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拓展性课程改革思路刍议
2017-10-25胡锦清
胡锦清
【摘 要】在拓展性课程改革过程中,虽然乡村学校在各方面与城镇学校相比均有不足,但只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好一批“一专多能”的教育骨干,契合乡村地域特色,积极探索多种模式,细挖教育资源潜力,同样能做好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施,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学会自主选择,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 乡村学校 拓展性课程
乡村学校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且规模较小,一般只有6~12个班级,教师人数也在10~30人之间,无论是师资、校外基地还是社会资源等方面,与城镇学校相比均有不小的差距。首先是师资,乡村学校缺少中青年骨干教师,基本上没有学科带头人。其次是硬件设施的差异,城镇学校有各类体艺场馆、图书馆、实践基地等,而乡村学校基本没有。再次是社会资源的差异,城镇学校有青少年宫、各种体艺培训机构的师资、优秀的学生家长可供学校请进来,作为拓展性课程的师资后备力量。而乡村学校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很少有专业的人才,鲜有体艺特长的社会人员补充师资的不足。另外是家长的认知意识,乡村学校大部分的家长更关注子女语数英等学科成绩,对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意识不够,对体艺特长、实践操作、动手能力的关注度相对较弱。这一点从乡村学校家长鲜送学生参加体艺类特长培训就可见一斑。
新高考制度改革,对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个性特长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让学生对兴趣、对未来人生发展方向的选择的意识从高中向初中、小学延伸。就这个意义上来说,乡村学校在开发实施拓展性课程、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方面不能落后;乡村地区家长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不容忽视;培养孩子的个人兴趣、个性特长、自主能力、选择意识刻不容缓。
当下,全省各地中小学依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展开了义务教育学校新一轮的课改工作。在此轮新课改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拓展性课程改革。乡村学校如何克服自身条件的不足,用好有限的教学资源,在保持农村特色的基础上,落实好拓展性课程改革,是需要深入探讨和实践的问题。笔者结合对市内部分乡村学校的督导实际,特别是通过对慈溪市新课改试點学校——乾明学校的拓展性课程改革实践的跟踪调研,对乡村学校如何开展拓展性课程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用好现有教育资源
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落实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乡村学校善于发现和利用自身的优势,巧用现有的资源。
扬地域特色之所长。乡村学校由于地处农村地区,乡土文化气息浓厚、校园面积相对广阔、地方特色明显,有着城镇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以乾明学校为例,当地素有种植兰花的传统,学生对兰花早有接触,家长对种植兰花的经济价值也有较高的认知度,学校有爱好育兰的优秀教师,校园内有一片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种植园地,几方面条件相结合,就形成了以兰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在不同年级段,开设识兰、种兰、赏兰实践活动类拓展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有关土壤、空气、温度、湿度、节气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挖掘兰文化精神内涵——高洁、清逸、淡雅,让学生感受、领悟雅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造就高尚的品格。学校因此开发了“兰雅”课程,种植兰花,学兰之博雅。这种利用地域特色开展课程改革的方式对于许多乡村学校都有借鉴作用。
扬教师之所长。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教师,乡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弱,所以更得在拓展性课程改革中充分利用好现有教师资源,摸清家底,善于发现教师的各方面特长,培养和利用好艺术、体育、实践活动等各方面人才。乾明学校正是用足教师特长,开出了小篮球、田径、乒乓球、跆拳道,贴纸画、创意手工、数字油画,竖笛、舞蹈,生态栽培、兰花种植、航模等课程。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根据现有师资的水平,开设拓展性课程,“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多种育人模式
教育改革创新“更多的是教育技术、教育手段、教育模式(包括课堂模式)、教学方法、教育评价、教育机制等等的变革”。乡村学校因为规模相对较小,具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可以在结合各试点学校的经验基础上,开展各种尝试。把本次课改的重点放在拓展性课程的教育模式变革上,探究自主选课、走班制、长短课等多种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自主选课。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在 “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学校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向学生、教师征询开设拓展性课程的科目,了解学生的需求,合理设置拓展性课程。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师的开课能力,结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推出体艺类、实践活动类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适当参与低段学生的选课指导,进行二次选课。课程的设置要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并结合选课情况、开课效果适时调整,如乾明学校在试行一个学期后,将原开设的烹饪拓展课课时减少,增加书法课程教学时间。通过让学生自主选课参加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有更加明确的方向,甚至可以影响今后职业生涯的规划。
打破年级段的走班制。由于原有教学班级较少,同年级班级不多,师资力量又有限,乡村学校的走班范围可以在相近的几个年级段之间混合进行,如分低、中、高段混合编班,一些体育运动拓展课程甚至可以分成两段。在选择走班的时间段时,根据省《指导意见》“低段3~4节、中高段4~5节、七至九年级6~7节”的要求,采用集中两个半天时间,既保证走班不影响基础课程的教学,又确保同一年级学生接受相同数量的体艺类、实践活动类拓展课程教学。这种走班形式,可以扩大学生的交往半径,接受知识结构不同、教学风格迥异的老师的熏陶,有利于知识背景的丰富和扩展。
灵活采用长短课制。学校可以根据需要施行长短课制度,如书法、朗诵等课程,只要长期坚持,每次15分钟或20分钟的短课就能产生效果。而油画、陶艺、国画等艺术类,围棋、跆拳道等体育类,航模等实践活动类的拓展课程,40分钟很难完成完整的教学任务,可以采用50~60分钟的长课形式或者两节课连着上。长短课的设置,可以解决拓展性课程的时间分配问题,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endprint
三、细挖学校资源潜力
乡村学校班额一般比城镇学校小,生均建筑面积大,但教室、功能室的数量却非常有限。笔者所看到的乡村学校中,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基本上只有一个,更多的是美术室与书法教室兼用,各个功能教室兼社团活动场所。只有充分利用教学硬件资源,才能更好地落实拓展性课程。
充分发挥各功能教室、实践基地的作用。让合唱、舞蹈等音乐类课程在音乐室进行,让陶艺、国画、油画等美术类课程尽可能安排在美术室,开心农场、生态栽培等课程则放在实践基地进行。
充分挖掘教室的功能。由于各功能教室交叉使用情况较多,学生的作品(包括半成品)不易长时间保存,乡村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教室空间相对较大的优势,允许学生充分利用本班教室的墙壁、窗台、书架,甚至天花板,让学生在拓展性课程中产生的各类成果(书法、图画、手工等作品的半成品或成品)在教室的合适位置存放、展示。
拓宽集中展示空间的功能。开展艺术节、科技节,举办书画展、手工作品展等,将学生的作品在走廊、体艺教室等场所集中展示。举办体育节,在全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之余,将体育拓展成果集中展示,组织足球赛、篮球赛、乒乓球赛、棋类比赛,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也让低年级学生选课有指向性。每学期举行一到两次文艺汇演(成果展),让歌舞、小品、跆拳道等体艺项目得到充分展示。邀请家长前来观摩,感受学生参加拓展性课程后的个性成长和学习成果,消除家长的担忧,为拓展性课程的进一步落实赢得家长的支持。
四、补齐教师资源短板
省课改指导意见对小学阶段的拓展性课程开发建设,要求是以体艺类、实践活动类为主。乡村学校专职音体美教师相对缺乏,体艺类教师数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只能由其他学科的专任教师兼任。作为拓展性课程开课的关键人物之一,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自身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速度和高度。促进教师专业特长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乡村教师成为一专多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拓展性课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走出去。让教师走出去,到有拓展性课程所需特长的师傅那里拜师学艺,多对一,一对一,学剪纸、学农民画、学棋艺等等。用足用好师训经费,有意识地进行体艺类、实践活动类特长培训。现在教师培训平台可选内容很多,省教师培训管理平台自主选课项目中,剪纸、陶艺、版画、书法、插花、足球等各种拓展类课程项目都有培训,可以让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拓展类的培训项目。只要教师有兴趣、有一定的天赋,经过培养,总能成为一把好手,逐步胜任促进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拓展性课程教学工作。
请进来。与乡村学校最接近的专家是教研员,请他们到学校来,对学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拓展性课程的开发、教学班级管理的变革、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各方面进行指导。把有志于为乡村学校服务的体艺特长志愿者请进来,对学生、教师进行指导,如球类运动员、科技辅导员等。本校教师在做好配合工作的过程中,打下手,当陪练,逐步学习专业知识和提升教学技能。
五、努力打造精品课程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乡村学校在拓展性课程教材编制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弱势。可以通过创建名牌课程,引领学校的课程建设。每所学校经过多年的沉淀,原有校本课程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做强乡村特色的校本课程,将它作为名牌课程创建目标,能有效地推进学校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乾明学校以校本课程《兰花的栽培与鉴赏》《生态种植》《气象观测》《校园作物种植》为基础,完善“兰雅”课程建设,依托校园内兰苑、阳光房、气象站等课程实践基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年级制定教学内容。同时加强对课程实施实效性的评价、教师个性化教学评价、学生多元化激励评价、教研组课程开发评价,努力将“兰雅”课程从一般的校本课程发展为有农村特色的精品课程。通过以点带面,引领开发更多优秀的课程,推动拓展性课程体系的建设,完善学校课程结构,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突出乡村学校乡土本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乡村学校虽然还存在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各方面的短板,但只要我们认真落实省课改指导意见,勇于直面改革,坚持“积小步、不停步”的方式逐步深化课改 ,一步一个脚印,一定能推动乡村学校拓展性课程改革进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康永邦.学校也可以这样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李镇西.动辄侈谈“教育创新”,至少是一种无知:读吕型伟谈话记录有感[Z].镇西茶馆,2017.2.
[3] 刘曼曼.以课程文化引领学校特色发展[J].中小学管理,2016(02):57.
[4] 任学宝.以教研促进课改政策的转化和落实[J].人民教育,2016(20):24.
(浙江省慈溪市掌起镇教育辦公室 3153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