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扶贫模式创新思考

2017-10-24蔡艳杰

青年时代 2017年26期
关键词:扶贫创新农村

蔡艳杰

摘 要:农村扶贫问题一直是现代化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题之一。客观角度来看,农村扶贫模式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扶贫模式要与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实际需求相契合,这样农村扶贫工作方能发挥作用。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新农村,农村实际贫困情况较以往发生了一定转变,这就要求农村扶贫模式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断调整、创新,以适应新形势要求。基于此,本文对农村扶贫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创新构思,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扶贫;创新

一、我国农村贫困成因分析

我国农村贫困成因十分复杂,既存在历史因素、现实因素,也存在自然因素、主观因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1)历史因素。从近代中国历史来看,由于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很多农民都失去了土地,沦为佃户。这些农民需要将自身大部分农业收成交于地主,也就长期处于贫困当中。同时,我国农村人口基数较大,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人均土地资源的匮乏也是导致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历来都处于不平衡状态。农村与城市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并且这种差距不断扩增,导致部分地区农村愈来愈贫穷。(2)自然因素。自然环境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农村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够便利,且气候环境变化较大。再加上以往农业种植过程中存在过度资源开发的情况,造成農业资源持续匮乏,导致区域性贫困现象愈来愈严重。(3)市场经济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部分地区农村市场发展步伐较慢,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部分农村地区经济结构十分单调,产业单一,缺乏现代市场经济价值观。生产方式主要以传统的家庭承包为主,无法充分融入市场,在市场当中缺乏竞争力,难以实现增产增收。

二、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的关键要点

要让农村扶贫工作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结合发展形势对农村扶贫模式进行不断调整、创新、优化。在农村扶贫模式创新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1)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农村扶贫工作实施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所有扶贫工作应当以农村贫困者为基本点及出发点,从贫困者的角度来审度相关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扶贫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也就是说,扶贫过程中要突出贫困者的主体地位,将扶贫项目视为一种手段或载体,而不是目标[2]。以贫困农户为中心,围绕其实际生活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拓宽其增收门路,提升其基本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逐步实现脱贫致富。(2)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农村扶贫当中,如果未能利用市场机制,而完全靠政府承揽,不仅会限制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投入,还会让农村贫困户在市场当中愈来愈处于不利地位,无法从本质上改变其贫困现状,也难以抑制返贫现象。因此,农村扶贫要尊重市场规律,扣住扶贫关键环节,特别是要突出农村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或产品,借此打开一条经济效益渠道。同时,要注重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并不断培养农村贫困居民的市场观念及市场竞争意识,逐渐走出一条产业化、市场化及社会化的农村扶贫工作新路子。(3)要善于调动农户参与扶贫。贫困农户是农村扶贫的主体。要实现扶贫模式创新,就必须让贫困农户自身投入到扶贫当中。坚持群众参与制度,尊重群众的选择权,不断提升扶贫工作群众参与度,并增强其扶贫开发意识,由农民自己决定实施什么项目,由农民掌握项目资金应用,将农民的使用权、控制权、决策权充分发挥出来[3]。这样能够将农民由扶贫对象转变为扶贫开发主体,对农村扶贫模式进行彻底革新。

三、传统农村扶贫模式当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在传统农村扶贫模式当中,并未将贫困农户置于主体地位。在自上而下的扶贫模式当中,农村贫困群体的参与权及知情权并未充分体现出来,贫困群体的参与度并不高。同时,相关机制不够完善。在一些扶贫项目实施期间,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不够,未能充分将扶贫对象与扶贫机构关联起来,导致两者在沟通方面还存在一定障碍。部分地区尽管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依然长期存在。一些农村地区官员对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十分敏感,注重短期效益,却缺乏长期规划,扶贫长效机制不够完善,容易出现返贫现象[4]。还有部分地区农村文化水平较为落后,教育事业有待进一步发展。贫困农民综合素质较低,且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甚至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文化风气,如封建迷信、赌博等,使得贫困现象逐渐恶化。在扶贫工作机制方面,一些农村地区灵活性不够,穿在明显的局限性。尽管以政府为导向的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局限性也愈来愈突出:农村扶贫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无法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也就无法将扶贫工作做细。政府较为严格的层级特征可能会造成扶贫信息失真,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使得扶贫计划与贫困人口实际需求出现一定偏差。相关部门之间配合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扶贫开发的效率。另外,部分农村地区在扶贫投入上还是存在一定不足,特别是社会扶贫无法形成合力。一些领导过于注重资金争取,但却忽视了项目管理,存在过于重视投入,却不重视效益的情况。这使得部分扶贫资金应用不当,存在浪费现象,甚至出现贪污腐败,未能直接惠及贫困群众。

四、农村扶贫模式创新构思

(一)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扶贫

农村扶贫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更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将科技与农村扶贫关联起来,能够为农村扶贫提供潜在的发展动力,将科技成果转变为生产力,逐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科技扶贫的关键在于将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科学化、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首先,科技扶贫必须具备相应的载体。对于贫困农村地区而言,要加大地区特色农业资源、文化资源开发。通过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以特色产业为载体,将区域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逐渐构建出一个区域特色农业经济生态圈,改变贫困农户生活、生产现状[5]。同时,科技扶贫过程中要注重换位思考,扶贫人员要站在农户的立场及角度上来审度相关问题。从贫困农户实际需求出发,将科技与农户需求真正意义上结合起来。其次,要求当地政府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科技扶贫的特点在于自上而下的推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借助政府力量及资源,将地方龙头企业、高校等资源整合起来,作为科技扶贫的支撑力量。可聘请相关专家集中开展农户科技教育活动,激发其创造性与积极性。在政府引导下,让农户能够在实践当中获得有效的产销结合方法,不断增强农户自主脱贫意识。再者,要充分发挥地方龙头企业作用。借助地方龙头企业的技术积累及行业实力,能够向贫困农户做出引导、示范,进一步提升科技扶贫效率。由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将技术与当地特色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被龙头企业吸收后还能够进一步推广,具体扶贫项目将会得到社会层面认可,实现良性循环。endprint

(二)构建社会化反贫困联盟

在农村扶贫发展过程中,其目标也会随着农村贫困状态及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改变。其終极目标在于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尽最大程度改善农村贫困居民生活、生产水平。构建社会化反贫困联盟意味着能够将各方力量整合起来,共同投入到农村扶贫建设当中,进一步增强扶贫工作效能。社会化反贫困联盟由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共同构成。客观上来看,非政府组织是农村扶贫当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一方面,非政府组织专业能力较强,其在扶贫工作实施过程中大多都处于自身专业领域,相关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提升整体扶贫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更加贴近群众。非政府组织多数成员来自基层、民间,对贫困农户情况更加了解[6]。在反贫困联盟运行过程中,由政府解决全局上的普遍性问题;非政府组织则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将分散的贫困农户集中起来,对弱势群体进行整合,形成一股合力,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来推动扶贫工作开展。现阶段,农村扶贫的主要目标在于降低贫困农户数量,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可由相关工作队伍深入辖区调查,做好登记,并建立相应的贫困农户档案。同时,要注重贫困农户的动态变化。特别是在劳动力转移后,密切关注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并给予一定帮助,解决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

(三)重视文化扶贫

除了要重视科技扶贫外,还应该重视文化扶贫。贫困文化是农村贫困群众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贫困群体经济状况的实际反映。部分贫困群体占有欲与获得欲并不强烈,其愿望超不出日常需求范围。当这种状态成为一种习惯时,人将会缺乏强烈的意志力量,并且变得没有远见,甚至得过且过。文化贫困体现了农村贫困群体思想上的贫困,这也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内源。通过文化扶贫,向农村贫困群体不断输送新文化、新理念、新知识,逐渐转变其价值观,提升其整体文化素质,激发其意志力量,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能够通过努力、劳动脱贫致富。文化扶贫实施过程中,以文化项目为抓手,大力推动农村基层文化、知识宣传教育,结合农民实际需求,开展相应的文化项目,建立农村生态文明。

五、结语

农村扶贫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为了让扶贫工作效能充分发挥出来,必然要创新扶贫模式,让扶贫工作与实际环境、形势、要求相契合。通过科技扶贫、文化扶贫、构建社会化反贫困联盟等举措,逐步缓解区域农村贫困问题,让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持续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卢巍.中国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10):164.

[2]黄承伟.中国扶贫开发道路研究:评述与展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05):5-17.

[3]张咏梅,周巧玲.我国农村扶贫模式及发展趋势分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01):107-112.

[4]刘清荣,程文燕,康亮.试论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模式及创新[J].老区建设,2013,(08):4-10.

[5]章康华.创新产业扶贫方式提高产业扶贫效果——新形势下推进产业扶贫路径和模式的思考[J].老区建设,2014,(15):8-14.endprint

猜你喜欢

扶贫创新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证监会“扶贫”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