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言语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2017-10-25潘云霞
潘云霞
[摘 要]促进言语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心理和教学内容特点,通过抓住文本的内容、表达方法和搭建平台等途径,进行体系化、序列化、层次化的有效训练,让学生沉入文本,理解、感悟和悦纳语言,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得习得写作的方法,掌握写作的规律,从而促进言语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言语能力;核心素养;内容;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5-0040-01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语言,要引领学生在言语品析、悦纳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高。但是,言语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体系化、序列化、层次化的有效训练,才能在步步为营中逐步提高。
一、关注文本内容,为言语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感知文本信息内容是促进阅读教学向深度发展的基础。言语能力的第一层级就是在初步感知环节提炼文本表达的主要内容,在深入品析中开掘出文本全面而深刻的内在意蕴,从中全面解构文本的内容体系,充分学习课文的内容。
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首先,教师紧扣作者的游览线路——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引领学生对作者所描写景物的特点进行概括:“路上”景色的明艳、“洞口”景象的突兀森郁、“外洞”的广阔、“空隙”的狭窄、“内洞”的漆黑与奇异;然后,教师引领学生以游览线路为序,以串联组合的方式了解这篇游记的具体内容;最后,紧扣作者写得相对细致的内容展开深入品析,引领学生体悟作者细写景物的不同特点,尤其是语言文字背后的丰富情感,从而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内蕴世界。
这一案例中,教师将教学的重点聚焦在理解感悟上。首先,让学生梳理概括,形成对文本表层内容的感知,明晰作者意欲表达的思想;其次,紧扣课文的语言,让学生感受作者裹挟在语言中的价值意蕴和情感倾向,实现了对文本的全面感知。
二、关注表达方法,为言语能力发展積蓄力量
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关注文本独特的言语形式和巧妙的写作策略。因此,文本内容信息的感知是基础,但这绝不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文本这一载体,引导学生尝试与作者进行对话,理解作者的写作思维,掌握文本结构、言语形式和写作技巧,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文本,了解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感受到刘备的求贤若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课堂教学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这种停留在文本内容层面的教学有极大的局限性,使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成为空中楼阁。这篇课文有很值得学生学习的习作方法,如,系列动作展现人物的品质、人物言行的鲜明对比、环境描写等。这些都是作者“怎么写”的具体体现。在教学时,教师先引领学生圈画出刘备的一系列动作,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其次,将刘备的言行与张飞言语进行对比,感知如此写作所达到的表达效果;最后,教师适当补充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让学生明确人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丰富学生的写作思维。
感知“写什么”到体察“怎么写”,从获取知识到习得方法,学生的言语能力也迈上了新的台阶,获得新的发展。
三、搭建练笔平台,为言语能力发展保驾护航
2011年修订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笔者认为,“正确运用”只是针对绝大部分学生的保底要求。事实上,教师要在引领学生在深入进行语言实践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不仅能“正确运用”,而要做到“用得巧,用得妙”。
很多教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与《大江保卫战》这两篇课文时,都是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运用的“点面结合”这一写作方法;然后,设置拔河这一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进行实践练笔。但具体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一个任务的布置者,而对 “点面结合”两段文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没有引领学生进行深入体悟,“点”的典型价值也未能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选择。学生信马由缰的练笔,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场景,指导学生先以整体的视角关注场面,然后引导学生从众多人物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详细具体的描写,从而掌握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抓住点面结合这一写法的精髓,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再知其所以然,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维度的历练,而需要从言语能力发展的规律入手,根据学生的接受特点,进行系统化的训练,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
(责编 韦 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