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17-10-25何晓燕翟丽丽
何晓燕,翟丽丽
(哈尔滨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何晓燕,翟丽丽
(哈尔滨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文章综合考虑了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校类型、学生类型、培养阶段、第三方需求等要素,从第三方角度构建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旨在通过构建有效的第三方评价,督促高校改进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根本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逐步走向多元化,适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评价,以评促建,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我国对于高校的评估最有公信力的是政府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目的在于督促各级教育部门重视和改善高校的教学工作。2012年,教育部给出意见,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包括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等内容。政府层面的本科教学评估组织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主要考察教育方针的执行情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或普及化阶段,迫切需要除学校和政府以外的社会力量的参与,从而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并使之成为本科教学评估的有益补充,因此有必要从第三方角度建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现有文献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较多,主要包括:从评价主体角度看,学校自身评价、第三方评价,[1]甚至多方评价都有研究;从评价方法角度看,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是较常用的方法,同时,数据包络分析、灰色评价也有使用;[2]从评价指标角度看,指标包含的范围不同,有的主要对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进行评价,有的重视人才培养的产出结果评价;从评价对象角度看,有的对本科教学进行评估,[3]有的从研究生培养质量角度进行评价,[4]还有的从区域角度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5]
综上,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三方评价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缺乏可操作性的研究;第三方评价指标的设计还不成熟,不能很好的地体现第三方的作用以及普及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社会适应性;现有指标较少考虑高校类型、培养学生类型、培养阶段等相关影响因素,仅从某个侧面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与教学评估、高校评估指标较难以区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特色不突出;现有指标多为静态指标,缺乏动态反映,指标权重确定及评价方法的客观性有待进一步讨论。
基于此,本文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全面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基础上,从高校入学评价、教学科研评价和离校评价三个方面,围绕培养前、中、后三个阶段给出具有比较性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权重设计进行初步探索。
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全面性原则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涉及很多方面,包括评价环境、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过程、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在构建指标体系时,要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力求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反映相关方面,从而有利于做出公正评价。
2.科学性原则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设计要全面考虑,但也不能面面俱到,需要抓住重点,找出关键指标,并且要考虑不同指标间的逻辑关系,力求保证指标独立、完整的同时,又能综合反映评价对象的总体情况。因此,在指标设立时,要借用一定的理论或方法,对指标进行选择,并给出指标的判断标准及权重。
3.适应性原则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设计是为评价做准备,对实践中的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只有指标体现了社会的需求,按指标进行的人才培养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指标的设计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性。
三、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因素
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为了设计出合适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还需要考虑以下影响因素。
1.高校类型
高等教育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其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不同的,在设计评价指标时,需要充分考虑高校类型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高校的类型有很多种划分标准,常见的高校类型有工科类、师范类、农林医药类和综合类等;教学型、研究型和混合型高校;重点本科(“985”院校、“211”院校)、一般本科、独立院校和高职高专等。
2.人才培养大环境
高校人才培养是在大环境下进行的。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大幅提高,大部分的高中生可以进入大学继续学习,这样的教育大环境,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的需求,需要在评价指标上充分体现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
3.人才培养类型
高校是为社会输出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高校中的人才培养具有不同的层次,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对于不同的学生类型,社会对其要求是不同的。因此,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指标必然要反映出不同人才类型培养的差异。
4.人才培养与教学
人才质量的评价与学校评价或教学评价密切相关。既要考虑高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管理制度,又要考虑教学方面的指标。可以说,教学的相关方面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尤其是高校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为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或达到人才培养的标准要相应地采用适合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手段和方法、课程设置等。在此基础上,要注意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不能太宽泛,要集中于人才培养本身,力求体现人才培养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5.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要确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所谓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指的是通过人才培养活动,可以实现的预期目标,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总要求,具体通过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表现出来,实践中主要是客观、公正地给出各评价指标的判断标准。
6.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
高校人才培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培养前、培养中和培养后三个阶段。培养前主要考虑培养对象即学生的入学水平,虽然学生达到不同类型高校的基本要求,但层次上还是有区别的,入学评价与培养后的离校评价相比较,才能更好地说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中主要考虑学校的具体培养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相关的组织和实施活动;培养后主要考虑高校培养的人才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
7.第三方构成与需求
基于第三方的视角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对于满足社会的需求,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第三方指的是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外的相关方,可以是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家长或其他的中介机构等。第三方视角进行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指标的制定需要考虑第三方的要求,使第三方具有话语权;二是评价过程的实施与执行主要由第三方进行,从而客观公正地给出评价结果,并督促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改革,最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使其具有社会适应性。
四、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根据上述原则和影响因素,按照培养阶段不同,即培养前—培养中—培养后的逻辑顺序,进行指标体系构建,主要包括三类指标:入学评价指标、教学科研评价指标和离校评价指标(见表1)。
表1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
1.入学评价指标
入学评价是对初入高校的生源质量进行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所选高校、所选专业的匹配情况,设置成绩符合度和能力符合度两个指标。成绩符合度表明学生高考成绩在多大程度上与高校的类型、所选专业的要求相符合;能力符合度表明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包括品德、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与高校类型、专业要求的符合情况。
2.教学科研评价指标
教学科研活动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基础的专业知识和通识型知识,并培养知识学习能力、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等。科研活动主要指对于具有科研要求的高校,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科研训练,从而拓宽相关知识和培养相关能力。因此,教学科研指标主要为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两个大方面。
从教学角度看,教学水平与师资力量、教学模式等相关,需要设计师资水平、理论教学水平、实践教学水平和毕业设计水平四个二级指标。师资水平主要反映师资力量是否与高校类型、学生类型、专业课程等方面相匹配;理论教学水平反映课堂理论教学的授课模式和方法是否满足学生的需求;实践教学水平主要反映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方式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及专业知识应用能力,[6]并具有一定的岗位适用性;毕业设计水平反映指导教师对于毕业设计的指导能力是否符合专业要求、高校类型要求、学生类型要求及社会要求。
从科研角度看,科研是在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化过程,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等。对科研水平的评价主要通过科研活动的有效性和科研结果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科研活动的有效性指的是科研活动符合高校类型、学生类型的要求,能够通过科研活动达到拓宽知识,增长能力的目标。科研结果的有效性主要指科研活动的产出,能够符合社会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类型的职业需求,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3.离校评价指标
高校人才培养最终结果是为社会输出高级专门人才。经过教学和科研培养过程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进入社会后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这些可以从毕业生水平和社会反响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从毕业生水平来看,主要体现在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素质水平三个方面。知识主要指毕业学生的通识性知识、专业性知识;能力主要指毕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7]协调能力、思维能力、工作能力;素质主要指毕业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和品格素质。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素质水平主要衡量毕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高校类型、学生类型、社会需求等的符合程度,也就是达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程度。
从社会反响来看,主要体现在用人单位满意度、家长满意度、社会好评度和社会适应度四个方面。用人单位满意度指的是用人单位对于高校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满意程度;家长满意度是指相对于家长的期望,毕业生能够实现的目标期望的程度;社会好评度是指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为社会做出贡献而形成的社会对高校培养活动的认可程度;社会适应度指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其经过培养形成的知识、能力、素质能够与社会需求、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
四、结语
本文从第三方角度,综合考虑了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校类型、培养类型、培养阶段、第三方需求等因素,构建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为更好地运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指标构建的同时考虑了较多因素,为体现各因素的影响,三级指标还较为宏观,数据的获取和评价还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第三方的作用,建立数据体系,比如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云计算技术等建立数据资源池,通过实时发放调查问卷获得相关原始数据,并进行整理归档,形成历史数据库,从而在需要进行评价时可以直接调用数据。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是一项很复杂、很专业的工作,这也正体现了第三方在高校人才质量评价中的优势和核心地位,只有数据来源正确,评价结果才会可靠。(2)指标权重确定和评价方法选择也是评价中重要内容,本文仅给出了评价的初始指标体系,在后续的研究中,将采用粗糙集的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和计算权重。权重确定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神经网络和数据包络分析等,但前两种方法易受评价者主观的影响,后两种比较复杂,而粗糙集方法确定权重较为客观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所以较为适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把粗糙集和其他方法相结合,比如与灰色评价方法结合等,进而有效开展第三方角度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1]彭康华,乔一方.引入第三方参与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4,(3).
[2]彭贞贞,李坚,马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4,(53).
[3]张熠.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
[4]刘平,顾丽琴,吴旭舟.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5).
[5]南华.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发展性评价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
[6]邱晖,杜忠连.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11).
[7]王志伟,刘刚.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以哈尔滨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3).
责任编辑:谷晓红
ConstructionoftheThirdPartyEvaluationIndexSystemforTrainingQualityinHigherEducation
HE Xiao-yan,ZHAI Li-li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80,China)
The factors,influencing the training qual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are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 including the school types,student types,training stages,the need of the third part and so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raining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third party perspective. By constructing the third party evaluation,it hopes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mode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talent training;the third party evaluation;the index system
G642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10.033
2017-01-11
黑龙江省教育教学规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GJB1214013;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项目编号:GJZ201301053;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专项项目,项目编号:120150001。
何晓燕(1979-),女,陕西城固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管理科学研究;翟丽丽(1963-),女,河北武安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管理科学研究。
1004—5856(2017)10—01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