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一场探“美”的思维之旅
2017-10-25刘艳
刘艳
[摘 要]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衍生出众多丰富的文学样式,其中古典诗词就是这些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因而在学生的儿童时代,语文教学就应该进行古典诗词的文化熏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体验与表达,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提出要多重诵读,感受声律之美;拓展现象,感知画面之美;资料链接,感知心境之美,从而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多重诵读;拓展想象;资料链接;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5-0081-01
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衍生出众多丰富的文学样式,其中古典诗词就是这些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因而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儿童时代就进行古典诗词的文化熏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体验与表达,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笔者即以《如梦令》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之美的一些实践做法。
一、多重诵读,感受声律之美
古典诗词是最讲究遣词造句的一种艺术形式,诗人对语言的考量与斟酌不仅仅表现在语言意蕴的丰富和准确上,还体现在语言自身的音韵协调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借助多种诵读方式,引领学生在自主品析、对比鉴赏的过程中感受诗词语言声韵的和谐。
如教学这首《如梦令》时,教师先后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朗读感知。首先,组织学生自由诵读,解决词作中“藕花”“争渡”“鸥鹭”等相对陌生的词汇,消除古词朗读中的障碍。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标注语句之间的节奏停顿,并与自己的同桌互相朗读,深入感知古词的音律之美。随后,教师直接将词作进行了改写:“常记日暮溪亭,沉醉归路不知,兴尽回晚舟,误入深处藕花。争渡,争渡,惊起鸥鹭一滩。”教师组织学生与文本的内容进行诵读的对比,学生逐步意识到修改之后的内容不仅失去了押韵的特点,同时在语言音律上也有了较大的起伏,读起来十分别扭,他们纷纷表示原来的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音乐之美。最后,教师则引领学生依据语言内在的节奏,运用打节拍的方式再次进行诵读,从而真正感受语言的内在特点,感受作者内在气度的不斷发展。
二、拓展想象,感知画面之美
古典诗词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不能陷入拆字、解字的机械层面,而要让学生在拓展想象的过程中,自然地解读文本的意蕴,理解诗词的意思,从而在补白的基础上让学生生发出和谐的画面之美。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调整自己听觉、视觉等感官,将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浮现在内在意识中,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在学生初读感知文本之后,教师则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圈画出词作所描写的景物。在学生一一列出之后,教师进行相机提炼:溪亭日暮图、藕花深处图、惊起鸥鹭图。以其中“惊起鸥鹭图”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鸥鹭飞行的姿态,详细描述鸥鹭是怎么飞行的。随后,教师则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鸥鹭被惊起之后,原本静止的画面还有哪些事物也呈现出动态之景?学生深入想象体验后,逐步展现出这样的动态场景:荷叶摆动、荷花摇晃、涟漪荡开、鸥鹭的叫声划破长空,将原本静止的画面变得喧闹起来。随后,教师则鼓励学生运用一段话对想象出来的画面进行完整而有序的表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资料链接,感知心境之美
诗词是世界上最精妙的文学形式,一方面体现在其用词凝练上,另一方面则表达了诗人内在的真挚情感。因此,教师要善于从诗人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创作这首诗词时的心境入手,引领学生穿越文本诗词的樊篱,深入开掘诗词作品中所蕴藏的诗人的影子。
如在教学这首古典诗词时,教师就为学生拓展补充了李清照早期的生平资料: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里。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她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学生从人物的生平资料感受到:此时的李清照生活无忧,家庭条件富裕,又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她的内心无忧无虑,没有任何的羁绊。教师则顺势告知学生:诗歌的作品与诗人的生活状态、内在心境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惬意悠闲的李清照就将这份认知情感巧妙地融入自己的诗歌作品中,请同学们紧扣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感受李清照的这份闲适之情。随后,教师则引导学生紧扣“兴尽”二字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她生活的豪放不羁,并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朗读中,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性感知,真正走进了诗歌,走进了词人的内在心境。
诗词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艺术。教师应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由表及里,不断向诗词的内核迈进,从而促进学生解读诗歌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责编 韦淑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