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教多学,让学习真正发生

2017-10-25卞红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9期
关键词:少教多学

卞红艳

[摘 要]清代诗人袁枚《所见》一诗描绘了一位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诗作的语言浅显易懂,却被安排在了五年级。如果还一直沿用既有的教学模式,读古诗、解诗意、品意境、广积累,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其收获必定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依据五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原始经验,重新研制适切的教学内容,在少教多学理念的浸润下,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提出要少教诗歌大意,多学拓展想象;少教无效感知,多學练笔实践;少教诗歌表层,多学内在意蕴的教学策略,以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拓展想象;实践练笔;内在意蕴;少教多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5-0082-01

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一诗以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位天真烂漫、可爱顽皮的儿童形象,诗作的语言浅显易懂、语同白话,却被安排在了五年级。如果还一直沿用既有的教学模式,读古诗、解诗意、品意境、广积累,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其收获必定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依据五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原始经验,重新研制适切的教学内容,在少教多学理念的浸润下,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一、少教诗歌大意,多学拓展想象

“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要精教。这对于教学内容的研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不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能够凭借自己的认知能力或多或少地读懂文本的内容。因此,教师必须从具体的学情入手,将教学内容聚焦在学生未能发现或者未能感知的内容中,从而让学生在“少教”的前提下“多学”,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以《所见》这首诗为例,由于诗歌的内容不难理解,五年级学生一读便懂。于是,教师在初读环节之后,直接要求学生以接龙的方式,指名四位学生按照句子的顺序,直接说说诗歌的大意。随后,教师并没有在这一层面牵扯过多精力,而是引领学生尝试将自己看成诗人,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还原所见到的情境,在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对其他未在诗歌中展现的细节进行适当地拓展补充,从而促进学生想象和描述能力的不断发展。在学生分享交流中,教师相机指导,并着力让学生形成描述环境、细化儿童言行细节的意识,将诗歌的内容在想象、拓展、描述的过程中改编成一首典型的记叙文,让一个鲜活而可爱的儿童形象映入每个“小诗人”的思维意识中。

二、少教无效感知,多学练笔实践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针对这首诗相对简单的特点,教师如果一味地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诗歌大意理解的层面中,学生就会有味同嚼蜡之感,严重时直接导致厌倦情绪的产生。因此,教师要设置具有思维含量的语言实践活动,让阅读教学成为一场思维的探寻之旅,让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从《所见》这首诗歌来看,诗人着重描述了儿童骑黄牛、唱歌、闻蝉鸣、闭口立等内容,而对于事件结尾,如儿童究竟有没有捉到蝉等并没有直接言明。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从诗歌表达的细节入手,印证自己的观点。随后,教师点明这种不直接写明结尾的方式,叫做“开放式结尾”,并要求学生感受这种结尾形成的表达效果。紧接着,教师让学生细致阅读了一篇学生的习作,该文描述了老师不在场时,同学们在课堂中的表现。教师要求学生模仿诗歌“开放式结尾”的方式,为这篇习作增设一个意犹未尽的“开放式结尾”。

在此,教师正是紧扣诗人创作时展现出来的写作策略,引领学生在精体悟的基础上进行深模仿、深练笔,将“少教多学”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三、少教诗歌表层,多学内在意蕴

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每一首诗歌都是一种文化的体验。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古典诗词的教学就不能完全停留在单一的诗篇中,而是要让学生以教材诗歌为出发点,将教学从关注一篇向关注某一种文化现象出发,真正促进学生文化的感知。

在教学完这首《所见》之后,教师为学生拓展了关于诗人袁枚的资料,让学生对袁枚其人形成了一定了解:袁枚是一个永葆童心之人,生活富有情趣,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美食家。70多岁时,还经常游历名山大川。袁枚提出过著名的快乐秘诀,即“足不老”“笔不老”“心不老”。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重新站立在袁枚的视角对这首诗进行关注,在诵读中感受诗作背后所蕴藏的老人的顽童形象。最后,教师向学生拓展了关于袁枚的另外几首诗,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探究,进一步了解袁枚,了解袁枚的诗歌。

总之,“少教多学”就是在每个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重新研制适切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让学生真正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为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奠定基础。

(责编 韦淑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少教多学
论写作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少教多学”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