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化视角下成都市公园与体育资源整合研究*

2017-10-24

关键词:城市公园资源整合成都市

唐 迅

(成都大学 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艺体研究·

生态化视角下成都市公园与体育资源整合研究*

唐 迅

(成都大学 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当前休闲体育活动正成为都市人的新宠,但城市公园和休闲体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存在不足。以成都市区的部分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将生态建设、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理论引入城市公园与体育资源整合的相关研究,发现在资源整合的建设中忽略了生态体育的重要性,没有按不同主体需求修建健身场地、设施,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体育服务。今后的建设方案中应着力打造体育公园的品牌效应、注重生态化建设、建设适合不同主体需求的场地设施和培养专业体育人才,加强体育公园管理等整合策略,以丰富城市景观和休憩的内涵。

生态化;体育公园;整合;全民健身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日常休憩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休闲体育活动正成为都市人的新宠。体育界正在形成独具特色的“休闲娱乐、回归自然、崇尚健康"的生态体育休憩理念[1]。但目前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不足,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城市公园是公共性的绿地,适合开展各类健身运动和休闲娱乐活动,可以将公园的休闲娱乐功能与体育资源相整合,将其改造成健身运动和休闲娱乐的重点场所[2]。将生态建设、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理论引入城市公园与体育资源的整合优化的研究中,提出休闲体育资源与城市公园资源整合的新理念,这不仅拓宽了全民健身的研究视角,也丰富了城市景观和休憩研究的内涵,为人们的休闲体育方式健康化发展提供了借鉴作用。

一、研究方法

在数据库中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检索,充分了解我国目前城市公园与体育资源整合优化的基础后,选取成都市部分公园为研究对象,分别为:文化公园、人民公园、百花潭公园和浣花溪公园,对公园的管理者、体育锻炼组织的组织者和普通体育运动爱好者进行访谈,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市民的健身情况、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管理和满意度等,经过调查和数据分析、综合、归纳,获取相关信息资料。在上述4个公园内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8份,有效问卷178份,其中:男性84人、女性94人,20岁以下18人、21-40岁的35人、41-60岁的51人、61岁以上74人。

二、研究结果

(一)成都市部分公园的基本情况

文化公园、百花潭公园、人民公园和浣花溪公园为成都市较有代表性的四个免费开放公园, 其基本情况(详见表1)反映:成都市公园开展的体育健身活动较为单一,锻炼形式集中在跑步、快走和健身舞,主要由于缺乏必要的运动场地或设施,导致这些公园基本只能开展一些简单的健身活动。

表1 成都市部分公园的基本情况一览表

(二)市民每周健身次数统计表

由表2可知:成都市居民每周在公园健身次数情况是偶尔参加的9人,占5.1%;每周1-2次的36人,占20.2%;每周3-4次的94人,占52.8%;每周5次及以上的39人,占21.9%。可以看出,凡是在公园参加调查的市民,绝大多数都喜欢在公园进行健身活动,免费开放的公园是市民选择健身的重要场所。

表2 市民每周在公园健身次数统计表(N=178)

(三)市民希望公园增加的健身设施情况

由表3可知:有55人即占30.9%的市民希望增加专用的健身绿道,进行慢跑或快走的锻炼,避免和公园里散步或休闲娱乐的人群抢占公园道路;有45人和41人希望增加健身广场和健身器械,这部分市民主要是想进行广场舞锻炼或健身操锻炼;还有32人即18%的市民希望公园增加一些体育场馆,能进行诸如乒乓球、羽毛球的锻炼;有3人希望增加力量训练的设施;还有2人觉得可以保持现状,避免破坏现有环境。

表3 市民希望公园增加的健身设施统计表(N=178)

(四)成都市民对公园目前开展的健身项目满意度调查情况

由表4可知:选择“不满意”或“较不满意”的有54人,占总数的30.3%;选择“满意”和“较满意”的有70人,占总数的39.3%。可见,目前成都市公园里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基本可以让群众满意,但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市民表示不满意,这说明成都市在公园开设体育健身场所或布置健身器械时,应进一步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市民实际需求,做到资源配置最优化。

表4 市民对公园目前开设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的

(五)成都市民对公园体育指导服务满意度调查情况

由表5可知:市民对公园目前提供的体育指导服务满意程度较低,选择“不满意”和“较不满意”的共94人,占52.8%,加上选择“一般”的有64人,有超过8成的市民对公园目前提供的体育指导服务不够满意。选择“满意”和“较满意”的为11.2%,主要是这些市民一般参加的是广场舞活动,有专门的老师指导。这也提示公园在开设健身设施和活动场所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现场提供体育指导服务,从健身知识到运动技能,都是市民的实际需求。

表5 市民对公园目前的体育指导服务满意度情况(N=178)

(六)成都市民对选择公园进行健身原因调查表

由表6可知:成都市民选择在公园健身的原因并不复杂,主要集中在免费(72人,占40.45%)、环境好(58人,占32.58%)和离家近(31人,占17.42%)等方面。课题组调查的这四个公园,生态环境较好。例如浣花溪公园更是成都唯一的五星级公园,健身群众人数众多,开展的健身项目也多种多样。大约三分之一的群众因为生态环境原因选择来公园健身,提示公园与体育资源整合时,要注意生态环境对群众的吸引力。

表6 成都市民选择公园进行健身原因调查表(N=178)

(七)不同年龄人群对公园健身设施的需求

由表7可知:不同年龄人群对公园健身设施的需求有着显著区别。20岁以下的青少年喜欢动力性、集体性项目,期待有轮滑场地和篮球场地;21-40岁的青年人,期待有更多的篮球场和器械锻炼场地;41-60的中年人,则期待有更多的健身舞场地和健身绿道以供慢跑、快走使用;61岁的老年人则期待有更多的健身绿道、健身舞场地和太极拳场地。我们基本可按40岁分层,40岁以下的偏好动力型运动,而40岁以上的则更偏好静力型运动。

表7 不同年龄人群对公园健身设施的需求

(八)公园管理者对公园与体育资源整合不足的看法

我们对四家公园的管理者进行了访谈,由表8可知:不同公园管理者对于目前公园与体育资源整合不足的看法不一:成都文化公园由于面积较小,管理者认为场地不足是最需改进的地方,而其他三家公园的管理者都认为目前最需要改进的是缺乏专业的体育人才,说明目前公园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有需求,而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却没有关注到,这也将是公园与体育资源整合的一个连接点。

三、研究结论

我国目前只有部分大城市兴建了专门的体育公园,如西安汽车运动主题公园、上海SMP滑板公园、北京大兴极限运动公园等。这些体育公园占地面积大、投资多、普通市民消费较高,并不适合所有的城市采用[3]。大部分城市都在尝试利用城市公园和休闲体育资源相整合的模式,我们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实地考察发现,现在的成都市城市公园和休闲体育资源的整合存在以下问题。

(一)公园和体育资源的整合不足

现有的公园和体育资源整合模式缺乏统一标准,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情况,公园场地的利用率和开发程度较低。有的公园虽然建造了很多小空地,但由于广场舞爱好者往往集中在一起锻炼,造成了最大的空地也无法容纳练习者,而剩余的空地经常被摊贩占领。有的公园没有考虑到特殊天气状况下的市民健身需求,整个公园全部处于露天状态,一旦遇上阴雨天气,整个公园空无一人。绝大多数公园虽然建造了健身设施和体育场所,但是缺乏医疗和洗浴等配套服务设施,更没有专业体育指导员提供的健身服务,导致市民锻炼意愿不足、积极性不高。此外,受资金影响,公园基本上只提供了健身活动的基础场地与设施,具有收益功能的健身场馆建设不足,如何平衡政府投入和收益,也是目前城市公园和体育资源整合面临的重要问题[4]。

(二)忽略了生态体育的重要性

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虽然这四家公园的生态环境都不错,但由于现有的公园与体育资源整合模式基本都是在公园的一角修建一些健身场地和设施,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公园原有的生态环境。城市体育公园的生态资源不仅是园区宝藏,更有利于城市建设以及改善市民生活[5]。文献显示,体育公园的生态价值主要表现为:首先,体育公园对城市环境有极大的改善作用;其次,体育公园有助于促进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第三,城市体育公园能够促进城市居民身心和谐发展[6]。

(三)没有按不同主体需求修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

城市公园与体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应满足不同人群对健身活动的需求,建设更加符合实际、群众满意度更高的体育公园[7]。现在的成都市公园大多没有考虑到健身环境的人性化和美观性,往往由管理者或设计者在空地上随意安置一些健身器械或建造体育场馆,并没有考虑到健身人群与周围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此外,由表7可知,现有的体育资源建造,大部分只考虑到了老年健身人群的需要,一般都是在一片空地上安排群众进行广场舞活动,或是有一段绿道,让群众进行慢跑快走活动,又或是在角落上安置一些健身器械,从事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械活动。而对于中青年健身人群,基本没有考虑,少见动态性的健身场地和设施。

(四)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体育服务

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和管理者的访谈,上述几家公园都没有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或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导致公园里的体育资源无论是建造还是经营都不够专业,使得群众满意度不高,整个健身事业开展不畅。一些健身群众反映,由于没有得到专业的健身指导,他们只能进行一些诸如慢跑的健身项目,对运动强度、运动频率等更是没有明确的概念,造成了盲目健身。

四、成都市公园与体育资源整合策略

(一)打造体育公园的品牌效应

体育公园不仅要发挥休闲和健身的作用,还要承担起提升成都市人文价值和品牌价值的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文化建设日益重要,城市体育公园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就愈加明显,可以体现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8]。成都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应结合不同公园的实际情况,对体育公园主题建设进行一定的选择,重点进行生态化建设和文化品牌构建,打造成都市体育公园的品牌效应,使其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成都文化特点的体育公园,例如百花潭公园,临近武侯祠,可以依托三国文化,公园可在健身场地和绿道周边增添三国文化的雕塑、图片和相关介绍;又如浣花溪公园,紧邻杜甫草堂,在健身场地开展运动时,可以增添杜甫及诗歌文化的展示,使两者和谐融合,人民群众的健身意愿会大大加强,更愿意来这些有品牌特色的公园健身,这将对成都市的市政建设起到非常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二)注重体育公园的生态化建设

由表6所知,32.58%的群众选择公园健身的原因是因为公园绿化环境好,有益身心健康。而简单地在公园的一角修建一些健身场地和设施,则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公园原有的生态环境。为了实现公园和体育资源整合的生态化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可持续原则。我们应加速引导市民树立生态体育的健身价值理念,将休闲健身活动作为生活新观念,从而更好地保护公园内的生态环境;第二,保护性开发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合理规划生态健身休闲场所,利用现有的公园布局,开发出一些破坏性小的运动场地和设施,如绿道或水上项目等,将能实现市区公园与体育资源整合的效益最大化;第三,协调性原则。成都市是有名的休闲之都,我们可以将生态化建设和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协调发展,开展多种主题活动,不仅能获得体育效益和经济效益,还能实现生态效益[9]。

(三)坚持以人为本,建设适合不同主体需求的场地设施

体育公园作为成都市居民健身休闲放松的重要场所,园内的自然景观、健身设施和体育场馆建设,都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满足不同群体对场地设施的需求,使居民各得其乐,从而建设更加合适,满意度更高的社区体育公园[10]。应考虑到年龄差异、性别差异、职业差异和收入差异,有针对性地打造高品质的环境和健身设施。大体可以将体育公园内的健身设施分为基础设施、升级设施和特色设施三大类进行建设。例如以老年人为主体的体育公园,因老年人更倾向于休闲的、静态的运动,可考虑将健身器械、门球、座椅等设为必要设施,其余可选设施根据场地条件设置;而以年轻人为使用主体的体育公园,则应鼓励设置新兴的运动场所和极限运动区,可将球类等常规运动设施和攀岩等特殊运动设为必要设施,可选设施根据场地条件设置。针对一些收入较高人群进行建设的体育公园则可以进行特色设施建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

(四)培养专业体育人才,加强体育公园影响力

无论是公园本身需求,还是市民在体育公园进行健身锻炼和休闲娱乐时,对于专业体育健身指导的需求量都是很大的,但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往往只具备一定的竞技运动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市民健身的理论和实践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对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行优化培训,根据市民健身锻炼和休闲娱乐的实际需求,均衡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力[11]。而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社会体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为发展社会大众体育事业提供支持。我们还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大众认可度,增强其在社会体育中的社会影响力。

[1]王杰.鄂西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2]黄芊卉.城市公园与休闲体育资源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3]高淼.城市体育公园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1.

[4]许青松.常州社区体育公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6(3):74-79.

[5]林彦汐.转型期中国城市体育公园的生态价值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

[6]郑霞,沈婷.生态需求视角下温州城市体育公园发展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5(4):29-36,41.

[7]吴小彩.全民健身背景下成都市体育公园的建设运营与管理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3.

[8]袁继芳,陈建国.城市体育休闲公共空间研究的必要性[J].军事体育学报,2016(3):57-60.

[9]王建民,毛建民,香成福.城市生态体育公园的建设价值及发展策略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5(6):66-70.

[10]金银日.城市居民休闲体育行为的空间需求与供给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

[11]张雯雯.影响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市民科学化健身的因素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

G80-052;G812.771

A

1004-342(2017)05-110-05

2017-03-10

四川景观与游憩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JGYQ2016032)。

唐 迅(1975-),女,成都大学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张 蕾)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资源整合成都市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