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转型背景下高校艺术类专业改革对策探究
2017-10-25杜春花陈跃常力轩
杜春花+陈跃+常力轩
摘 要:针对学情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通过多举办艺术沙龙和校内竞赛等活动来营造真实、浓郁的艺术氛围,要加强图书馆建设,从人性化的角度进行教学管理和学风引导;教师应突出兴趣教学,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要发挥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个性优势,多利用互动设计和实践项目吸引学生;学生自己应坚定艺术创作的信心,在日常学习中锻炼自我控制能力,多作自我暗示。
关键词:艺术类 应用转型 对策
新建本科高校的应用转型改革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界探讨的热点[1],本研究针对河北省多所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展开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学情主要环节的实证研究发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呈现出学情总体合理、内在学习动机较强、善于在学习中互助沟通、对民辦院校教学满意度高于公办院校等特点;同时也存在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对学校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不满,对实践教学评价存在性别差异,认为有专业未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等不良情况。针对实证研究所发现的问题,本研究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角度提出改革建议。[1]
一、学校层面
调研显示,实践教学是新建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教学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尤其对学校建设方面的体验得分,多数题目未达到合格水平。这要求相关院校要加大力量进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投入资金丰富实践教学设备,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环境和更多的实训机会。
如果说以上举措会受到人力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那么在艺术沙龙和校内竞赛等活动的举办和推广上则完全取决于相关院校管理层面的为与不为。调查显示,学生参加此类活动的次数并不理想,而事实上,大多数同学又表示愿意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此类活动。需要强调,学校组织这类活动不能只流于形式,相关人员更不能抱着“完成任务完事儿”的心态来做事,艺术活动需要艺术氛围,而氛围的营造需要时间、需要积淀,且来不得半点虚假。
调查显示,新建本科院校在图书馆建设、教学管理,以及学风引导方面存在明显欠缺,不满意学生数量较多(占比均在20%左右);通过针对性座谈发现,学生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图书资源不丰富”“选课制度不合理”和“学风不浓”。这要求学校要舍得在这些似乎“看不见”成果的领域下功夫,真正从学生角度来考虑怎样建设、怎样设计、怎样引导,而不是靠简单地“拿来”或强行地“严管”解决眼跟前问题。
本次研究发现,民办院校在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等环节的教学执行情况要好于公办院校,这也直接导致了民办院校学生在学习收获和教学满意度等方面的显著优势,这可以看作是对民办院校教学工作的肯定。
二、教师层面
调研表明,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好奇心较强,并且大多数人希望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但自律、自控能力较差,这给教师上课的启发是:要突出兴趣教学,避免单纯地理论知识灌输,可以把考核作为辅助性激励策略。
针对性座谈中有不少学生表示,自己在课堂上玩手机的主要原因是“无聊”。而导致无聊的原因,一方面是老师的授课内容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学生在课堂上无所事事。这给教师的启发是:要发挥艺术类专业学生喜欢交流和乐于互助的个性特长,多利用互动设计和实践项目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统计还发现,学生对教师的课外指导情况以及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情况评价较低,这需要艺术类专业教师以更持久的耐心,更多的时间付出,以及更为长远的眼光对待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三、学生层面
调查发现,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学习目标明确性方面存在可提升空间,在学习的时间管理能力上存在不足,有将近总调查人数占比40%的同学对自己毕业之后的去向信心不足。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老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引导、疏通,更需要学生自己坚定艺术创作的信心,在日常学习中锻炼自我控制能力,多作自我暗示。一个好的方法是让自己真正进入社会独立工作一段时间,在生活中磨砺自己。
另外,调查还提醒女同学在日常学习中要勤于动手、放宽心态,多与人主动交流,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相关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玉兰,练玉春.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何犹豫不决[N].光明日报,2017-02-23(06).
作者简介
杜春花,河北美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文字学;陈跃,河北传媒学院影视剪辑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影视艺术教育;常力轩,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影视导演教研室教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