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王船山的《古诗十九首》情结

2017-10-27张兆勇

船山学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情结

摘要:

作为一代思想家,王船山对《古诗十九首》这一组汉末文人五言古诗情有独钟。从王船山的《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中不仅能够看到船山对之一往深情,而且能感到他体现于鉴识十九首的特别思想卓见。船山古诗十九首情结与船山的古诗十九首见解均深刻,值得玩味,于此同样能感受到一个遗民思想家的孤愤情怀。

关键词:王船山;《古诗十九首》;圣证;情结

众所周知,作为思想家王船山的三本古诗评选均传世,影响也很大。在笔者看来,三书也的确有滋起影响的理由。它们的意义在于从另一个层面全面铺展着船山体道的心迹。世人对此三书关注亦很多。一般说来,不同的人以不同的人生经验,对三书虽然会有不同的关注点,但显然对船山的选诗、品评特点也会有一些共同的兴趣聚焦落实之处,例如,首先只要稍加留意都会发现船山对汉魏以来诗歌的成就,对于此阶段创作成果,一次性全选的只《古诗十九首》一家,无疑感到有浓郁的十九首情结。

其次,纵观三种评选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说船山是将《诗经》以经奉读,那么他最是把十九首作为经的承祧示范来体证。如果说王船山以为中华诗有一个承祧《诗经》经意的绵绵命脉,那么《古诗十九首》一直是他考论历代士人诗歌创作性情是否融经的标尺。

再次,纵观三种评选还能产生这样的认识,即船山这些思路均是在明确自觉状态下落实的。笔者即试图探寻王船山的这一自觉性。

一、 肯定与深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公认《古诗十九首》是一组特别的组诗。在笔者看来,其特殊在于它们虽各自独立但只有在联同一起相互映衬中意义才更显著。历史上学者也均是把它们放到一起进行关注的。朱自清先生曾论述:“古诗原来很不少,梁代昭明太子《文选》里却只选了这十九首。《文选》成了古典,十九首也就成了古典……唐代李善和‘五臣给《文选》作注,当然也注了十九首。”①

事实上汉末五古以《古诗十九首》结成流传还并不是这样被动,早在《文选》的当代,刘勰、钟嵘即以五古统论与《文选》的思路表现出强烈呼应。此后唐宋元明各代世人对《古诗十九首》理解接受显然表现于两个层面:一者从创作层面整体上追踪其神韵。据船山观点,以为历代以来虽仅有少数人,但有一个招近绍远的脉脉线索。二者从学术层面,中华学人一直将此以整体作为切入及考究儒家性情的支点,由此《古诗十九首》一直均被推举为最高阶面。

试读一下以下对《古诗十九首》的经典誉辞:

其源出于《国风》……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诗品》上)

古诗……卓然天成,不可复及。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视三百篇,几于无愧。(张戒《岁寒堂诗话》)

五言古诗或兴起,或赋起,须要寓意深远,托词温厚……要有《三百篇》之遗意方是……如《古诗十九首》皆当熟读玩味,自见其趣。(杨载《诗法家数》)

余谓《十九首》,五言之《诗经》也。(王世懋《艺圃撷余》)

这里,笔者以为船山对《十九首》的肯定与深情正在于依然绵绵接绪于这些前人。

船山云:“《十九首》该情一切,群怨俱宜。诗教良然,不以言著;入兴易韵,不法之法。俱以浮云而蔽,哀哉,白日去矣。”②

“好色不淫,怨诽不伤,犹于此见之。深练华赡,自班、张诸人本色。‘既来二语固动人,《国风》无此,当由《楚辞》。结语朴野过甚,古人之纇句如此。”③

“大端言情,风雅正系。”④

船山在三种评选中从不同侧面对历代以来关于《十九首》神韵递接与诗家儒意的承祧均有过精心梳理,并将对《十九首》的缅怀与表彰刻意隐于其中。

试以其《唐诗评选》为例。众所周知,在船山以前的有明一代,世人评唐诗多遵循自高棅《唐诗品汇》以来的思路,即以四唐分诗,以宗派论人,以气象指认繁荣,以变法细数盛衰,从而变相地理解宋代严羽的论意。如果说此种思路统领了有明一代,那么船山选评唐人突破力度最大者即此思路,突出表现为两点:首先,他并不赞同明人所言唐无五言古诗,此其一;同时他以为唐人的五言古诗变化迁转也并不像明人所设定的那种思路,因此船山理解唐人五古不被捆绑于明人思维。在船山看来,唐人的真性情最真切地见证于他们所受十九首影响的诗作,正因如此,他对韦应物的高度评价即以《古诗十九首》为标杆,此其二。

在评陈子昂《送客》诗时,船山比较细致地谈了他的这一思路,其云:“正字意不自禁,乃别为褊急率滞之词,若将度越然者,而五言遂自是而亡。历下谓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非古也。若非古而犹然为诗亦何妨?风以世移,正字《感遇》诗似诵、似说、似狱词、似讲义,乃不复似诗,何有于古?故曰五言古自是而亡。然千百什一,则前有供奉,后有苏州,固不为衰音乱节所移,又不得以正字而概唐无五言古诗也。”⑤

纵观《明诗评选》亦如此,船山对明人的评介亦不以七子及诸派为高,而是以《十九首》标格将少数人推举在捧谈之中。船山以为《十九首》之后,自陈平原起历代以来前仆后继,并不仅是对其充实而勿宁更是对此的正宗传递。这些诗人的特点更在于他们的灵气与应变性。由此船山于有明一代“尤其推举了刘伯温,以为‘其韵、其神、其理,无非《十九首》者。总以胸中原有此理、此神、此韵,无非《十九首》者”。王船山批评前后七子感慨云“古诗即亡于仿古之手”,因此“古诗这种精神需要人惕习之”⑥。

二、 心视与圣证

在评选中,船山大都以“十九首”昵称《古詩十九首》,又经常以“青青河畔草”指代全部。他还有拟十九首之作引起后人注意。船山对十九首所以如此青睐,在于他侦破了《十九首》玄秘,深知其特别性。而对于《十九首》,船山又强调需要特别的方法,才能达于与它深情交流。船山的方法可归结为“心视”。

其评《西北有高楼》诗云:“来端不可知,自然趋赴,以目视者浅,以心视者长。”⑦此“心视”者即应是船山推出的把握十九首的最切实的方式和途径。在对古诗十九首的评语中可时时见到他以“心视”获得的成果。endprint

其评《青青河畔草》云:“前六语惊魂动魄,后四语居要扼人。前言时,后述事,通首共绘一情事。当之者众,知之者鲜。”⑧

评《青青陵上陌》云:“驱车以下俱劝勉之词,知此方知结构。”⑨

评《明月皎夜光》云:“当知作者亦即时即事,正尔情深,徒劳后人索其影射,直必不绞。”⑩

评《东城高且长》云:“微觉汗漫,遂令盲人疑非一首;然浸更相收放,令盲人不疑为一首,则愈下矣。”B11

从上述这些举证均不难得出所谓“心视”在于以切己的功夫,从心上发语,找寻《十九首》感动于心者。以上所列即在于船山一鼓作气找寻了系列要语。在他看来以“心视”会发现《古诗十九首》的价值在劝勉、在直、在于导人思维汗漫。它虽不当于明人提倡的诗法结构,却直导于心物圆融的人生经验。

如果说《古诗十九首》能令人“惊心动魄”是钟嵘就有的感觉,那么船山正好从其方式,其伦理落点,其宇宙意识等,从而全面解读了“吃了一惊”,此应是船山所以要强调“心视”的意义。

也的确,我们可从许多方面看到他以“心视”的印迹和别具见识,感到船山以心视来考论标举十九首特征,在于有意忽略习俗,让其对中华宗诗的肯定逶迤在性情的纯粹与灵气的缓缓之中。

其评谢脁《江上曲》:“空中置想,曲折如真,《青青河畔草》之所以独绝千古也。” B12

评王俭《春诗》二首云:“此种诗直不可以思路求佳。二十字如一片云,因日成彩,光不在内亦不在外。既无轮郭,亦无丝理,可以生无穷之情,而情了无寄……五言之有《十九首》也,允为绝句元声。”B13

对诗人评选来说,船山如同宋明以来许多批评家心怡其所爱一样,没否定把以《十九首》为标的而诗韵的获取称为 “正法眼藏”。如评阮籍《咏怀》:“步兵《咏怀》,自是旷代绝作,远绍《国风》,近出入于《十九首》,而以高朗之怀,脱颖之气,取神似于离合之间,大要如晴云出岫,舒卷无定质……盖诗之为教,相求于性情,固不当容浅人以耳目荐取。”B14

船山在聚焦阮籍《咏怀·开秋兆凉气》诗云:“唯此窅窅摇摇之中,有一切真情在内,可兴、可观、可群、可怨,是以有取于诗……以追光蹑景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B15

但众所周知,船山是一个纯儒的遗民思想家。“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是其座右铭。他一生刻意的伟业是针对满清异治,深思明儒之所败,全面恢复宋代哲儒张横渠的通天之志,并在此意义上落实天人情怀。

船山此志体现于处处。虽然船山有“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B16的孤愤,但仍可看到他发散于各方面的思维经常在天人情境上相遇。这个心理特点也体现在对《古诗十九首》定位上。

此从所及深度来说,船山强调“心视”目的在于要努力体证古诗所自蕴的“拨本之力”、“每一回笔”,从而表现出其对中华文化生命精神的心领及获得的沉痛,表现出作为一个遗民思想家深厚的情怀。从这里不难知道,船山所谓的心视十九首也只是一个噱头,而他的真实目的是期望借诗平台能以性情应天,从而让天人宇宙,主体、客体真正还原于一处。的确,时至今日我们还能感受到他因体验《古诗十九首》所具的释然与震撼。

其评《涉江采芙蓉》上云:“广大无垠鄂。”B17

其评《庭中有奇树》云:“每一回笔,如有千波,而终平潋。古人之力其神乎!” B18

其评张协《杂诗·述职投边城》云:“风神思理,一空万古,求其伯仲,殆唯‘攜手上河梁‘青青河畔草,足以当之。诗中透脱语自景阳开先,前无倚,后无待,不资思致,不入刻画,居然为天地间说出,而景中宾主,意中融合,无不尽者。”B19

可以说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船山打通了《古诗十九首》中理性与儒家天道的内在关联,从而表现着他对《古诗十九首》宇宙意识的沉痛心领。王船山云:“ ‘采采芣苢,意在言先,亦在言后。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即五言中《十九首》犹有得此意者,陶令差能仿佛,下此绝矣。”B20于此,船山认为,与十九首相比“陶令差能仿佛”。应该说王船山正是从此表现对宋代以来儒家道学天道观的延伸与持护。

又,和历史上许多批评家一样,从情和意等双边认同《古诗十九首》也同样是船山的思路。

船山云:“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一章深意,于此仿佛。”B21

又云:“当知作者亦即时、即事,正尔情深。”B22

总之,如果说船山和历史上的许多批评家一样是以“情深”、“意深”双边认同《古诗十九首》,那么船山的特立处则在于从思的角度来说以心视,而最终以大道升华,是致力于体认十九首的含融博大,从而在宏大的平台上来感悟他的“情深”、“意深”的。这就在一个深刻的层面上触及了性情之根,而归宗于性情之根显然更是船山的目的,因为从三种评选的许多处我们均不难看出船山心思的这个落点。可以说,也恰在这一点船山认同了《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也最终在此节骨上深刻地解释了他自己。

且看他要表达因《古诗十九首》所感发的情。

1“来端不可知,自然趋赴”,此乃表达情的劲健,犹如神龙出没。

2“亦即时即事”,此乃表达情的质朴,当下即是。

3“每一回笔,如有千波,而终平潋。”此乃指情以不沾不滞而铺展着正能量。

4这种情“可比、可理、可事”。此乃指情感的圆融自在。

在船山的诗歌评选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范畴即“圣证”。诚然,历代以来,学人均是以儒家的经意来评价《古诗十九首》的。但与之相比,如果说船山以“心视”打通了《十九首》之性情与儒家经典的关联,那么他的创造思维还在于推出“圣证”概括以《十九首》承传儒家的特殊性。

所谓圣证实质上是船山从道学的高度指证诗歌中的性情特点及传导方式。船山虽在许多处不无感动地用圣证表达了对诗人诗作的肯定,例如其评王勃《圣泉宴》云:“如尔者乃为五言圣证。”B23评沈佺期《奉和立春游苑迎春》云:“五、六得明远佳处。壹束不起法意,自入圣证。”B24但他还是明确以《十九首》作为出入圣证之风范和正能量而加以表彰的。这在于他认为“《十九首》该情一切,群怨俱宜,诗教良然,不以言著”B25,“大端言情,风雅正系”B26。船山肯定陶潜《归园田居》《拟古》也即在于将此明确纳到十九首的问题域。endprint

了解佛教的人都知道“正法眼藏”虽是佛教的用语,但经常被中华士人借来指证自己体证性情侦破诸法的方式、方法与悟性。在船山这里虽并不避讳以“正法眼藏”表达所领悟到的天人性命实情,但作为一个儒者,船山显然没有将正眼法藏泛滥于思维的处处,更不以之从根本上去留心《古诗十九首》的“婉娈中自矜风轨”。(王夫之语)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王船山以圣证为解释平台,将《十九首》特别魅力,含融及其影响,留给了中华诗歌史上的少数人。

在此笔者想概括一下船山所设定的标准,至少有三点:

首先这些人应当表现为从容涵泳。

其云:“‘采采芣苢,意在言先,亦在言后,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即五言中,《十九首》犹有得此意者。”B27

其次,这种诗并不止“规划于取材”,而更形成于 “顾用之以骀宕”。

其云:“用复字者,亦形容之意,‘河水洋洋一章是也。‘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顾用之以骀宕。”B28

再次,这种诗表现出的风格“随所以而皆可”。

其云:“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可也。《诗三百》而下,唯《十九首》能然,李、杜亦仿佛遇之。”B29

总之,船山以为中华之诗的英华以上面的特征超越了明儒以来诗人所标举的得失、正偏、轻重,虽有英气但怨悱不伤,以自藏妙有而升起无数婉缛,其获得“圣证”原因正在于这些诗紧贴《十九首》。他以为这个特点即便在唐代亦仅少数诗人具有。

其评储光义《采菱词》云:“起四句即比即兴,妙合无垠;通首序次变化,而婉合成章。盛唐之储太祝,中唐之韦苏州,于五言已入圣证……俱自《西京》《十九首》来,是以绝伦。”B30

船山以为苏州以心直在《十九首》间,故“为正派”。B31

三、情结与使命

不难看出,《古诗十九首》不仅以这种特征深触了船山的思维,同时也从一个别具的渠道给他的特别遗民心理注入了正能量。在本文里笔者想把船山这种浓郁的《古诗十九首》的意识称为十九首情结。当代学者申荷永在《荣格与分析心理学》中阐述“情结”云:“在荣格看来,情结是一种心像与意念的集合,其中具有一个源自原型的核心并且具有某种特别的情绪基调。情结基本上是属于一种‘自主性或‘自治性的存在,它可以与我们整体心理系统保持联系,但也会分裂、脱离甚至独立……情结在无意识中形成与积累,当它逐渐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候就有机会发作而表现为我们的人格与自我的替代主角。”他进一步指述:“一旦情绪被触发而产生其作用……总能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具感情强度的影响,甚至是主导性作用,强烈的爱或恨、快乐与伤心、感激或激怒等情绪,总是伴随情绪的触发而发作;……情绪类似于一种心理本能,触发后就按照它自身固有规律来自动行事。于是受情结所困的人往往也就会表现出由那情结所支配的心理与和行为。”B32

纵观船山的评选三书,对照荣格的情结理论会不难发现,船山是具有浓郁的《古诗十九首》情结的。即一方面不必讳言如果说船山拥有了《古诗十九首》,那么《古诗十九首》亦拥有了王船山。船山拥有了十九首情结,十九首亦以情结拥有着船山。

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王船山正是以此而有正能量,从而从真正意义上转化为理气。从思想史上可知理、气本是船山思想的重要范疇。如果说船山以十九首情结而有正能量,那么显然船山不仅将体悟古诗作为理气获取的途径,更通过体悟十九首而深刻意识性情作为理气向天理转变的无缝对接。从解释学角度说,《古诗十九首》亦正是在此意义上以王船山而插上翅膀,船山也借十九首而触及着中华道理、情性等问题的原生态。而其结论综合起来说则是,坚信由于自我灵魂深处所缔结的这种情结,自《诗经》以来的中华士人以其诗使气自成于内在关联。

在他看来,“古今有异词而无异气,气之异者,为嚣为凌为荏苒为脱绝,皆失理者也。以是定诗,《三百篇》以来至于今日,一致而已。”B33

船山发现气者其品在于神明之正。关于这些,《古诗十九首》均有参与的印迹。

其评刘琨《扶风歌》:“(本诗)视《青青河畔草》殊有惰气,然杜陵取资一二,以为《出塞》《三别》,遂得神明生动。六代之于两汉,唐人之于六代,分量固然。而过宠唐人者,乃跻祢于祖上,吾未见新鬼之大也。”B34

又他以为气之成形者在于通达。

其评王粲《杂诗》曰:“若世推尚王仲宣之作,率以凌厉为体,此正当时诸子气偏所累……如仲宣此诗,岂不上分《十九首》之席,而下为储光羲,韦应物作前矛?讵必如《公宴》《从军》,硬(腕)\[腔\]死板,而后得为建安也哉?有危言而无昌气,吾不知之矣。”B35

在船山看来,气者其境界在于舒卷无定质,这些均与借鉴十九首相关联。

其评阮籍《咏怀》曰:“自是旷代绝作,远绍《国风》,近出入于《十九首》,而以高朗之怀,脱颖之气,取神似于离合之间。大要如晴云出岫,舒卷无定质。”B36

总之,诚如其评左思《招隐诗》云:“微作两折,而立论平善,使气纯澹,既放而复不远,心神之间有忍力,要以成乎作者。《十九首》固有此体制矣。”B37在船山眼中,中华之真精神魅力在于气纯澹,既放而复不远,心神之间有忍力。古诗十九首的魅力正在于对此有完美的体现,由此它是历代以来诗歌是非判定的标准。换言之,与其说船山有十九首情结,不如说世人从十九首的角度发现了船山思维的宗深和表达法则,此应是船山十九首情结的真实相。

特别要指出的是,作为一个思想家,船山的十九首情结还有一个突出表现,在于始终刻意以此极其风光掩映平台,从一个精准角度表达着庄严的使命意识。

首先,不难看出他所营造的是五千年连绵统一的中华诗歌情愫。这是一个富有特征的情愫:

船山以为受此古诗影响的诗均“结构净,推致大,微加矜饰”B38。

他这样赞叹杜甫《赠卫八处士》:“每当近情处,即抗引作浑然语,不使泛滥。熟吟“青青河畔草”当知此作之雅。”B39endprint

船山以为受古诗影响之诗,“空中置想,曲折如真”B40,他评谢脁《江上曲》云:“空中置想,曲折如真。《青青河畔草》之所以独绝千古也,此尤未坠。”B41

船山以为此种情如果还原于大气,即在于能空中缭绕,随地风华。

王船山以为“五言于诗,正如出岫之云,一有间断即成萧散历下(指后七子)”B42。

他曾称赞何逊《与苏九德别》云:“空中缭绕,随地风华,真《十九首》亲骨血也。”B43

此即在于一方面是当下激情,一方面是以与环宇交流而成形理性。

在他看来:“感物言理,亦寻常尔。乃唱叹沿洄,一往深远。储、王亦问道于此,而为力终薄。力薄,则关情必浅。”B44

又,船山以为这种情平而远,淡而深,而并不是萧散历下(指后七子)。

其评陶潜《拟古》:“合离出入,已得《十九首》项下珠矣。劈空故欲飞去,平而遠,淡而深,似此亦何嫌于平淡”B45。如果说这也是许多学人对陶潜的认知,那么船山的特异处在于对“深”有别样的理解。其云:“了无端委,如孤云在空,深。”B46他以为看此一类文字“须有通明眼力作一色参勘。胸中铢两乃定。不尔必为流俗驱扇,横分皂白矣。”B47

其次,船山所要努力支起的是对五千年诗歌根本特征的追寻、呵护、旨趣。

对于此,船山强调为诗究其实是把握这种神行气畅的主体性。

其评张协《杂诗·述职投边城》云:“风神思理,一空万古,求共伯仲,殆唯‘携手上河梁、‘青青河畔草足以当之。”B48

又,船山强调为诗在于将时事、情统一于一处。B49

其云:“诗者即时、即事,正尔情深……直不必统。”此即是说在他看来对于一首诗最需要时、事、情统一,需要统一于直。他这样欣赏唐代诗人张子容《泛永嘉江日暮回舟》的:“只于心目相取处得景得句,乃为朝气,乃为神笔。景尽意止,意尽言息,必不强括狂搜……一直结竟是《十九首》,竟是《二南》。”B50为此,在唐代诗人中他最推崇韦应物,也可以说即是从此思路。

船山首先定位了韦应物为诗性情与《古诗十九首》之关系,以为“韦他诗多从二张来,乃心直在《十九首》间”B51,然后讨论其《拟古明月何皎皎》云:“迎头二十字,宛折回互,笔力万钧。递下却用‘芳树二句兴语缓受,孤云矗起,散为平霞,无心自奇,神者授之矣。”B52

船山特别将韦应物放到中唐特别背景下指证他的这种特别性。

其评韦应物名作《幽居》云:“苏州诗独立衰乱之中,所短者时伤刻促。此作清不刻,直不促,必不与韩柳元白孟贾诸家共川而浴。中唐以降作五言者,唯此公知耻。”B53

毫无疑问,“唯此公知耻”一句评语乃顶天立地,它让后人切实感到了从《诗经》到《十九首》再到韦应物,中华诗歌自我所反复引发的特征及生命潜能在船山心目中的分量。

综上所述,船山对《十九首》确实有特别的知见,而且显然是要将其作为一代理气之师的深沉之思寄于其中。换言之,如果说《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特别的地位,其与文学史上历代文学变迁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不以各代呈其势,只在异朝结其绪”。那么船山从《古诗十九首》找准了一条向世界表白自我最真切的途径,同时也建立了一条切实的探寻理气性情之路,对于一个思想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条辉煌之路。

【 注 释 】

①朱自清:《古诗歌笺释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19页。

②③④⑤⑦⑧⑨⑩B11B12B13B14B15B17B18B19B21B22B23B24B25B26B30B31B33B34B35B36B37B38B39B40B41B42B43B44B45B46B47B48B49B50B51B52B53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十四册,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644、649、650、929-930、646、645、645、646、648、541、622、677、682、646、647、706、645、646、984、1066、644、650、937、970、666、521、666、677、686、541、962、541、541、805、807、705、721、572、802、706、645、999—1000、970、969、969页。

⑥张兆勇、陆楠楠:《王船山〈明诗评选〉的根本义与批评展开思路》,《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B16王夫之:《船山思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B20B27B28B29王夫之:《姜斋诗话》,转引自马茂元著:《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8、168、168、168页。

B32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编校:夏剑钦余学珍)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情结
毛绒情结
“战斗民族”的体育情结
探索潜意识深处的情结
是情结控制了你,还是你控制了情结
由《行行重行行》品《古诗十九首》的游子思妇之情
《古诗十九首》的诗性精神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启迪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