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药物治疗探讨

2017-10-26刘鑫钰王金金施春玮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生长抑素出血量内镜

刘鑫钰+王金金+施春玮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0-0-01

上消化道出血指十二指肠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属内科急症,病情发展迅速,若出现短时间大量出血会危及患者生命[1],有研究显示[2],上消化道出血约占年平均住院人数的0.1%,而死亡率却高达10%,因而上消化道出血需要早期诊断后及早进行止血治疗,从而提高预后效果。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众多,而有效止血的基础为明确病因,对症止血,常见的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有消化性溃疡、癌变、胃粘膜损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等。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后需要及早进行止血治疗,最常用的止血方式为药物治疗,现选取我院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病的诊断及药物治疗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2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为32-67岁,平均年龄(41.6±3.1)岁,均以呕血和(或黑便)为主诉入院,主要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其中消化性溃疡46例,食管静脉曲张23例,胃粘膜损伤16例,胃癌15例,出血量<1000ml者68例,>1000ml者32例,均无精神方面疾病,均未合并其他严重脏器并发症。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现病史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患者入院后根据主诉及症状进行初诊后,急行血常规及粪便隐血试验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常规可见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粪便隐血试验显示强阳性。通过出血量可判断出血部位,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表现为呕血快且急,单次出血量可达600-800ml,胃癌破裂、溃疡、胃粘膜损伤后可见便血,出血量多<500ml[4]。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采取支持疗法,积极补液补充血容量,严格平卧休息,头偏向一侧,呕血者禁食,休克者采取抗休克治疗,采取抑酸类药物治疗,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使胃内ph值维持在6以上从而利于血小板聚集,抑制纤维蛋白凝结、血凝块溶解[5]。在此基础上采取止血药物治疗,如凝血酶肌注8000IU/d,分4次注射,需要注意控制凝血酶的温度恒定在37℃左右以保证其活性,也可采取去甲肾上腺素4-8mg/d配伍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止血后再行3天治疗。

1.3.2 观察组:在常规支持治疗及抑酸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生长抑素治疗,其能选择性作用与消化道内血管平滑肌上,抑制胃的分泌功能,首次给药量为0.25mg静脉推注,后进行静脉滴注给药,给药量为3mg配伍500ml葡萄糖溶液,缓慢静滴,时间控制在12h左右,直至止血后3天。

1.4 评价指标:成功止血的判断:血压恢复正常值,血常规检查正常,脉搏稳定在60-100次/分,呕血黑便停止。药物疗效的判断:给药36h内症状消失,心率血压恢复稳定即为显效,给药后72h内如上述即为有效,给药72h后症状无改善,心率血压波动较大即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结果采用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治疗72h后,观察组显效19例,有效2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2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0%,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采取消化内镜下止血治疗,均在短期内成功止血,具体情况见下表1。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多样,临床死亡率较高,其主要原因为部分病因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量多且出血速度快,患者极容易在短时间内失血量超1000ml,出现休克危急生命。因而上消化道出血早期诊断治疗极为重要,早期确诊除却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外,消化内镜检查在近年来被广泛使用,检出率高且速度快,而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在积极抗休克、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快速有效止血,药物止血最为常见,主要的药物有抑酸药物、血管收缩剂及止血药物,单一用药的疗效欠佳,临床常采用联合用药治疗。

本组研究均采用支持疗法及抑酸药物治疗,观察组采取生长抑素治疗,观察组采取常规止血治疗,结果表明生长抑素的止血效果更好,能夠较快止血,治疗有效率也较高,是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方法。但药物治疗无法保证有效率达100%,近年来内镜治疗发展迅速,多用于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及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6],其能够弥补药物治疗的不足,通过微创手术针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效果明确且见效快,且治疗后的复发率较低,但其易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所以治疗须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治疗后积极抗感染。

综上所述,上消化道出血采取抑酸药物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效果较好,有效率较高,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切实可行,而消化内镜的止血效果好,能够在短时间内止血,复发率低,相应的其对内镜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出血量、家庭情况等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高疗效的同时,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魏鹏翅,周绪琴,谢芙蓉.鄂西北458例上消化道出血诊治过程的临床回顾[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0,22(6):372-374.

王文坤,陈建洪,黄世琴,等.上消化道出血45例诊治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56-57.

黄萍.浅析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1):22-23.

林政章.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J].医学信息,2014(17):511.

高柳青.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治疗[J].中国医学,2014,12(11):384.

王立明,黎红光,应春晓,等.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止血治疗与药物治疗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2,24(7):175-176.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长抑素出血量内镜
泮托拉唑与生长抑素联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当中的治疗有效性及不良反应探讨
奥美拉唑、血凝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内镜止血的应用价值分析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奥曲肽联合生长抑素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中的治疗效果
国际首创第五代消化内镜(机器人内镜)研制成功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生长抑素与奥曲肽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