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儿童心理特征的音乐课
2017-10-24吕玥
吕玥
摘 要:在音乐的教育教学中,出现了学生喜爱音乐但在音乐课上却不知怎么来表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若要探求其背后的成因,必然有许多因素,但令我最有体会的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儿童的心理特征,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等诸多问题的产生,故而便想到对这方面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于是主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如何在音乐中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发他们的兴趣,进而喜欢上音乐课,这几点展开论述。
关键词:儿童心理;儿童本位;音乐教学
总体而言,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是非常喜爱上音乐课的。由于进入小学阶段,科目的增多,在校时间的增长,年纪的增长,使得他们非常珍惜一星期为数不多的音乐课。音乐便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们的乐园,成为其精神放松的栖息所。那么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师,更觉得在其中扮演他们所喜欢的角色,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一年的过渡,这个角色似乎有点难度。要让他们如何正规的接触音乐课,接受音乐课,并且学好音乐,这个问题让我一直都在思考,我觉得首先要走进他们,亲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特征,懂得以怎样的方式可以撩动学生快乐的心弦,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求知欲,进而从中获得有益的情感体验和初步的音乐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若是以儿童本位教学为主导的话,必然首先要做得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对某个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从儿童心理学上来看,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据主要位置。一些教学的场景,比如特别的声音,奇怪的图案,风趣的游戏往往会让学生在无意中注意,这是有效展开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前提。在《奇妙的声音》一课的课堂教学中就有意的从他们的心理特征出发,设计关于展示各种名族打击乐器的教学环节。在课前搜罗各种乐器的声音。这些乐器形象声音各有特点,是学生平时很难接触到的乐器,声音有趣,对比明显。在为学生播放图片的同时打开《鸭子拌嘴》的音乐,为了捕捉他们的好奇心,每一個图片的切换播放的方式都充分利用PPT的功能,一个虚拟的拌嘴的场面展现在他们眼前,学生的气氛在课堂上推向高潮,从而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不断提升其注意力。正在情绪到达顶峰时,突然关掉音乐,画面定格在两只鸭子互相职责拌嘴的场景。老师开始提问关于鸭子在拌嘴时作用的打击乐器已经这时候声音的特点的一些问题,学生似乎都被带入到这样的场景中,也似乎都变成正在争吵中的鸭子,都能恰如其分得回答我的问题,再切入到音乐教学中去形象而又生动,非常有效率,在笔者的实践中,以这样一种方式常常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始终抓住学生的,必须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的选择在儿童本位的前提下,必定要考虑到揣摩到学生其他方面的心理特征,比如认知情况,想象能力、思维方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想象主要是模仿式的、复制性的想象,思维方式主要是具象思维,所以我们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绝大多数是以有具体的音乐形象的音乐为主。比如打击乐《鸭子拌嘴》,这是一部打击乐合奏的作品,采用民乐打击乐器的各自演奏技巧,通过音量上的反差以及音色上的对比,生动地描绘出一群鸭子嬉戏的画面。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作品,而且也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活动的安排。
在聆听《鸭子拌嘴》之前,我先用打击乐器来带动学生模仿鸭子的走路,鸭子的呼扇翅膀以及鸭子的叫声,此举似乎将他们带入一个鸭子的世界中,多次地请几位小朋友模仿鸭子走路,模仿鸭子说话,甚至模仿鸭子吵架的形象。相信在此环节中,一定会活跃课堂的气氛,当学生带上了美好的心情,教师及时切入到民族打击乐器所演绎的鸭子拌嘴中去。在聆听过程中我也分几个步骤:第一步,整体上聆听部分章节。时间不能长,因为他们对这类纯打击乐的作品没有接触过,用不了多久便会听觉疲劳,然后注意力不集中,就在他们听得有点困惑、有些不耐烦的时候赶紧暂停;第二部,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即当他们困惑时,老师开始解答,比如老师可以以学生的口气提问:那么多乐器一起演奏实在太乱了,我们都听不出来到底是哪一只鸭子在说话,是吗?然后,请学生分别给不同打击乐器取个名字,比如锣——锣鸭子,钹——钹鸭子,鼓——鼓鸭子……,对号入座,这时他们的具象思维能联想到,在此基础上去听第二遍,第三部,承接着课堂下个环节——音乐实践,学生参与打击乐的演奏实践。所以在聆听前,教师还得紧紧围绕着鸭子种种风趣的深情姿态等等,继续锁定他们的注意力。节奏和节拍的讲解不宜专业术语化,尽量的拟人化,童话般的语速,语调,语势。比如说钹鸭子的拌嘴节奏是:呱——呱——(每小节两个二分音符),鼓鸭子的拌嘴节奏是:呱呱呱呱(每小节四个四分音符),采用这样一种方式向学生呈现出音乐的节拍节奏含义,相信学生更容易去接受和理解。最后让学生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节拍节奏不准确时常发生,教师应带领学生一起以鼓励和赞扬为主,同时积极的让学生广泛的参与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相互协作能力。如此一来的课堂必定是儿童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肯定是希望上这样的音乐课的。
此外,我们歌曲演唱的教学中,可以用增强肢体的律动来诱发其无意注意,从而让他们更乐于学唱歌曲,我们常常在古装电视剧里看到:一件私塾教室里,一位老先生,下面坐着十几个小男童,摇头晃脑的背诵三字经、五言绝句等等,其中的镜头——摇头晃脑,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肢体律动,有利于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用律动来更好地表现乐曲,分乐句的加入律动,一是有效的熟记歌词,一是用身体的语言也可以来表现音乐。那么教师在歌唱教学中,也可以借鉴这样一种方式,自己编一套简单的动作,孩子们会跟着老师一起做,一起感受,一起陶醉其中。无疑,这不仅促进了师生关系的亲切感,还丰富了课堂的风景,让他们在快乐的律动中歌唱,学习。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想学生所想,朝着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向努力,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学的必然途径,始终围绕着他们的心理特征做文章,抓住课堂中其心理状态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展开教学活动,相信一定会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爱上音乐课,喜欢音乐老师。
参考文献:
[1]金晓霞.中国儿童歌曲百年发展历程回顾[J].音乐时空,2014(11)
[2]佚名,雷捷.心是爱的家(儿童歌曲)[J].大舞台,2012(02)
[3]傅滔.儿童歌曲《梦的眼睛》探析[J].歌海,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