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识
2017-10-25颜冶
摘 要:余秋雨的散文在上个世纪一度成为文坛的主流,余秋雨以厚重的感召力融入笔端,多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文化的历史性、主体意识及民族意识,一改文坛长期存在的文体模式,树立起一座高大独立的主体形象。余秋雨的散文处处透露出对历史的洞察,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在余秋雨看来,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关键词:余秋雨 散文 历史积淀
余秋雨被誉为“大散文”时代的开创者,其书籍的畅销程度使其占据文坛的主要地位,彰显了余秋雨“苦旅”文化的历史厚重感,但余秋雨的“苦旅文化”并不是对过去苍白的描述,而是一条流动的长河,用文化将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其散文迸发出关于民族、历史、人生意识的呐喊。[1]
一、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余秋雨的散文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众多读者的热捧,从其受欢迎的程度不难看出余秋雨散文具有的独特魅力余秋雨的散文在历史的背景下,以其强烈的文化意识,真实的感受,冷静的反思,落笔于中华文明的兴衰,探寻其中的成败得失,呈现出凝重浑厚之气,流露出文化历史的沧桑。[2]
二、民族文化的浮沉兴衰
余秋雨选择走出书斋向长天大地去释放自己,把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收录在作品中,这就是他的“苦旅”文化,这种文化挖掘似乎更能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从而产生广泛的影响。在《道士塔》中作家在介绍道士塔的历史背景时,没有从简单的自然景观的角度来铺写而是从强烈的文化感受入笔,从莫高窟大门外那座塔写起,从王圆篆的出身写起,那是一座保存相对完整的圆寂塔,它的主人叫王圆篆。从这样一个小人物引发的民族悲剧揭开积淀千年的遗迹,作者为流失的中国文物感到莫大的惋惜与无奈,从而上升到对文化浮沉的思考。这样的民族悲剧不仅由于一个王道士,王道士只是悲剧上演前的一个小丑,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责任要在王道士之上,或许还有更多……如此荒凉之感在《风雨天一阁》中也有体现,这座奇迹般得以保存的藏書楼经历了无数次的销烟战火,在知识不被重视的时代,改朝换代的频繁更加速了智慧的破碎,但总会有一个智者出现,因为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文明继续传播,他们终年辛劳散尽钱财,四处搜集图书,加上近乎苛刻的管理使这一座藏书楼得以独存。余秋雨的散文处处充满着思辩色彩和文化品位,他慨叹于天柱山背后的古老文明,他也为莫高窟的壮烈而喟叹,在畅游西湖时更感叹于美景背后的人文情怀。总之作家笔下的山水都赋有沉重的文化内涵。[3]
三、知识分子的人格历练
余秋雨散文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古代知识分子的关注。余秋雨从文化反省、人文关怀等方面对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剖析和解读,并通过个体的生命主题来探索他们的艰难足迹,以展现个体所经历的磨难沧桑。在《阳关雪》中,作家描绘了王维等人的命运,以阳关为背景的考察无不为作家的心头增添些许沉重。在一片古战场的沙漠中密密麻麻堆满了的远古的坟堆那些阵亡的战士早已化作沙土,于是这片土地有了一层层的沉埋,那些年轻的怨魂只能深潜地底,因此阳关多一分凌厉惊骇之色。在此产生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并没有呈现阳关的半点苍凉之色,这样豪迈、自信、放达的才情风范没有持续,更远的阳关只能愈加凄迷了。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傲然于世的才子无法在时间的长河中永保那份唐人的风范了,因此阳关注定要坍弛了,坍弛在岁月的叹息中,坍弛在民族的精神疆域里。成为荒原。同样的沧桑感在《苏东坡突围》中也有体现。余秋雨剖析了苏东坡生平的深刻性与复杂性,这位大文豪,在政治风云面前,惨遭毁谤与陷害,受到侮辱与摧残几乎是毁灭性的,这些政治上的打击曾使苏东坡一度陷入绝望的境地,早年的理想已告破,在经历了各种磨难后,苏东坡觉醒了,在此后创作的千古诗文是他对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对于官场的功利,苏东坡淡然处之,完成了文化的突围。苏东坡精神滋养了无数后人,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从斗争的恶梦中醒来,开启了人生的思考,以诗人自己的精神力量给山川景物注入了人生的意味。那些光照千古的诗文满载对人生功利的超越,对人生境界的不懈的追求。这样的文化突围,过程是艰辛悲壮的,但是给后人以无限的启迪和精神滋养。如在《流放者的土地》中,佳人和名士的命运连遭厄运的例子唾手可得,其中顾贞观不懈努力救友事件表现出的人间至情。同样还有一些贤良忠士他们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仍凛然屈,被金人流放到东北的洪皓和张邵为宋延守节效忠受苦受难十余年,为金人所敬仰。吕刘两个家族在文教上的启蒙之功是十分值得肯定的,无论流放的土地给了他们多少陌生与辛酸,但这些文人义士却无意怨恨而是用温热的手掌抚摸它,传递文明的热量,是这样一群饱含泪水和汗水的人,给干涸的土地以滋养。又如在《遥远的绝响》中后英雄时代的魏晋名士。很多文人集团因政治斗争纷纷成为刀下鬼,死亡的名单可以列的很长很长,置于死地的罪名也可以有很多很多,但解救他们为他们辩护的人却一个也找不到,于是那些侥幸存活的名士,从惊吓中回过神来,重新定位生存方式。像阮籍笑傲官场的洒脱,轻慢礼教的从容悲叹生命的真诚。在此余秋雨认为安贫乐道的达观是宁静而安全的,但又黯淡了文人光芒。最终文明的突围也被取消剩下的一梅半羽像书签一样,封存在民族的精神史册里,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的消极文化人格,余秋雨充满了忧患和不安,揭示了令人深思的哲学,余秋雨的散文融合民族、历史、文化内涵及其感悟表达了作者浓重的忧患意识,呈现出一种凝重浑厚之气。[4~5]
参考文献
[1] 余秋雨.文化若旅[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004.
[2] 余秋雨. 余秋雨简要读本[M]. 上海: 文汇出版社, 2003.
[3] 余秋雨. 千年一叹[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000.
[4] 余秋雨. 行者无疆[M]. 上海: 商务印书馆,2002.
[5] 余秋雨. 山居笔记[M]. 上海: 文汇出版社, 2005.
作者简介
颜冶(1987-),性别:女 ,汉族,籍贯:吉林省梅河口人,二级教师,本科学士,单位:吉林省梅河口解放街中心校,研究方向:教学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