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我国高等学校境外办学的机遇与挑战

2017-10-25崔元王智慧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4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机遇挑战

崔元+王智慧

摘 要: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国高等教育在做好“引进来”的同时,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更是给我国高校境外办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我国高等学校境外办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发达国家在境外办学领域的垄断、相关政策不完善及国际化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的缺乏对我国高校境外办学形成了不同程度的阻碍。本文试论述我国高校境外办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从政府的政策支持、建立境外办学高校联盟、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 境外办学 机遇 挑战

一、我国高校境外办学概况

2002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曾对高等学校境外办学的定义作了说明。“办法”第二条指出,高等学校境外办学, 是指高等学校独立或者与境外具有法人资格并且为所在国家(地区)政府认可的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在境外举办以境外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或者采用其他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施高等学历教育、学位教育或者非学历高等教育。

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探索境外办学,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中国高校“走出去”开展境外办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3月,我国高校境外办学机构达5个,办学项目数量已达98个,分布在1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本科项目有50个,占机构项目学院总数的48.5%,硕士学位及以上项目30个,占机构项目总数的29.1%。5个办学机构是老挝苏州大学、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北京语言大学东京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在英国卡迪夫大学设立的北师大—卡迪夫中文学院。2017年2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与英国开放大学正式签约着手创办北大汇丰商学院牛津校区,该校区将于2018年正式开学。

我国的高校境外办学可谓是方兴未艾,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我国高校在拓展境外办学,促进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我国境外办学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我国高校的教育理念、科研和高校管理机制离世界先进水平尚有一段距离,高校境外办学仍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关注。

二、我国高校境外办学面临的机遇分析

高校境外办学作为我国近年在跨境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兴发展模式,无论从国内外的环境还是高校内部运作过程中都有着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源:

1.教育国际贸易分工越来越广

根据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那么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以服务的形式在教育领域的反应。因此,国际教育服务同样适用于比较优势理论。

与封闭的国内市场相比,全球化的国际教育市场能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需求。欠发达国家由于教育资源匮乏,高等教育成本过高且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当地人民的需求,就对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输入产生需求,需要引进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来弥补本国的教育资源不足。同樣,即使是教育发达国家,对于中国的汉语、中医药、戏曲、武术、书画等传统优势专业,其办学成本和质量也难以同中国高校相比,引进中国的这些教育资源同样可以使这些本身总体教育发展水平超过中国的国家从中获得利益。

2.中华文化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一直以来都备受世界关注,尤其是中文、中华美食、武术健身、中医养生等对世界各国人民充满吸引力。近年来通过文学、音乐、美术、影视等文化样式,同时,利用网络借助新媒体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再次开发并且广泛地推广到世界各地,外国人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兴趣动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焦中国。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兴起了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热,“汉语风”、“中国风”在全球越吹越烈,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也逐步提升。

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就展示了世界各地各领域的人们对研究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目前,中国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共有51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34所孔子学院,欧盟28国、中东欧16国实现全覆盖。此外,截至目前,共有67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形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这些文化的传播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赴境外办学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也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资源支撑和服务平台。

3.境外办学的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进一步为中国高校境外办学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2016年9月以来,教育部先后与甘肃、宁夏、云南等14个省(区)签署《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教育部在宏观指导、双向留学、涉外办学、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文交流、能力建设、平台建设等七个方面予以实质性重点支持,引领与推动签约单位发挥其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协作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4.学科竞争力越来越强

经过多年的科技和教育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拥有了一批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势专业和一定教学、科研水平的国际化教师队伍。据学者对1998——2008年的ESI数据库进行搜集整理,显示了我国“985”高校的优势学科有工程学、化学、材料学等11个专业入围世界各科专业前1%的学科,显示我国高校境外办学有一定的专业实力,如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就设置了入围前1%的化学工程专业。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培养了一批既掌握外语语言工具,又熟悉本专业前沿知识和国际学术动态的国际化教师队伍。

三、我國高校境外办学面临的挑战分析

1.从外部环境分析我国高校境外办学面临的挑战

(1)发达国家在国际教育服务领域的垄断地位

长期以来,国际教育市场被一些主要发达国家所垄断。首先是国际留学生市场的垄断,大约70%的外国留学生集中在美、英、的、法、俄、日、澳等发达国家上学,其中澳、意、加、英、美等国在留学生教育中处于“贸易顺差”。

此外,截至2015年10月,世界上共有230所大学海外分校在运行中,这些分校的主要输出国均为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其中美国教育服务的输出水平最高,澳大利亚则增长速度最快。仅美国一国在中国的合作办学机构就达19个。这些高等教育强国往往本身拥有较为发达的的高等教育体系,加之境外办学活动开始得早,经验丰富、财力雄厚,且有着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其境外办学的理论和实践都走在世界前列。相比之下,中国高校境外办学起步晚、规模小,发展显得相对滞后,国际竞争力和教育品牌的吸引力不强。

(2)与当地风俗文化、政策法规等的冲突

首先,高校境外办学是在两个或几个不同的风俗文化和政策法规中运行,存在着许多语言、文化、政治倾向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使人们在思维模式、沟通方法甚至价值观上有很多矛盾。这使高校境外办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社会规范、文化礼仪和政策法规的冲突,更为甚者,一些本土文化本身就抵制外来文化,限制跨境教育机构在本国的发展。如有教授在乔治梅森大学哈伊马角分校上课时发现,如果用“伴侣”或“生活伴侣”指代“丈夫”或“妻子”,后者可能会让某些听课者无法接受。

其次,一些国家把跨境教育机构视为外资企业,这一方面使这些机构很难被监管,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和认证制度框架无法在这些机构实施,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在营业税、所得税、进口税等各种税收上也不能享有非营利机构和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

2.从内部环境分析我国高校境外办学面临的挑战

(1)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

境外办学涉及到教育主权、涉外教育监管、学位认证、外汇管理等诸多问题,需要从法律上保障其权利和义务,同时也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然而目前我国缺乏境外办学的具体法律,相关政策也主要是针对“引进来”的方面,对于“走出去”的高校境外办学而言,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持和规范。

此外,虽然各省市都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外办等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实施细节,对教学和科研人员给予了一定的便利,但出访应持因公护照,在申请和审批程序上又比较繁琐,加之意见更多是便利国际学术交流,并未对境外办学教师作出具体规定,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境外办学的教师队伍稳定性和持续性,给境外办学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不便。另外,对境外办学的外国学生,奖学金政策也不够完善,难以吸引国外招生。

(2)缺乏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专门的境外办学质量评估体系和质量保障机构,境外办学的监管只能依靠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来进行,定期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上公布教育涉外活动相关信息,并对国外学历学位进行认证。由于这些质量保障所需的信息可能已经超出了国内管理人员的经验和管辖范围内,因此,国内的管理部门与境外办学的提供者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

由于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监管政策滞后,受教育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的事例数不胜数,这样的监管对于境外办学的质量保障效果微乎其微,难以处理好境外办学的高校质量与数量的关系,长此以往将对我国境外办学的高校质量保障十分不利。

(3)缺乏充足的资金来源

我国现行财政政策明文规定不允许公办高校对境外办学进行投资。而到境外办学,初期投入大、要保障高校的持续运营,所需的资源和资金都是一般高校难以承担的。另外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各高校对于境外办学也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目前社会资金对于境外办学的投入也并不热衷,缺乏动力。如果无法保障境外办学的校园建设、教师聘任、管理人员配备、教学设备资料购买等所需的办学经费,就很可能面临巨大的损失,甚至是终止境外办学。因此,要保障境外办学持续发展,高校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承担着较高的财务风险。

我国当前的几所境外办学机构中,老挝苏州大学是苏州大学与老挝的一家中资企业合作的,当地华资企业寄希望于老挝苏州大学为其培养人才。厦门大学创办海外分校的资金则主要来自于国家开发银行。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办学中并未对土地、房产、基础设备等进行大额投入,而是依托外方合作伙伴泰国兰实大学,兰实大学对曼谷商学院开放了所有的教学设备,并为曼谷商学院配备了专用设施。

3.从我国高校自身分析境外办学面临的挑战

(1)高校国际化意识淡薄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国际化意识不足,缺少推进国际化办学的主动性、自信心,缺乏长远眼光,没有主动把教育国际化纳入到学校发展战略层面来思考和推动。就算在国际化进程较快、留学生较多的高校中,也很难看见校园内、建筑中有英文标识,高校食堂的英文菜单更是寥寥无几。就连负责留学生事宜的管理人员也很少能够进行流利的英文交流。

其次,高校管理的国际化水平也有待提升。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管理、学生管理、教职人员管理和资源管理等管理体制较为滞后,制约了高校的国际化进程,管理人员的英文水平也难以使其很好地进行国际交流。

(2)国际化课程体系缺乏

我国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都亟待改革。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授课专业课程分散,尚未形成较为完备的英语授课学科体系,这不利于在高校“走出去”的过程中开办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课程。同时,高校境外办学大多以我国传统专业为主,如老挝苏州大学和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都不约而同地开设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专业。很多学校把汉语教学作为办学重点,这与孔子学院承担的任务就有较多的重叠。在专业设置上并没有将高校自身的优势专业和当地需求结合起来。

(3)國际化师资队伍缺乏

尽管近年来我国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有所提升,但是目前能够满足我国境外办学要求的教师数量仍然不足,专业水平高的老教师英文能力有限,而大多具有英文教学潜力的年青教师又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因此,兼具高专业水平和超强的英语能力的教师并不多。据了解,我国部分高校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不足教师总数的20%,这些少数的教师难以应对母校本身和境外办学分校两边的教学工作,教学工作常处于“飞行”状态,而这种“飞行教学”是与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相违背的。

四、我国高校境外办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1.健全政策法规

各级政府应当给予政策支持,明确境外办学依法享有的鼓励政策和优惠措施。首先是构建境外办学的法律框架体系。我国急需制定境外办学相关法律,以法律的形式整合教育、文化、外交、贸易、旅游等各方力量同时应对高校境外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纠纷等;其次,要尽快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并根据境外办学实践的发展适时的补充和修改。高校境外办学给予适当宽松财政政策和优惠的税收政策,建立对境外办学高校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减轻境外办学的财务压力,积极鼓励我国高校“走出去”办学;创办境外办学基金,每年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对境外办学运营提供保障,并对在质量评估中取得较好成绩的高校给予奖励;丰富奖学金制度,对国外学生设立中国政府奖学金,吸引高校在国外招生。

2.扩宽境外办学主体

首先,各高校要转变理念,主动抓住“一带一路”战略给高校境外办学带来的机遇,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境外办学实践,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国际接轨,树立国际化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促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在此基础上,将高校境外办学的办学主体多元化,将办学主体扩展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产业财团、公民个人等。以此对境外办学高校进行市场化管理,从不同渠道保障资金来源,如银行贷款、慈善捐款等保障境外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投资多元化、管理多元化、评价多元化的多元管理体系。

3.建立境外办学高校联盟

境外办学的高校要从多层次、多维度开展合作,应联合境外高校建立高校联盟,如云南省可以以昆明几所实力相当的高校为主,联合东南亚、南亚的合作高校形成高校联盟,积极开展学生交流,建立创新共同体,搭建各项学术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并在高校联盟的基础上创新跨境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机制,实现联盟高校学分互认制,学生可在联盟内高校自由流动,修满规定学分就可获得联盟认证学历,或是获得所修学分较多的学校的学位,使联盟内学生能够在联盟高校内流动;同时,加强联盟高校间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申报科研合作项目,联合开展科学研究,积极组建协同创新体,促进国家和地区学术、文化交流。探索开展多边、双边联合境外办学,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管理模式和服务当地模式,确保联合办学落地生根。

4.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针对质量保障这一重要问题,许多国家采取了有效措施,主要典型有民间中介主导的美国模式、中介组织与学校结合的英国模式、以政府部门主导的法国模式和日本政府、民间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我国境外办学的教育质量保障,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结合中国实际,形成国内、国外两手抓,国内政府认定、高校自我评估和国际组织结合的多维质量保障体系。一方面,要将高校境外办学纳入我国高校质量评价体系,高校境外办学必须坚持母校自身的教学标准,每年进行自检,形成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厅负责制定教育的质量标准和框架,综合使用评估、认证、审核等评价形式,根据高校的分类体系,制定多样化的质量标准,从任务、资源、有效性、持续性等方面对境外办学进行认证。

另一方面,要建立客观公正、透明公开的社会评价体系,由第三方组织对境外办学进行评估。国家和各区域应支持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对境外办学进行评估,保障质量评价、评估和学术审计活动的客观公正性。

5.创建国际化的师资和课程体系

高校应结合各自特色,组建研究团队,有针对性地选派科研能力强、专业基础好、外语水平高的教师到世界一流大学深造。定期对高校教师进行外语培训,对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培训,各高校形成各自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增强高校教师的国际教学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形成符合国际标准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就要求参与境外办学的高校以国际标准的课程体系和市场经济环境来综合考虑境外办学的课程模式,同时不同国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办学模式。从教学语言上,重新调整“汉语教学”在办学中所占的比重,建立英文授课体系,可适当实行中英双语化教学,开设双语课程,扩展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机遇挑战
RCEP与房地产机遇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