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积极课堂环境建设分析
2017-10-25肖毅
肖毅
【摘要】国家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而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从而释放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进而通过建设教学环境改善教学质量,受到了教学人员及社会愈加重视的问题。本文就围绕高校积极课堂环境的建设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等院校 积极课堂环境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8-0006-02
前言:建立高校积极课堂环境,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潜能、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够适应学生日益自主化的学习需求,满足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是高校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创新的成果。
一、建设高校积极课堂的必要性
(一)适应学生需求
现如今,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课堂中,由教师主导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有着极强的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提出不同见解的欲望,有着表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显然这种需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无法得到满足。因此,高校需要通过建设积极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我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同教师一起参与到课堂中、并发表自己的感悟,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从而满足学生日益多元化的学习需求[1]。
(二)改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课堂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保障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师生关系显得有些僵硬,导致教师所讲的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学生的问题与建议,有无法及时有效地的反馈给教师,长此以往,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因此,高校需要通过建设积极课堂环境,加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良性沟通,使师生之间能够及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率[2]。
(三)提升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积极课堂环境有助于高校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质量。具体来看,积极的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互动空间,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通过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够意识,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积极课堂環境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注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高校积极课堂环境的建设
(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为适应学生需求,使学生更加充分的发挥,应当在积极课堂环境建设中,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和指导工作。教师要减少定论式的教学内容,而应当多为学生提出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得到开发,通过与同学之间的讨论,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与感悟,同时还可以听取他人的发言,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充分享受课堂。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为改善师生关系,在积极课堂环境的建设中,应当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现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方法传达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后,将自己的感悟或不解及时的反馈给教师。将以往的单向教学转变为互动式学习模式,师生之间通过交流加深彼此的了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学生也可以指出教师的不足之处,进而形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课堂环境[3]。
(三)增强课堂积极性、趣味性
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应当在积极课堂环境建设当中,着力于增强课堂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结合情境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拓宽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应当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加以赞赏,尽量避免对学生的批评和否定,要注重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进而更加主动和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从而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
结语:本研究围绕高校积极课堂的需求,针对性地提出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增强课堂积极性、趣味性等对策,希望能够为高校积极课堂的建设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孙荣.基于微哨的高校翻转课堂在线支持环境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08(08):15-19.
[2]邓李君,杨文建.MOOC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11(08):55-61.
[3]黄建红,廖鑫涛.基于学生积极参与型的高校课堂环境建设探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4,05(08):74-75+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