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云彝族打歌的探索

2017-10-26李春才

神州·中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特点困境影响

李春才

摘要:彝族打歌是彝族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项民间歌舞,世代相传。它的音乐流畅动人、舞蹈热情活泼、歌词内涵丰富,是彝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也是彝族重大的日子,火把节、春节、丧葬等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艺术活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彝族打歌源远流长,相传在部落时期就有打歌。《唐书》《云南志略》《南诏野史》《蛮书·蛮夷风俗》等汉文史籍中都有关于打歌的历史记载。

关键词:彝族打歌;歌体;困境;影响;特点

一.彝族打歌的起源

传说在古代部落时期,彝族人与其他部落之间发生了战争,彝族人节节败退,被围困于山头,眼看夕阳西下,彝族人急中生智,在山垭口烧起篝火,围着篝火转圈,手舞刀、棍,齐声高喊。山下包围的人见山头火光冲天,喊声震地,不觉大惊,误以为彝族人的援兵赶到,慌忙退兵。為了纪念战斗的胜利,从此彝族便兴时起了围着篝火打歌。汉唐之际在巍山彝族先民中流行,在喜庆场合,如收获、猎归、盖房、婚嫁、庙会、节庆日及丧葬时举行,舞者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男女相杂,和着领舞者的芦笙、竹笛、三弦节奏,围圈且歌且舞,进入打歌高潮时,笙声嘹亮,笛声清脆,舞步咚咚作响,群情激昂,异常狂热。有一首古老的三句式“打歌调”形象地描绘了打歌场景:月亮出,大火着,围着火,来跳脚;尘土飞,帽子脱;大家唱,多快活;手拉手,使劲跺;月亮落,管不着。时至今日广大彝族村寨大兴打歌之风。每当朝山庙会,男女老少不约而同而又约定俗成地来到灵山庙会上尽情打歌。近年来在新的历史环境、时代氛围和文化熏陶下,巍山彝族打歌越打越好,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巍山先后被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彝族打歌之乡”,彝族打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彝族打歌的分类

彝族打歌又名“踏歌”,在当地彝语中称为“啊克”。“彝族打歌”是巍山县分布最广、影响最大、普及面最宽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民间传统歌舞形式,是彝族传统节日、传统民俗等重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积淀了彝族古老的历史文化内涵,凝聚了彝族优秀传统艺术精华,承载着彝族社会生活的传统记忆,是集彝族的宗教信仰、传统民俗、审美趣味、技巧才华、民族精神为一体的社会文化活动。巍山彝族打歌因地区不同,以及在打歌活动中所体现的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服饰、音乐、动作、风格等不同,而有不同的“流派”。按地区性和各自特定环境,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典型:马鞍山打歌、东山打歌、西山打歌、青华弦子歌。马鞍山打歌中青云彝族打歌最具特色。

青云彝族打歌从活动类型来分,主要分为庙会打歌、祭祀打歌、喜事忧事打歌几种。

庙会打歌:巍山庙会习俗久远,彝族也沿袭了本源为汉俗的赶庙会,将彝族打歌与庙会得到了充分融合。马鞍山茶山寺歌会(农历正月初八),远近前来赶庙会的彝族群众,聚会山上狂欢歌舞,往往有自发组织的数场打歌,芦笙数十,笛声一片,数千人对调,人声调子满山遍野。还有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青云村委会内各彝族村寨轮流做东道主开展庙会打歌活动。

喜事忧事打歌:彝族嫁娶、建房、生小孩、老人庆生等家庭喜事,都要举行打歌庆祝,喜事打歌曲调喜庆热闹;彝族丧葬时,以打歌表示祭奠(受祭者必须是年过花甲的高龄逝者,年幼去世的人没有资格享受此待遇),丧葬打歌有严格的规矩。彝族人认为,忧事打歌是一节较高的礼节,是生者为亡者送行,通过打歌,使亡者一路带着祝福乘鹤西归。

三.青云村彝族打歌的特点

青云村委会隶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马鞍山乡,地处乡政府西边,距乡政府所在地32公里,距巍山县城76公里。东邻三鹤村委会,南邻河南村委会,西邻漾濞县鸡街乡,北邻红旗村委会。辖笔架山、毕梧、褚家、大村上、大村下、大村中、江边、龙汪庙、路马凹、上闭家、下闭家、上村上、上村下、上密芝、蛇村、田心、下密芝、新村等18个村民小组。全村国土面积44.18平方公里。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玉米、烤烟、泡核桃和养殖黑山羊为主。青云村内有汉、彝、白等民族,人口3178人(截止2016年12月),彝族人口占90%以上,除江边、龙汪庙两个村外是彝族聚居的村寨。青云村民风淳朴,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打歌国家级、省级、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各1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青云彝族打歌曾东渡日本、韩国作文化交流,多次代表省、州、县到北京、四川、广州等省区参加表演并多次获奖。

青云打歌热烈、粗犷、奔放,起步紧,步法快,情绪欢快炽热,催人振奋,歌场中刀棍翻滚,有很强的战斗力。节奏明快多变,步法多样,如十六步平摆,三步一踮,对穿,半翻半转,全转,三翻三转等。十六步平摆轻盈娇美,恰似鸳鸯戏水;三翻三转的快速旋转使人眼花暸乱,应接不暇。

青云彝族打歌先在舞场中央烧上一堆大火,以火为圆心,舞者面向圈内,自然围成一圈或数圈。圈内一人吹芦笙,称为“歌头”(均为男性),有一人吹笛子,有一至二人舞刀。打歌的起式,彝族称“阿户勿”,歌头和老者端着酒碗,在芦笙师祭芦笙后,开始起跳。起式跳3种曲调动作,边跳边喊:“呜……喂!”有呼有应,每个曲调“打”3次,既像训练,又似“誓师”。起式毕后,男女老少共同参与打歌。由芦笙或笛子伴奏领舞,舞者逐渐形成圆圈,步步紧跟节奏,以逆时针方向环行舞动,边唱边跳。外围舞者的队形,多为男半圈女半圈,重复组成。打歌过程中,穿插有领歌者、呼应者,男女对唱等形式。一场热闹的打歌,舞不停、歌不止,气氛不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打歌的人群欢喜若狂,如醉如痴。打歌舞步是打歌最重要的节奏和唱打歌调最关键的节拍,打歌的舞步是非常严格的。必须严格掌握“十六拍步法”,只要不乱了“十六拍步法”,不管怎么跳,整个打歌场都会狂而不乱、井然有序。

四.彝族打歌的歌体

打歌时吟唱的歌叫“打歌调”,是依照芦笙、笛子的旋律和舞步的节春,有规律地演唱的彝族调子。“打歌调”是曲调和歌词的统称,是普遍流传于彝族地区的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歌体。打歌调有喜事打歌调、节日打歌调、忧事打歌调、善事庙会打歌调、平常打歌调等多种。彝族打歌调内涵丰富,有的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和套路,有的则触景生情,可依特定的韵调即兴编唱词,因此产生了各种各样或长或短的“打歌调”,有四句式、六句式、八句式、十二句式,其中又有五言、六言、七言、长短句等多种形式。唱调或是男女对唱,或是一领众合。对唱以问答形式进行,内容多涉及轻松的日常生活和恋爱、婚姻,对唱者需要机灵应对;领唱则为一人领唱,其他人用“阿苏则”等衬词来合声,衬词并无实际意义,却有衬托和承下启下的作用,增加了唱调的气势和美感。在彝族打歌活动中,显示动力的就是音乐和舞蹈紧密结合的打歌调,借助优美的音乐旋律,舞者整个身心都能尽情于歌舞中。endprint

打歌时芦笙和笛子是不可少的乐器,芦笙用葫芦和竹管做成,一般可以吹奏出3—5音以及和弦音,在歌场上起指挥作用。笛子用山林间的金竹、芦笙竹做成,可吹出十多个高音,歌场上动作转换主要靠笛子曲调的变化来指挥,笛子有一套完整的韵律乐谱,它与芦笙相合拍,共同指挥着打歌的脚步和唱腔唱调,取得“近听芦笙,远听笛子”的现场效果。芦笙是整场打歌的总指挥,其次是笛子、舞步、打歌调,都要服从芦笙的引领。

彝族打歌的传统生态,也表现了彝族群众在打歌时的那种激情豪迈,充分反映了彝族人民乐观向上、自豪放洒脱的民族性格。

五.彝族打歌面临的现代困境

在广大彝族地区,彝族打歌的建设普遍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地方政府宁愿将用于彝族打歌抢救的资金搞建设项目,也不愿意搞彝族打歌的抢救、保护与建设。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性的彝族文化建设与保护存在着较严重的缺失,特别是对彝族地区古老建筑、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等的维护与修缮,不愿也不肯投入资金;另一方面是非物质彝族文化的抢救与整理存在着较严重的缺失,对于流传于民间的神话、诗词、歌赋等的抢救、整理及传承等重视不够,缺少配合的抢救措施与建设机制,任凭其自生自灭,使得流传数百年的民间艺术文化形式,有可能在短短几年间失传。彝族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不到位,是当前彝族地区文化建设一个较为突出、较为严重的问题。

彝族打歌要生存并向前发展,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与趋势。然而,我们的彝族文化最突出的薄弱点,就是创新与改造力度不够。一些地方的彝族文化,从形式到内容数十年不变,因而难以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挑战。彝族文化要显示出生命力,必须走自我更新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道路,通过创新来解决继承传统与向前发展的问题。彝族文化创新改造的薄弱,也是导致彝族文化发展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非物质性彝族文化,只要经过创新与包装,既可以在本地区重现生机与活力,也可以走向其他地区,包括进入大城市相关旅游景区,完全可以融入到现代文明社会生活之中。

六.彝族打歌的影响

彝族打歌是巍山民间歌舞文化艺术中的一朵绚丽奇葩,青云彝族打歌影响最大,曾多次出席省内外举办的民族民间文艺会演。青云村茶春梅等民间艺人早在1956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文艺演出;1986年在云南省民族歌舞会演中获优秀节目奖,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这种民间自娱性的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同年,赴日本八大城市演出,受到热烈欢迎;2005年,巍山被文化部命名为“彝族打歌之乡”;2006年,青云彝族打歌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2006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的演出,受到了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中国舞蹈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的表彰,被媒体誉为“最难学的民间舞步”;2008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巍山音韵》的节目录制;2009年,彝族打歌节目《阿克哩》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荣获“第十五届群星奖”舞蹈类金奖; 2009年马鞍山乡青云村、青云小学挂牌成立了“民族民间歌舞传承示范点”,彝族打歌实现了全面的社会传承、校园传承、传承人传承;2014年,彝族打歌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郭建荣(省级),在巍山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的支持下,组织成立了“青云打歌艺术团”。

2008年,巍山彝族打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有18人,其中马鞍山乡有6人(青云村5人):茶春梅(2009年被国家文化部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郭建荣(2002年被云南省文化厅、省民委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民族民间舞蹈——彝族打歌”代表性传承人)、褚金翠(2013年被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州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首增啓(2014年被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阿荣祥(2016年被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闭晓美(2016年被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青云彝族打歌以其独特风姿向世人展示着它多元化并存的民族文化,凝聚着青云彝族人千百年前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是其他活动所不可替代的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的民族民间歌舞。青云彝族打歌具有文化的反映性与继承性、地域性、民族性、艺术形式的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等特征,具有传承传播、教化、聚合、娱乐、审美等多重功能和艺术、科学研究、族群认同、旅游资源等重要价值。青云彝族打歌通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家庭、社会、学校、传承人、物体等多种传承方式和完善的传承机制,具备了完备的传承场域。

参考文献:

[1]彝族打歌艺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探究[J].佘晓伟.音乐大观.2014(09)

[2]巍山彝族打歌的舞蹈元素及其训练价值[J].余春凤.民族艺术研究.2014(01)

[2]貴州盘县彝族古歌的音乐形态探析[J].欧阳平方.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01)

[4]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巍山彝族“打歌”[D].刘成成.云南艺术学院 2011

[5]彝族打歌的考察与研究[D].刘双.中央民族大学 2016

[6]巍山彝族打歌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D].花林娜.成都体育学院 2015

[7]巍山彝族打歌音乐行为的分析与研究[D].秦茹.云南艺术学院 2014

[8]“巍山彝族打歌”舞蹈形态及其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曾礼嫄.云南艺术学院 2016

[9]巍山彝族打歌音乐行为的分析与研究[D].秦茹.云南艺术学院 2014

[10]大理彝族地区打歌活态保护研究[D].孙雯.大理大学 2016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点困境影响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