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建设探析
2017-10-24郭佳蕾周游
郭佳蕾++周游
摘 要: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经历了多次改革与建设,到目前为止,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分析,探析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教学改革;现状;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经过多年的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在总体上保持着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趋势。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加速、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大学生的思想主动性、能动性、多样性明显增强,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有鉴于此,上海市部分高校通过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力争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育环体”作用发挥不够
所谓“教育环体”,对于高校的在校学生而言,主要是指其生活的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环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有效进行起着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要素。
从学校环境来看,自2004年以来,全国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不过,仍有部分高校领导对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投资过重,而不愿过多地把人力、财力、物力投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建设和研究工作中,造成学生对本门课程的不重视,学习上也没有动力;教师教学干劲不足,教育工作没有成绩等等。这些都极大影响了高校自身的教育效果,同时也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随后,许多高校组织教师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等活动。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活动虽不能立竿见影,亦为学校教学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家庭环境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的重要环境组成部分之一,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有效进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家庭环境这一部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授的内容和大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之间存在着差异和矛盾冲突的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课的教授形式和大学生家庭教育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和互补等。此外,许多学生的家长并不关注孩子的思想教育,有些家长不当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开展困难等问题。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局限
就目前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方式而言,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都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模式比较单一。随着社会电视、网络等媒体科技的日益普及,大学生掌握信息量也日趋增多,传统的教条式灌输方法所产生的信服力有限。特别是很多教师仅仅局限于照本宣科,没有联系结合时事新闻和学生的实际去讲解,真正做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没有很好地做到根据大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所导致的心理变化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模式,切实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内容设置不够“接地气”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与现实存在一定的脱节,使学生产生了“信仰危机”。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过时”、“无用”、“失信”,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不屑一顾,甚至鄙夷,对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报告无动于衷,甚至怀疑,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书籍、报纸更是极少关注。而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市场经济的选择使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带有强烈的功利性,教育成了一种投资,一些学生只接受实用性强、见效快的教育,忽视了教育的内在价值。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还没有走人社会、对社会缺乏全面了解的大学生感到失落和迷茫,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和可行性产生怀疑。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虽然具有相应的学科背景,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深,也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和分析现实问题,导致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
此外,当代大学生作为思维最为敏锐并且最少保守的青年群体, 他们在这个深刻变化的形势中, 承受的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都比过去增加了, 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步伐相对滞后, 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缺少针对性。
(四)教学师资中部分能力不足,信仰不坚定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2]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知识的传授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传播者。
目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者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知半解。而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广泛,如大一年级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涵盖的学科范围较广,导致教师的学科背景较复杂,缺少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学科背景。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对马克思主义了解不够,又何谈传播。传播者的信仰状态、素质、水平直接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产生着重要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的教师,能使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同时,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不信,持怀疑态度,言行举止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背离。那么,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时必然难以使学生信服。endprint
(五)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考核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考核和评价多从知识传授的维度出发,考试形式较为单一,一般采取闭卷考试或者期末闭卷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的比重较少,基本由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构成,主要还是靠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张试卷来评价学习情况。期末考试内容一般较多关注理论知识,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把握,在考试的题型上多选取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题型,但几乎所有的考核答案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因而,现有思想政治课的考核更多的是沿用知识考核的形式,把死记硬背作为考核依据,体现为对学生识记能力的考察。即使在评定平时成绩中,也很少看到对学生平常表现的考察。这样的考核缺少评价学生对社会认知和人生价值的思考,不能综合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难以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缺失对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外化为自己行为的日常表现的了解。对学生日常行为评判的缺失,将导致学生停留在知与不知的层面上,造成知行的脱节,难以促进品行的提高和发展。
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途径
(一)创新教学方法,回应学生关切
思想政治课作为高校的公共课,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传播手段。高校应使其成为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成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载体。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上,应打破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传统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你说我听”的方式,从灌输强制模式变为引导模式,变知识教育模式为信仰教育模式。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模式虽有不完善的地方,在形式创新上还是值得借鉴的。
与此同时,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还要重视情感的作用。目前,我们见到的多是简单的说教,简单的理论讲解,往往忘记了信仰是依赖于人的情感需要而存在发展的。有鉴于此,在信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要挖掘学生的情感动力机制,并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在实践中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体验。
(二)引入经典著作,丰富教学内容
针对当前课堂教学内容不“接地气”的现实,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善于从网络中获取生活素材,有机地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重新整合课堂资源,以图片、影像、视频或动画等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系统展示出来,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此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此外,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对于师资条件有优势的高校,可探索以专题学习、读书会、小组讨论等形式,将教材之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引入课堂教学。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亦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实际行动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的要求。
(三)加强师资培训,服务学生主体
高校应将对思想政治课师资的培训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应加强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加强在现实中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把马克思主义和学生关心的问题及社会的热点问题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够“诚学笃信”,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有效传播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常态化的学习培训,亦可使授课教师了解前沿的授课模式,为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授课教师也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自觉进行角色变换,创设不同的情境,倾听多元的声音,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主体。
(四)优化考核方式,突破评分藩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需要随时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问题,不断调整,与时俱进,长久地坚持下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下,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亦应实现主体多元化、项目综合化,提升其公平性、客观性以及全面性。因此,以评分为主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的评价机制已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
多元化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考核和评价的建立,是一项复杂和亟待研究的课题,不仅应该关注学生理论考核知识的多样化,还要注重把成绩评定和学生的品行表现结合起来,把学生课内、课外的学习和活动的参与情况结合起来,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指标纳入到学期的最终考核中。同时,还要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多元化考核和评价标准。
(五)加强环境合力,建设话语体系
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的实现离不开学校家庭等外部力量的相互配合,其中的任一环节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成效都是不可或缺的。从学校自身来看,部分高校应该端正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态度,在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和投入方面不应有所偏见,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现象,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开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教育部门亦应该从政策上协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进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环境合力建设。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意义
(一)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都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模式比较单一。通过改革传統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你说我听”的方式,从灌输强制模式变为引导模式,变知识教育模式为信仰教育模式,可以大大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当今思想政治理论与现实存在一定的脱节,使学生产生了“信仰危机”,通过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得思政课教学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同学们更加形象地接受教育。endprint
(二)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专业的教师队伍
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是新的教育理念的传播者。在我国,教师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和建设方面扮演重要角色。[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而思政课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贺亚兰说: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优异的‘传道者;转变思想,创新方法—做优异的‘授业者;解疑释惑,实践育人—做出色的‘解惑者”。[4]改革后的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大大提高,有较强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加速、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大学生的思想主动性、能动性、多样性明显增强,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而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思政课改革可以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爱国主义情怀和道德素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5]打造具有自身特质的话语体系,仅仅靠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工作者是不够的,智慧往往存在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当中。有效的话语体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检验。加强环境合力建设,让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更加深入群众,是建设话语体系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7-3-23.
[2]新华网.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E].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6/15/c_129064995.htm,最后访问日期:2017-3-23.
[3]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7-338.
[4]贺亚兰.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7):53-54.
[5]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打造具有自身特质的话语体系[E].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822/c49150-28653609.html,最后訪问日期:2017-3-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