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7-10-25卢继海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6期
关键词:工具性职高人文精神

卢继海

摘 要: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没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因此,作为教师,要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社会实践中,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语文教学 精神培养

职高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直以来语文教师更注重的是语文的工具性,特别是普高教学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在职高教学中,教师“被迫”尝试把人文教育实施在教学过程中,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职高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小学、初中文化基础比较差,不爱学习这一类,进入职高他们的追求不外乎就是学“一技之长”,为就业做准备。文化课他们基本不感兴趣,所以语文的工具性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所以在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都有同感:找不到主动背语文、英语的学生。也正是这个原因,上语文课的老师都觉得语文课难上,学生基本不愿意听老师讲课,老师也不愿意给学生布置作业。为了吸引学生,部分老师把语文的工具性丢在一边,以“放弃教材”为代价,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思想去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姑且不论教师素质存在个体上的差异,就这样的做法,难免有本末倒置、哗众取宠之嫌。但目前职高学校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大家墨守成规,把语文作为一门纯粹的工具性学科来上。至于学生学到什么,学到多少那就与老师似乎没有多少关系了。更有甚者,只要我把这节课上下来,只要学生不起哄,哪怕学生睡觉都成。如此,则可想而之,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职高这一块特殊的阵地上已成什么模样!

那么如何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既要尊重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一面,又不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搞清楚什么是“人文精神”这个问题。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種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明确了这一问题,我对职高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立足课堂,培育人文素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本的篇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它们不仅是文章的范本,也是立身的范本。立足课堂,进一步把人文精神贯穿在教学的始终,方能使课堂散发人性之美。

1.以‘情为纽带,让课堂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

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艺术即情感。” 在教学中,我经常凭借情感来渲染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情的感悟、理的启迪。在教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名言、诗歌、歌曲等,激起学生对母爱的无限崇敬之情,为学习课文定下了情感基调。教学伊始,我深情地向学生们讲述了“藏羚羊的跪拜”的故事,当藏羚羊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孩子给老猎人下跪的时候,学生们的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他们懂得了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都是神圣的。课堂上洋溢着“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的人文魅力。整节课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之中。显现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这何尝不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2.活化教学环节,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渗透人文精神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上,我注意活化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涵,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

(1)以读为本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言为心声”,语言学科培育情感,我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

(2)即兴练笔

有的课文,我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文字材料,运用想象力,加以引申和补充,使之成为形象丰满的立体图像和绚丽多彩的画面。例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 要求学生就“残缺之美”发表个人的看法,并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重新的深刻的定义。从而把知识上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

3.以创新精神为本,尽情展示人文之美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创造是每个人身上所潜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时刻要扩张、发展、成熟,而且一旦有了某种机会就会主动自我表露。没有阅读创新能力的训练,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它的人文光彩。在教学《项链一课时》,给学生提供了对女主人公的几种价值判断,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女主人公没错,作为一个女人,她有追求美丽的权利;有的说,虽然女主人公爱慕虚荣,有不对的地方,但是她更值得同情……这种海阔天空的想象,展现了学生纯洁、善良的心灵,在创新活动中闪现着人文精神的美丽。

二、课外拓展,召唤人文内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没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就难有‘留取丹心照汉清的业绩。”因此,作为教师,要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社会实践中,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具性职高人文精神
《辽宁职高学报》征稿启事
新课改下的职高物理实验教学初探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职高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职高生物课的实验教学探析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