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参麦止痉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2例
2017-10-26孙清己
孙清己
(福建省宁德市中医院 宁德352000)
龙胆参麦止痉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2例
孙清己
(福建省宁德市中医院 宁德352000)
目的:观察龙胆参麦止痉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8月~2017年5月辨证为肝经湿热、气阴两虚、气滞血瘀型的64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龙胆参麦止痉汤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4.4%)明显优于对照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胆参麦止痉汤治疗肝经湿热、气阴两虚、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肝经湿热;气阴两虚;气滞血瘀;龙胆参麦止痉汤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随着年龄的增长并发神经痛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因其疼痛剧烈且顽固,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及生活质量,甚至于患者因长期疼痛难以缓解,重度抑郁而有自杀倾向[1]。西医方面的治疗措施主要为综合治疗,包括以下方法:全身用药(抗惊厥药、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片类镇痛药)、外用药物、神经阻滞、心理干预、手术治疗等[2]。虽然目前西医有以上众多的治疗方法,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疼痛长期难以完全缓解,且完全靠西医西药治疗,副作用大,长期使用易损害肝肾功能,致其无法继续服药,因此中医中药全程干预治疗,不仅可以使缓解疼痛的疗效加强、减少西药用量、减轻西药毒副作用,而且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患者耐受性好。本研究运用龙胆参麦止痉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8月~2017年5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PHN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上,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x±s)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1.2.1 中西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外科学》蛇串疮后痹痛的诊断标准,辨证为肝经湿热、气阴两虚、气滞血瘀型。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疗共识编写专家组编写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定稿)》[3]。
1.2.2 纳入标准 (1)年龄20~75岁,男女不限;(2)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3)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患者有肝肾功能损害,无法耐受中西药物治疗者;(2)有明确其它病因或并发其它病因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者;(3)妊娠期、哺乳期妇女不愿意中断哺乳者。
1.4 脱落标准 (1)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中重度肝肾功能损害,药物过敏反应等;(2)患者依从性差,经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但患者拒绝继续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对比观察。
1.5.1 对照组 口服普瑞巴林胶囊(国药准字H20130073)75 mg/次,开始 2 次 /d,5~7 d 后逐渐加量至150 mg/次,2次/d。口服阿米替林(国药准字H43020561)12.5 mg/次,开始 1 次 /d,3~5 d 后逐渐加量至25 mg/次,1次/d。
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龙胆参麦止痉汤。处方:龙胆草15 g、栀子10 g、黄芩10 g、柴胡 6 g、党参 20 g、麦冬 10 g、五味子 5 g、蜈蚣 2只、全蝎 5 g、川楝子 10 g、延胡索 15 g、甘草 5 g,1剂/d,水煎2次,两次各取汁300 ml,混合均匀后平均分为三等分,各200 ml,分别于三餐后1 h各服200 ml。用药期间禁食辛辣、燥热之品。
1.6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睡眠质量评分(QS评分)[4]。具体如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28 d)的VAS评分及QS评分的改善情况。VAS评分具体如下:要求患者定量化疼痛的感觉,分数在0~10分之间,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但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4~6分:中度疼痛,影响工作,不影响生活;7~10分:重度疼痛,影响工作及生活。QS评分具体如下:提问患者“你昨晚睡得如何?”,根据患者回答评分,0分:睡眠非常差;1分:睡眠差;2分:睡眠一般;3分:睡眠好;4分:睡眠非常好。
1.7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偶而有轻微疼痛,VAS为0~3分或QS为3~4分;有效:时常有中度疼痛,VAS为4~6分或QS为1~2分;无效:疼痛无减轻,VAS为7分以上或QS为0分。
1.8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Ridi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Q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Q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治疗组Q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QS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QS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QS评分治疗组对照组32 32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1.12±0.88 3.26±0.88*#1.33±0.62 2.16±0.25*
2.2 VA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VAS评分治疗组对照组32 32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7.62±0.67 2.4±0.21*#8.34±0.47 5.1±0.57*
2.3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照组(P<0.05)。见表 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由带状疱疹病毒侵犯背根神经节和感觉末梢,破坏了脊髓上行抑制性传导,导致过量兴奋性信号传入中枢,引起交感传出纤维激活了外周感受器,使初级感受器的兴奋性增高[5]。本病相当于中医学“蛇串疮”后余毒侵犯脉络所致疼痛病的范畴,患者常常先有蛇串疮发作史,发病后约1个月左右出现疱疹局部疼痛,痛如刀割样、电灼样等,难以忍受。中医认为肝经湿热是蛇串疮最常见的病因病机,患者因长期嗜食辛辣刺激之品,或喜食烟酒等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运化失职,酿生湿热,复因素体正气亏虚,则湿热沿肝经上扰头颈部、胁肋部、腰部等部位,阻滞局部经脉,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发为蛇串疮后之痹痛,往往病程缠绵难愈,日久湿热耗气伤阴,气阴两虚,《内经》云:“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气虚日久则气行不畅,气滞血瘀加重疼痛”,经又云:“津血同源”,阴津乃生血之源,阴津亏虚则生血不足,日久亦致血瘀,瘀血阻滞不通,则加剧疼痛,故纵观病因病机,乃为肝经湿热为起因,日久湿热耗气伤阴,气阴两虚,则瘀血阻滞不通,日益加重,不通则痛,故而疼痛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
龙胆参麦止痉汤由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党参、麦冬、五味子、蜈蚣、全蝎、川楝子、延胡索、甘草等组成。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经湿热,切中病机要点,治其肝经湿热病因病机,肝主疏泄;柴胡疏肝理气,肝气得疏,则湿热自除,是为君药;知湿热日久必耗气伤阴,故用党参、麦冬、五味子(即为参麦饮)以益气养阴生津,参麦饮为益气养阴之效方、经方,且方中五味子性味酸敛酸收,乃益气生津之要药;蜈蚣、全蝎疏通经络、解痉止痛之要药,能有效减轻PHN患者疼痛症状;川楝子、延胡索即为金铃子散,具有疏肝理气泄热、活血止痛,以助上述各药止痛之效;且延胡索为理气行气之要药,气行则血亦行,瘀血自除,而痛止,以上共为臣药;另有川楝子、柴胡疏肝理气,归肝经,引诸药入肝经而到达病所,亦为引经药,故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缓和药性,为使药。全方君臣佐使配合得当,切中肝经湿热、气阴两虚、瘀血阻滞之病机要点,共奏清热利湿、益气养阴、活血止痛之良效,临床使用疗效显著。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蜈蚣、全蝎均具有显著的镇痛、抗惊厥作用,均能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对于PHN患者而言,蜈蚣、全蝎既能镇痛,又能通过增强免疫力从而促进带状疱疹病毒的吞噬,减轻神经损害;延胡索主要成分为延胡索总碱、延胡索乙素,具有显著的镇痛、催眠、镇静、安定作用,有研究表明,其镇痛作用为吗啡的40%,但却无成瘾性;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等均具有抗病毒、镇静抗炎作用,对带状疱疹病毒有显著的吞噬作用,参麦饮能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力,故而能改善PHN患者因长期疼痛所致虚弱症状,促进机体体能恢复[6]。综上所述,从以上各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提示,均对减轻PHN患者的疼痛及整体病情改善有显著疗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VAS评分、QS评分及总有效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龙胆参麦止痉汤治疗肝经湿热、气阴两虚、瘀血阻滞型蛇串疮后之痹痛具有疼痛缓解率高、复发率低,且副作用小的显著疗效,临床上值得推广。
[1]李京霞,汤芹芹,刘东,等.加巴喷丁与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效果比较[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4):150-152
[2]张正雄.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6):664-665
[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共识编写专家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22(3):161-167
[4]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l-2
[5]Rowbotham MC.Treat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J].Semin Dermatol,1992,11(3):218-225
[6]梅全喜.现代中药药理临床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78-752
R752.1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9.027
2017-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