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巡视反腐的尖兵和前哨

2017-10-26

中华儿女 2017年19期
关键词:省区市党中央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习近平指出:“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必须有权威性,成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

全面从严治党,最终要探索出一条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监督的有效途径。十八大以来,巡视制度的设计,让它既成为党内监督有效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成为依托广大人民群众,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过程。

巡视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效果不断显现,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党中央是真巡视真反馈真整改,他们对党真心信任,讲真话道实情,向巡视组反映问题,自上而下的党内监督和自下而上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得到了交汇的平台,迸发出的力量是巨大的。中央12轮巡视共处理来信110余万件次,接待来访30余万件次,接听来电10余万次;每个省区市谈话近400人次,每个中央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谈话近200人次。十八届党中央把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与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通过环环相扣的制度设计,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党中央发现问题的尖兵和前哨。

利剑高悬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肩负的历史使命出发,直面“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从严从细管党治党,党的建设实现重大历史性变革,党经历了洗礼和锻造,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大大增强,党心民心更加凝聚。

2017年7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全面从严治党,是十八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大政治成就。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出发,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战略布局,把巡视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赋予巡视制度新的活力,有力推动管党治党迈向标本兼治。

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指出:“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必须有权威性,成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

巡视发挥作用,根本在于党章的权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权威。早在2013年4月25日,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部署巡视工作情况的报告》时强调,“巡视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巡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先后23次研究巡视工作,确立巡视工作方针,决定实行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习近平每次都详细审阅巡视报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阐述巡视任务,对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评判,对落实整改责任、运用巡视成果作出指示,为巡视工作在坚持中深化指明了方向。

十八届党中央开展了12轮巡视,共巡视277个党组织,对16个省区市进行了“回头看”,对4个中央单位开展了机动式巡视,兑现了全覆盖的政治承诺。党中央的巡视抓住并推动解决党和国家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发挥出令人瞩目的利剑作用。

十八届中央纪委执纪审查的案件中,超过60%的线索来自巡视。巡视不只是剑指个人的贪腐,也不留情面地揭开一些地方政治生态严重恶化的问题。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和三大贿选案: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和辽宁拉票贿选案,都是巡视发现的。

警钟长鸣,利剑高悬。十八届中央巡视工作,鲜明地向全党传递出了这样的信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巡视工作摆上更突出的位置。习近平亲自部署,提出一系列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让巡视这一借鉴传统监察制度的党内监督方式,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和巨大的威力,真正成为管党治党的利器。

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强调:“我们加强对巡视工作的领导,擦亮巡视利剑,聚焦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发现问题,形成震慑”,这八个字是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方针的根本变化,也让巡视工作效果获得根本性提升。在2013年中央第一轮巡视启动之前,习近平就做出了明确的重要指示,指出:“巡视工作要明确职责定位,巡视内容不要太宽泛”、“巡视工作就是要发现和反映问题”、“发挥震慑力,无论是谁,都在巡视监督的范围之内”。

习近平关于巡视讲话先后有23次,先后还有50多次关于巡视工作的批示和指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巡视工作的理论体系。在职能定位上,明确了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体现了党内监督的严肃性。从2013年5月十八届中央第一轮巡视启动,到2017年6月第十二轮巡视收官,巡视组所到之处,问题导向贯穿始终。

“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为巡视工作带来根本改变。习近平强调,“实践证明,中央巡视工作方针完全正确。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利剑高悬、震慑常在,中央的态度是坚定不移的,全力支持巡视工作。”他要求,“巡视组要当好党中央的‘千里眼,找出‘老虎、‘苍蝇,抓住违纪违法线索。要落实监督责任,敢于碰硬,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促进问题解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

当巡视组真正致力于发现问题,各種掩盖伪装其实都不难识破。更重要的是,这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当群众感受到是真巡视、真发现问题,他们就敢于讲真话,反映真实情况,巡视中大量问题线索都是由他们提供的。

权力来自人民,必然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十八大以来,中央12轮巡视共处理来信来访159万件次,与党员干部和群众谈话5.3万人次, 发现各类突出问题8200余个。对所有来访来信来电,每一次每一件都认真负责处理。实践证明,巡视监督是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制度优势。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与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在这里相遇,共同维护和促进党和国家的肌体健康。endprint

政治巡视

十八大以来,随着一轮轮巡视的进行,定位越来越准确,任务越来越清晰。习近平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视,以问题为导向,发挥政治“显微镜”、政治“探照灯”作用,推动巡视工作向纵深发展。突出巡视监督政治作用,以“四个意识”为政治标杆,把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基本政治要求,把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政治任务,发挥巡视政治导向作用。

巡视发现的大量案例表明,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只是“表”,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才是“里”,根子在于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丧失、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管党治党失之于宽松软。而这些正是政治巡视关注的根本所在。

十八大以来,巡视55家央企发现的共性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有的片面强调企业特殊性,把国企置于党章规定之外;有的“三重一大”事项不经党委会集体讨论审议,主要负责人说了算;有的拿国有资产做交易,或贪图经济利益,或拉帮结伙谋求个人升迁等等。方方面面表现出来的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都是党的领导不力,没有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关于巡视55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有关情况的专题报告》时指出,“国企不仅是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而且也是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加强党对国企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在国企没有特殊、没有例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他强调,要牢牢把握巡视政治定位,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形成震慑、倒逼改革、促进发展。用好巡视这把利剑,首先是“止血”、遏制,进而治本,标本兼治。

十八届中央巡视从一开始就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个中心,围绕“四个着力”,把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作为主要任务。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后,突出把纪律挺在前面,纪在法前、纪严于法,从而强化遏制的作用。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全面从严治党做出了再动员、再部署,我们与时俱进深化了政治巡视,聚焦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突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从而抓住了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问题,有力促进了管党治党迈向标本兼治。

震慑常在

从十八届中央第九轮巡视开始,出现了一个广受关注的新词:回头看。一些十八大以来已经接受过巡视的省区市,要再一次迎来中央巡视组的巡视。目前,已经对北京、天津、重庆、辽宁等16个省区市杀出了回马枪。

“回头看”是十八届中央巡视的重大制度创新。2013年,习近平就首次提出了巡视“回头看”的设想。2014年10月,习近平在听取巡视汇报时明确指出:“巡视过的31个省区市,不是一巡视了就完事,要出其不意,杀个‘回马枪,让心存侥幸的感到震慑常在。”2015年2月,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对省区市开展‘回头看,特别是对那些整改不力、查案不够、震慑不大的地区,要优先安排,决不能让他们觉得巡视是‘一阵风。”

巡视“回头看”实际上就是再巡视,它释放出了不是巡视一次就万事大吉的信号,彰显的是党内监督的严肃性与韧劲。一些第一次巡视后本以为侥幸过关的腐败分子被“回马枪”挑落马下。

“回头看”就是政治复查,是与时俱进的新巡视、围绕政治的再巡视。既紧盯老问题,检查整改落实情况,更注重发现新问题,对没有见底的问题再了解,紧盯党内政治生活,延伸放大震慑效果。“回马枪”发现了黄兴国、王珉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线索,释放出“巡视不是一阵风”的强烈信号。习近平指出,“‘回头看体现党内监督的严肃性。31个省区市此前都巡视了一遍,现在出其不意杀个‘回马枪,实践证明很有必要。巡视就是发现问题,我们不是导演巡视工作,搞‘假把式。只有发现问题才有意义,才能解决问题,才有震慑力。‘回头看发现问题不少。”

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不断推进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创新。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抓好工作创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形势发展,推动巡视内容、方式方法、制度建设等方面与时俱进,完善工作机制,增强巡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十八届中央巡视从一开始就打破既有模式,进行了多项改革创新。

从2013年第一轮巡视开始,就探索实行“三個不固定”,不再是固定人员长期固定巡视某个地方或领域,而是巡视组组长、巡视对象、巡视组与巡视对象关系不固定,巡视组长实行“一次一授权”。十八届中央历次巡视,都是到了动员部署会上,才公布巡视组长授权任职及任务分工的决定。之所以巡视组能在短短一两个月内,在全然陌生的环境和对象中找准问题,科学的程序设计和组织制度、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发挥了很大作用。从开展专项巡视、实行“一托二”、探索“机动式”巡视,到广泛谈话、核查个人事项报告、下沉一级了解情况等,一轮轮巡视下来,提炼出了多项有效管用的制度和方法,一些隐藏伪装很深的违纪违法问题,也在巡视中被发现。

时间进入2017年2月27日,第十二轮巡视拉开序幕。这是十八届中央最后一轮巡视,而改革创新并未止步,首次“机动式”巡视亮相。首次“机动式”巡视进驻四个中央单位:中央网信办、国务院扶贫办、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机动式”巡视更加短、平、快,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很短的工作时间里,迅速准确发现问题,推动被巡视对象解决问题。

巡视利剑作用的发挥、全覆盖的实现、“回头看”成为常态,都离不开改革创新。习近平明确指出,要创新巡视形式,通过组织制度创新,增强巡视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落实全覆盖要求,形成更大震慑力。“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要继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报告反馈、整改落实、队伍建设等工作机制。要创新组织制度,内部挖潜、盘活存量,充实队伍、优化结构。要创新方式方法,更专、更活、更准。”

巡视永远在路上,创新也需要永远在路上。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使巡视利剑高悬、震慑常在,精准地击中问题,当好党中央的“千里眼”、“顺风耳”,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支撑,更好地服务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endprint

巡视全覆盖

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是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旗帜、立场和方向。习近平指出,“十八届党中央明确一届任期内全面巡视,把它作为一个真正系统全面的制度,让功能全面发挥。只有‘全覆盖,才能‘零容忍,如果问题没发现,怎么能解决‘零容忍。” 十八届中央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共277个单位党组织进行了巡视,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一届任期内中央巡视全覆盖。

巡视全覆盖是党中央向全党全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一届任期内,对所管理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全面巡视。”这是第一次在党内法规中对巡视全覆盖提出硬要求,表明党内监督没有例外、不留空白,这本身就是震慑。

中央和国家机关是党和国家治理体系中枢,地位重要、权力集中,理应在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走在前列。但在推进对中央部门巡视全覆盖过程中,發现各单位不同程度存在“灯下黑”问题,一些中管干部也因此被立案审查。

全覆盖是管党治党的重大创新与突破。在推进省区市巡视全覆盖的同时,十八届中央加强对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巡视,首次对55家央企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从巡视结果看,一些问题在央企更为严重。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已发布11名央企一把手接受审查或被处分的消息。巡视发现,不少央企主要领导不把自己当作党委书记,而是当作老板,管党治党第一责任人意识严重缺位。诸多问题警醒国有企业党组织,必须以巡视整改为契机,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巡视全覆盖,党中央已经作出了示范。各省区市党委紧跟党中央步伐,积极探索、深化实践。2014年6月,习近平在听取十八届中央第三轮巡视情况汇报时要求,推进省区市巡视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深入开展调研,推动省区市党委改进巡视工作,上下联动,形成全国巡视“一盘棋”的战略态势。

201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内蒙古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巡视工作座谈会,对加强和改进地方巡视工作进行部署,明确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要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对巡视工作的领导,使巡视真正成为发现问题的“尖兵”。

中央巡视工作方针如何落实到省一级,是关乎全局的大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央纪委查处的中管干部违纪问题,很多都是发生在担任下级一把手期间,有的甚至带病在岗10年、20年,屡被提拔。重点抓好对市县巡视,尤其盯住一把手,使他们自进入主要领导干部行列起就受到严格监督,才能防止带病层层提拔,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

实现党的全面领导、长期执政,最大挑战就是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十八届党中央把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纳入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赋予巡视制度新的活力,有效破解党内监督的难题,探索冲破“历史周期率”,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制度优势。要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状态,坚持不懈用好巡视这把利剑,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不断发扬光大,探索出一条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责任编辑 曹宏琰endprint

猜你喜欢

省区市党中央从严治党
时局图
复课
上半年全国省区市经济形势及我区经济运行分析研判
减贫成效显著 安徽等8省份获中央32亿元奖励
全面从严治党的贵州实践
关于党的领导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月历
漫话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脉络
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