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创新写作》慕课课程的建设与思考

2017-10-25施兆莉

戏剧之家 2017年18期
关键词:英语写作课程建设慕课

施兆莉

【摘 要】近两年来,MOOCs成为世界范围大学课程创新发展的时代潮流,也成为中国高校教师和学生必须面对的时代挑战和发展机遇。面对机遇,我们深切地感受到:MOOCs的实践,不能只局限于坐而论道,必须起而行之。自2014年年底以来,我们在《大学英语创新写作》慕课课程的建设与实践中,进行了艰难的探索,课程于2016年2月成功地在优课联盟平台上线,选课人数达九百九十八人;2017年3月该课程又在我国最大的慕课平台“爱课程”上线,选课人数达700多人,课程深受学习者们的喜爱。通过我们在《大学英语创新写作》慕课课程的建设与实践,使我们对网络时代“互联网+”的学习与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刻、细致的体验、思考和感悟。

【关键词】慕课;课程建设;英语写作;“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8-0163-02

一、我国高校英语写作教学现存问题

在历年的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和全国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中,写作项的全国平均得分不尽如人意。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英语写作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传统写作教学课堂以老师单一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参与率低,写作水平未能得到有效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没有得到培养。近几年来,MOOCs成为世界范围大学课程创新发展的时代潮流,并得到广泛应用。把慕课理论应用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创造力,有效培养学生多元读写能力,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二、大学英语写作慕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设计

《大学英语创新写作》慕课是为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写作技能提高课程,是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本课程的内容基本上以体裁教学为纲,注重写作过程引导,其理论依据为当前较为前沿的综合性写作理论:过程—体裁教学法。该教学法集合了结果教学法、体裁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三大流派的优点,将语言知识、语境知识、写作目的和写作技巧结合起来,既能指导学生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又能了解并以可理解性英语语言为工具、以写作理论和分析性阅读为基础、以过程—体裁为纲、由教师和同伴指导的互动英语思维训练。

课程共包括五个板块,包括思维篇、句子、段落、篇章以及常见应用文的写作与训练等。贯穿其中的是对写作过程的指导和对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比较。每个板块由“课程视频”“课程课件”“延伸阅读”“练习与实践”“在线互动平台”构成。“课程视频”为课程核心;“课程课件”是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微课设计的重要基础;“延伸阅读”和“练习与实践”是课程实践;“在线交流”是课堂的扩展及师生的互动。教学团队的老师们根据写作思维模式,体裁或重难点,撰写视频脚本、搜集素材,通过若干相对独立的微视频开展教学。同时,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网上提交作业,根据在线题库开展自我检测,同时,给学生提供大量可持续开发学习资源,以多模态方式开展教学。

本团队根据教师特长,采取分段授课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既有稳定性、持续性和系统性,又有普遍性和灵活性,有利于教师展现不同的教学风格,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把掌握写作技能。本团队还确立以“写作过程”为教学中心的教学法,取代了旧的以只评价学生“成品”好坏、不利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技能的裁判式写作教学法;为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拟在学生中建立“学生互评小组”,鼓励学生以读者的眼光审视另一位学生的写作,培养其运用写作基础知识辨别优点和不足的能力;课程组联合院内签约外籍教师和英语专业研究生,组成“写作中心”,对学生采取预约方式进行“一对一”辅导,并将批改后的优秀作文连同评语一起发进学生的公共邮箱,让学生阅读学习,大大提高了习作批改的质量和效率;在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生观点的批判性和创新性,在写前、写中课堂讨论中尽量鼓励有新观点的学生,让他们发言,让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写后对于有新观点的习作,都给予较高评价。采用线上讲授+线下讨论的多元化方式。线上每周将内容分解为多个微视频加以呈现,并以“在线交流平台”进行互动答疑、讨论交流、作业提交、范文赏等活动。线下则包括英语辩论、戏剧表演、主题展示、电子书、微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的延伸活动。

(二)实践原则与步骤

首先,我们建立了完备的慕课平台:课程于2016年2月成功地在优课联盟平台上线。视频的制作:本团队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制作了62节微课视频:每课的微视频设计包括脚本、片头、片尾、主体内容,通过电子黑板、文字呈现、画外音、、动漫、音乐等形式使画面动静结合,充满趣味,旨在通过微视频向学习者进行知识的可视化呈现,“扩展其工作记忆,形成知识网络,便于知识管理,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图形、动画和视频,采用自然图像思维,使抽象的概念、理论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习者的认知和接收。

其次,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本课程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精心录制教师授课视频,完成线上教学,确立以“写作过程”为教学中心的教学法同时采辅助“混合式教学”法把传统面对面教学和网络E-learning两者优势结合,借助互动性强的网络学习平台,构建大量在线学习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通过面对面的课堂互动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翻转课堂教学能够把教师从繁琐的传授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有利于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展翻转课堂教学,首先要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其次,应考虑个体差异;再次,组织高效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应用所学内容,开展探究式、任务型学习活动。

(三)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依据以下设计原则

第一,激发学生學习的活力,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写作知识的建构和内化;第二,实现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学生可灵活选择学习资源,反复观看视频;第三,创建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要求学生课前先观看课程视频,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开展大脑风暴,将写作知识节点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视觉与听觉刺激,使学生了解知识要点间的联系,强化其学习及记忆效果。

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教师不仅提供了教学视频,微课视频以及其他资源,还提供在线辅导。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吸收内化”。

在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学生充分互动,在对课前微视频中知识点再度梳理的基础上,补充板书和电子文档等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要,并根据网络平台上学生集中反馈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解,排除大部分学生的疑点和难点。

三、经验与反思

(一)教师的多重身份体验

在MOOCs课程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基于自身兴趣选择学什么,可以基于自身个性喜好选择偏爱的教师,可以根据身心状态自主安排何时何地学习、考试,可以根据对课程内容的需求或是掌握情况选择跳过或是重复播放某段课程视频。MOOCs学习方式赋予学习者自定节奏的独立空间。

MOOCs课程提供了一扇窗口,在制作慕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全面地了解课程是如何组织和开展的,包括课程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教学设计、知识点拆分与小测验设计、作业设计、媒体的恰当应用、平台的有效支持、团队的运作机制与协作机制等。教师还可以通过观看自己及团队其他主讲教师的教学视频使其得以对照、审视、反思自身在专业知识的专精程度、在学识的广博程度、在教学能力与学术素养、在对学习者的情感支持等方面的不足与差距,促进教师在自身学与教的范畴中寻求全方位的改变与提升。

(二)以学者身份思考MOOCs——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中探索新型教师

以学者的身份审视线上、线下,学生、教师的多重体验,我们不仅对于不同教育时空下课程的理论支撑有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深层思考、独特发现,也对学术期刊相关主题文献等有了深度领悟和批判性解读,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中探索个体与团队学、教、研的个性化教学之路。我们认为,无论是从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解析MOOCs,还是从教学模式(讲授式、探究式、任务式、案例式、协作式)解析MOOCs,MOOCs建设并未跳脱出这些理论根基或是模式。通过MOOCs课程的制作,学习体验、传统课程教学实践以及团队交流等使得我们深刻地体会到:MOOCs作为互联网教育新时空的实践产物,实践进展如火如荼,但其未来发展却遭遇管理方式、考核方式、评价方式等牵制。因此,只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同步推进,双向建构才能让慕课发展步入快速、健康的发展通道。

四、慕课写作教学反思

慕课背景下的外语教学不再是理念,而是行动。要不断将信息技术融入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要转变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理念,克服技术“敷衍”感与技术“恐惧”感。讲课视频放在网络上,人人都可以进行点评并提出意见或建议,教师可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多重身份集中于一体的深度体验、实践与研究,使得我们在体验、观察、思考时拥有多元视角,体察到更细腻、更广泛、更多层面的问题,因此更能在教学实践中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做出各种可能的尝试,同时也会尽可能理性、客观地看待现实情境的制约因素。

当与身边的很多教师、教育研究者交流时,我们意识到,因精力和其它现实条件所限,很多人并非如我们一样有多重身份体验。教师忙碌于充满矛盾的教育现实情境,研究者致力于基于各类文献、研究报告、资讯等进行比较研究或理论分析,分隔的角色对学与教世界的理解存在断层、盲区甚至误解。因此,我们认为,传统课堂和MOOCs课程的教师、学习者、理论研究者、管理者应当经常保持多方对话、交流,在对话中促进对学与教、对教育生态的认知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陈冰冰,MOOCs课程模式:贡献和困境[J].外语电化教学,2014,(3):38-43.

[2]柴改英,MOOC之于外语教育场域的思考——习惯冲击、协作创新、价值共建[J].外语电化教学,2014,(3):32-37.

[3]刘红霞,赵蔚,陈雷,基于“微课”本体特征的教学行为设计与实践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14,(2):14-19.

[4]王永亮.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学生需求分析模式建构[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5(04):54-57.

[5]韓中保,韩扣兰,基于BlendingLearning的微课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53-59.

[6]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猜你喜欢

英语写作课程建设慕课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