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出路
2017-10-25宋晓清
【摘要】隨着网络时代的快速普及和大众化,如何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一个新的课题。当前,在校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应用的主体,加强其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更加彰显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就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现象作深入分析,探讨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形成的原因及出路,从而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网络道德教育 困境及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8-0063-02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与发展,互联网技术在不断影响人们的生活,人类历史也开始真正步入网络时代。从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学习、工作、娱乐和消费,可谓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其中,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用户的一大主体,同时也是网络道德问题的引发者和受害者,现实生活中并发的网络道德教育缺失也日益突出。例如,在校大学生利用网络侵犯个人隐私,传播非法图片视频,陷身网络诈骗、传销及校园贷等案例频发,网络犯罪现象也屡见不鲜。自此,高等院校这一方传统意义上的净土也不可避免地遭受网络垃圾和犯罪分子的污染与袭扰。毋庸置疑,在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正逐渐成为众多高等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和研究不可回避的热点和难点,并引发业界众多有识之士的广泛关切及隐忧,以苦思探求破局解困之策。
一、当前在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在校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用户之一,同时也是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在互联网被广泛应用的环境下,鉴于互联网领域管理规则尚不健全、秩序不规范等问题凸显,当前在校大学生中也存在着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等行为。纵观文献可知,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集中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
在日常网络应用中,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例如,在与大学生学习息息相关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抄袭或拼凑论文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尤其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大部分学生都普遍面临着发表论文的压力,过度“借鉴”他人论文的行为变得习以为常。
此外,在关于网络人肉搜索的态度方面,也有学生认为无所谓。显然,当前在校大学生对网络侵权行为危害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充分认识,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持默许态度。
(二)在校大学生网络发帖传谣
在互联网广泛应用中,除侵犯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以外,大学生网络发帖传谣也常有发生。如2010年山西地震谣言发酵事件,大学生发帖散布地震谣言成导火索,进而引发社会震荡。发帖者后被警方行政拘留,受到了法律的惩戒。在日常网络世界中,大学生为娱乐恶搞,时有人在微博、微信和QQ群等发布各类消息。在一些牵涉虚假报道的信息中,在校大学生不经核实即转发或分享,甚而引发群体事件,也是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之一。
(三)陷身非法网贷、传销和网络诈骗
近年来,还有不少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因个人消费、家庭经济等原因陷身于非法网贷、传销及网络诈骗等案例。在高校中,这些案件也是时有发生。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校大学生无意中成为了不法分子的“帮手”,或成为了违法犯罪的受害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广泛关切和深刻反思。
(四)大学生网络犯罪时有发生
大学生网络犯罪也是经常见诸新闻媒体报道的案例之一。如温州破获的特大贩毒案,涉及数十所高校大学生。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在校大学生开设赌局非法赌球、网络贩毒、利用网络科技手段入侵政府或机构网站、或制作APP软件盗取他人银行信息、利用黑客软件盗取企业号和密码和恶意传播使用等等一系列行为都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和广泛的关注。
二、在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原因
显然,如前文所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深入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也越演越烈。笔者认为,出现以上各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国家网络法律体系未臻完善,弱化了网络道德的约束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科学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要求。但是,在我国现有的网络法律框架上,呈现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文件为主,整体层次偏低,核心法律缺失。有学者研究发现,在我国现有网络法律法规当中,存在着以调整行政法律关系为主,通过网络管制的法规条文,偏重于对网络的行政监管。为此,有学者提议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有序推进网络法律体系的整体构建[1]。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缺失使大学生尚未受到系统的网络法规教育
国内学者就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道德理性生成策略提出,大学生网络生活要求其有道德理性,高等学校应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教育,抢占网络阵地,赢得学生教育话语权[2]。目前,按照各高校的学科或专业课程设计,网络道德教育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某一章节有所提及。然而,在虚拟的网络生活中,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充斥着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了他们的道德评价能力,进而不自觉地迷恋在虚拟世界里寻觅自己的完美人生。网络游戏中的人物成为模拟偶像,游戏中的男女主播成为其梦寐的职业取向,网络中的人格异化则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高校的网络道德阵地,因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失而深受影响,学生对网络法律的认知变得虚弱无力。
(三)大学生不成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使网络道德被不断蚕食
近年来,互联网创富童话触动了众多大学生的兴奋神经元,各种所谓的“创业成功案例”,让他们趋之若鹜。风起云涌的P2P互联网金融理财项目成为了骗子的乐园,从业开发人员成了他们的帮凶。为此,一些失去了正确的网络道德判断、寻求个人价值体现的大学生,难免对这些“成功者”倍感膜拜。可以说,正是深受这些互联网创业大军中负面典型的影响,部分不成熟、尚未形成理性道德判断能力、同时又掌握了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大学生罔顾网络道德约束,违背软件开发的道德伦理,从而导致了网络犯罪行为的频频发生。endprint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困境破解及出路
正如前所述,针对当前在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失的困局,如何有效破解并探寻正确出路不能不引人深思。纵观文献,笔者对此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有下列几个途径:
(一)加速构建完善网络法律体系,合力营造健康网络环境
加速构建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是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网络道德建设的实质是通过各种可操作的道德管理措施和途径,将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和要求转化为公民个体自身内在的道德品质,以提高公民个体置身于网络虚拟世界时所应具备的特殊道德素质和道德应对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构建起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通过法律手段完成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坚强约束,从而实现大学生网络道德内化。网络道德建设需要以法律思维促进良好网络行为习惯养成、规范网络道德操守,并在严格的法律环境下形成他律。当遵守网络法律逐渐成为行为习惯时,网络道德就自然而然地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进而实现网络道德的他律和自律。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互联网大会上指出,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大学生是互联网应用的核心人群,网络正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此,学校需要充分借助這一重要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构建校园网络文化体系。同时,通过搭建校园网络平台、丰富网络文化栏目、植入网络文化进课堂,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通过不断传播优秀文化,引导学生遵守网络道德。最终,帮助在校大学生合法地应用互联网工具,进而提升学习效率能力。
(三)加强网络道德课程建设,有效提升职业道德操守
网络道德课程建设是形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需要科学地构建网络道德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嵌入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并与职业素养培育相结合,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质量。例如,在欧美一些国家,网络道德往往以计算机伦理学、信息伦理学或网络伦理学的形式进行研究。早在1979年,网络伦理学就不断突破学科限制,逐渐成为高校开设的必修课。目前,美国杜克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都相继开设了《因特网与伦理学》、《因特网与社会》《计算机、伦理与社会责任》等课程。
(四)不断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为其提供更多参与社会事务的机会,是切实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形成网络道德约束的有效途径。同时,学校应鼓励大学生参与学生社团、专业项目实践、志愿者服务等,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让他们主动走出虚拟网络世界,并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找回自信和乐趣。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是一个纯教育问题,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国家相关网络法律的支撑和保障,从国家法律层面对大学生加以规范和约束。另一方面,高校自身也需要不断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普及,重视网络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更为重要的是,在校大学生自身必须严于律己、严守网络法律法规,而不是以身试法。当国家在不断完善网络法律,高校重视普及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大学生自身严于律己时,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或将不再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将得到普遍提升。
参考文献:
[1]于志刚,邢飞龙.中国网络法律体系的现状分析和未来构建[J].辽宁大学学报.2013.7
[2]暴占光,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道德理性判断与生成策略[G].高校理论战线.2012(10)
作者简介:
宋晓清,1988年1月出生,女,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