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后进生自主管理策略分析
2017-10-25王美华
王美华
摘 要:后进生属于特殊群体,虽然具有较为良好的发展空间,但其自制力与自主性较差,不服从教师的管理。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后进生,一旦出现自主管理问题,将会影响其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小学高年级后进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制订完善的鼓励方案,明确教学目的,提高后进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后进生;自主管理
小学高年级教师在教学期间,需要培养后进生自主管理能力,给予其足够的关怀与鼓励,在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效率的情况下,根据后进生自卑、自制力差等特点,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一、小学高年级后进生自主管理核心概念分析
第一,后进生核心概念。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后进生分为两类,一类为智力类型的后进生,他们缺乏一定的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另一类为非智力类型的后进生,就是在兴趣因素、情感因素、信心因素与习惯因素的影响之下,学习效果降低的学生。
第二,自主管理核心概念。自主管理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在自我参与与感悟的情况下,教师需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其主体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发挥自知与自评工作作用。同时,自主管理是指学生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具备一定的观察力与思维能力,掌握自主管理方面的技巧。
二、小学高年级后进生自主管理措施
在小学高年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后进生自主管理情况,从教师方面与学生方面解决相关问题。
1.教师方面
第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教师需要引导后进生深入了解自主管理的重要性,理清自身与同学、班级之间的关系,在提高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情况下,使其树立正确的自主管理观念。例如,教师在班级中利用班会的形式对“假如我是班级干部”话题进行探讨,使后进生可以站在班级干部的角度考虑问题,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
第二,培养后进生自主管理能力。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一些自主管理的方式,为其提供机会,使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例如,设置轮流干部职务,使得后进生可以在担任干部职位的过程中,全面体验责任,总结管理经验,以便于对自身进行全面管理。
第三,明确目标。小学高年级教师需要为学生设定专门的自主管理目标,提高其积极性,保证相关目标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此期间需要注意的是:培养目标不可过于简单,也不可过难,将其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
第四,制订完善的反馈机制。教师在对后进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自主管理能力的反馈工作,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而言,需要对其进行表扬与奖励,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需要指出其在自我管理中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予以一定的鼓励,以此强化自我管理效果。同时,教师要将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联系在一起,利用固定化与优化系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师生、生生评价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2.学生方面
第一,积极参与配合。后进生需要积极参与到各类活动中,配合教师养成良好的自主管理习惯,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产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自主管理工作。
第二,积极解决问题。后进生在自主管理期间,一旦遇到一些问题,就要寻求教师或是同学的帮助。在此期间,教师要鼓励学生与教师、同学、家人相互沟通,在互相沟通与交流的情况下,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善于助人。
三、小学高年级后进生自主管理注意事项分析
小學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期间,需要注意相关工作事项,避免引发不必要的问题。具体注意事项为以下几点。
第一,程度方面。在教学程度方面,教师需要起到辅导作用,科学掌控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程度,满足相关工作要求,避免出现程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影响后进生的自主管理效果。
第二,对象方面。对于自主管理教学而言,需要面向所有学生开展教学工作,在此期间,需要重点关注后进生的自主管理情况,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其个人能力,满足现代化后进生的教学要求。同时,需要避免出现少数学生对多数学生进行管理的现象,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第三,范围方面。在后进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方面,仅凭教师之力无法取得有效效果,需要将范围拓宽到学生、家长等方面,在此期间,教师需要与家长相互沟通与交流,以便于开展相关教学工作。
第四,方法方面。教师需要重视学生自主管理培养的方法,创新引导形式,在适当引导的情况下,利用师生配合方式,完成共同的发展目标,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总之,小学高年级后进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师最为重要的工作。教师必须根据后进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求,创新教学形式,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规范教学方式与范围,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加大管理力度。
参考文献:
[1]赵琳.高年级后进生自主管理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5):64-65.
[2]李莉,陈婷.谈信息技术环境下高年级数学后进生的转化[J].小学教学参考,2015(12):34-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