范文的使用须注重启发
2017-10-27薛莉
薛莉
范文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形成对习作的整体印象,降低习作难度。比如低年级利用范文学习把句子表达得更清楚;中年级依靠范文明白段落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高年级学习一点文学性表达,以促进优质语言能力的形成。但范文使用不当,又会让学生习作落入“窠臼”,变成“换文”。怎样做才能既有效发挥作用,又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呢?下面结合教学经验谈谈个人的做法。
一、在“愤”处“启”,疏通思路,激发习作兴趣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发现有部分学生尽管也跟大家一起上课,但是动笔的时候依然咬着笔头凝眉苦思,不知所从。此时教师如果能及时以范文呈现,就会让这部分习惯于形象思维的学生快速明白习作内容,解决“无米下炊”的问题。在教学四年级习作一《美好的节日》时,在教师谈话和图片一一呈现后,笔者趁机出示自己写的两个片段,一是《交通节》:
去年冬天的一个中午,我骑着自行车往家赶。到了新世纪大酒店的路口,发现那里围了一群人。我赶到跟前一看,一辆小轿车横在马路中央,车头硬生生瘪进了一大块,露出黑乎乎的发动机。车身此时也是遍体鳞伤,好多处漆都掉了,本来是黑色轿车,车门上却露出一道道白色的划痕。轿车前面还横躺着一辆摩托车,摩托车的车头扭向一边,车灯虽然没有完全掉下来,但也只剩一两根电线拽着了。周围有一地的塑料和玻璃碎片。旁边的地面上还有一滩殷红的血迹。几位交通警察正在维持秩序。围观的人议论纷纷:“都太着急了,慢一点,互相让一让就不会这样了。”“都没遵守交通规则,否则……”原来这里刚刚发生了一起车祸,车主双双受伤,已经送往医院抢救。看着眼前的一切,我感慨萬分。心里生出这样一个念头:要是能设立一个“交通节”,经常向人们宣传交通安全知识,提醒人们珍爱生命,那该多好啊!
学生读完后受到启发,知道原来可以写这样的节日,纷纷命题“戒烟节”(看到爸爸吸烟)、“禁酒节”“爱心节”(看到老人乞讨)、“亲子节”(看到很多孩子迷恋电子游戏,想设立亲子游戏)……笔者小结:这是现实版的节日,我们还可以这样写——
这是2030年的秋天。一天早晨,“叮铃铃!”一阵闹铃把我吵醒,睁开眼睛一看,才6:00,正准备再睡上一觉,猛然看到日历上显示:9月20日。呀!今天是咱们太阳城的太阳节啊。我快速洗漱完毕,坐上极速电车,输入“太阳节庆祝现场”几个字,按动电钮,只听“嗖——”一眨眼,我已经来到了城市广场。这就是今天太阳节的庆祝现场。
眼前的广场已被装点成一个圆圆的“大太阳”。放眼望去,广场上花团锦簇,广场中央人山人海。我快步走进广场,来到中央舞台前,舞台上正——
读完,我问:“这是什么版本的节日?”“幻想版的。” “你猜,舞台上正在表演什么节目?他们还会怎样庆祝这个节日?”学生争先恐后猜想他们过节的情境。接下来就交给学生了。他们纷纷拿起笔兴致勃勃地写起来。
上述教学中,学生尽管课前对各国节日的来历和风俗有了积累,课上又欣赏了课本的图片,也明白本次习作“可以写是什么事情让你想到设立这个节日,也可以写自己想象中的节日及怎么度过这个节日”,却仍然不知所措。原因是课本中提示的是植树节、护士节、老人节、爱鸟节、丰收节等,这些节日都代表了成人意愿,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限制了他们的想象,阻碍了思路。而教师的范文更接近现实,可以有效地帮他们疏通思路,燃起写作的欲望。
二、在“悱” 处“发”,明确航向,呵护童真表达
学生进入三年级,初学作文,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作文的“起跑线”上,往往会指导孩子写作文,但由于他们不懂作文的真谛,常常以成人化的眼光或表达方式教孩子写,甚至很多学生作文中的语言就是家长自己的话,结果使儿童习作失去童趣。其实儿童习作最可贵的就是其本性的流露。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师要学会唤醒儿童内心的真,让儿童习作富有童“趣”。在教学三年级《我的自画像》的时候,笔者指导学生回家照着镜子画画自己,并向家长介绍自己的长相。第二天作文课上笔者让学生拿出画像介绍自己,发现多数小朋友都介绍自己“皮肤白白的,眼睛大大的,乌黑乌黑的,像两颗黑葡萄”,似乎个个都是“帅哥”或“美女”。显然,这是家长指导或是看了同步作文选的结果。于是,笔者开始指导小朋友观察同伴,说说对方的特点,要实事求是地说。不到一分钟,一个小女孩很委屈地跑来说“同桌说我皮肤黑”,说着眼睛还红红的。这个小女孩皮肤确实不白,笔者意识到孩子的审美意识有问题,皮肤黑的孩子很自卑。再仔细看看,发现刚才起来发言的竟然都是比较白的小朋友,那些皮肤黑一点的都不愿意介绍自己。笔者马上示意他们停下来:“看到小朋友们很有兴趣地介绍,老师也想介绍介绍自己,好吗?”“好!”“那你们先来看看薛老师长什么样,要实话实说。”一个小朋友说“老师的眼睛大大的”,笔者马上让小朋友仔细看:“老师的眼睛真的大大的吗?”另一个胆大一点的小朋友说:“老师的眼睛不算大,我妈妈的眼睛才是大大的。”“对,老师的眼睛确实不大,不能随便给老师换眼睛的。”小朋友都笑了,胆子也大了起来,有的说老师的头发长长的,弯曲的,有点黄,有的说老师的皮肤黄黄的,不白。“何止不白,是有点黑,可是我喜欢自己的肤色,这可是麦子的颜色哦!”笔者又强调:“我们每一个人长得都不一样,就像树上的叶子一样,没有两片是相同的,但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们要爱自己哟!你们想不想看看薛老师是怎么写自己的?”“想!”于是,笔者大声朗读起来:
嘿!小朋友们好!我是三(16)班的语文老师,我姓薛。《薛刚反唐》里的那个“薛”,可不是“下大雪”的“雪”。我的皮肤不怎么白,甚至有点黑,黑里还透着黄,不过我喜欢自己的肤色,因为这是麦子的颜色,是健康的标志哦。再看看我的眼睛,它可不大,不过,我的眼睛可敏锐了,地上的小蚂蚁有几条腿我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笔者一边读,一边注意小朋友的变化,发现刚才那个小女孩儿脸上露出了喜色,腰板也挺得直直的。其他小朋友听了我的介绍,都兴奋不已,他们这才发现原来应该这样介绍自己。于是这次习作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描写:endprint
我的眼睛不大,以前我挺羡慕别人有大大的眼睛的,可是妈妈说我的眼睛虽然很小,但是很有神,显得我很机灵。我现在很喜欢自己的小眼睛,听说小眼睛聚光呢!
我的皮肤黑黑的,那是因为我每天都在阳光下玩耍,听老师说这是麦子的颜色,是健康的标志,我喜欢我的黑色的皮肤。你们看,我多健康啊!
我是单眼皮,爸爸也是单眼皮,原来这是遗传爸爸的。爸爸告诉我,单眼皮最有气质,最有个性,很多模特就因为有了单眼皮才成为大模特的。他还说韩国很流行单眼皮,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过,我很开心,有一双单眼皮,是个有个性的小孩。
一一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文字中透出的是满满的自信,你仿佛能看到他们自我介绍时候红扑扑的小脸和昂扬的姿态。
三、举三反一,探寻规律,避免“千人一面”
使用范文怎样才能避免“千人一面”,写出个性化习作?应从不同角度,选择多个文本。
1.利用范文,丰富选材
在习作中我们常常发现同一题材被学生多次使用。比如一位女同学写她表姐的事例,竟然同一学期在不同练习中用了三次;有的学生都升入五年级了还在习作中写自己三四年级发生的事情,这当然没错,但至少说明他缺乏选择新鲜素材的意识。于是,笔者把全班學生的当天日记汇总,报题目给他们听:“灵活的胖子”“恼人的同桌”“可丽饼”“我免考啦”“唉,毽子不好踢”“毽子大战”“无题”……并根据他们的意向选读,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最后笔者提醒:“日记就要记当天发生的事情才有意思,不要老是怀念过去。”学生笑了。这样利用同伴的习作效应,有效培养了选择新鲜素材的意识。笔者强调,平时任何一次写作都不要重复过去的题材,无论是日记还是作文,老师更喜欢你们每天讲述新的故事。试想,陈腐的材料怎么能烹出新鲜的菜肴?作文记录的是一个人的真实经历和感受,作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高分,而是为了唤起学生用文字记录生活的兴趣。这才是学习写作的乐趣所在。
2.利用范文,练习构思
游记类的、写景类的文章常常出现以下问题:流水账似的记录旅游过程,或者对景物描写大而化之,点到为止,既没重点也不细致。解决这两个问题,我采取分层教学法,先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明白把观察和感受结合起来才能对印象最深的景点写具体。接着补充阅读了《桂林山水》《趵突泉》,学习抓住重点景点进行描写。最后,几篇文章一比较,学生发现写景文章选择材料的时候可以是最有代表性的景物,也可以选择给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物,这根据个人的情感来确定,细致的描写来自留心观察和真实感受。到此,再让他们从游玩过的风景中选择一处,列写作提纲,进行完整作文练习就不再犯愁了,写景文章的难点就在范文学习中轻而易举地攻克了。
3.利用范文,写出个性
一篇范文往往会局限学生的认识,使用多篇范文指导能改变这种现象。所以,笔者喜欢从不同角度选取范文,同时使用。比如六年级的读后感,对于学生来说是所有文章中最难写的一类作文,在指导写作的时候,习作要求是“抓住书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写下自己的感受”,尽管学生也知道印象最深的内容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事甚至是一句话,但是学生写出来的往往是书中的故事梗概。为了让他们明白怎样写读后感,指导的时候笔者呈现了三篇从不同角度写作的范文:一是抓住书中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先谈谈自己的理解,再联系实际写感受;二是针对书中的某一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三是针对书中的某个人物,结合人物的经历从不同方面谈谈自己对人物的印象。学生读了这三个文本,总结出读后感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感受,也明白了怎样从不同角度写感受。
最后,范文是在学生学习写作的初期使用的,当学生对这种文体或者表达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不太适合依赖范文指导了。再好的范文也仅仅是对表达形式的引领,作文应当是情感的真实流露,因此要让学生平时养成多记日记、多参加各种活动、留心观察、用心体会的习惯,不要一味埋头学习,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儿童习作难的问题。
[责任编辑:陈国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