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佛教与科技发展关系论*
2017-10-24缪方明
徐 颖 缪方明
(南京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5)
隋唐时期佛教与科技发展关系论*
徐 颖 缪方明
(南京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5)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集大成阶段。佛教兴盛建立在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统治者的扶持及佛教自身发展等基础之上,这一时期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佛教的发展与兴盛。佛教徒所翻译佛经中含有大量与科技知识相关的内容,促进了科技的传播与发展。同时,佛法本具的圆融无碍精神也成为隋唐时期科技发展的重要助力。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经过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过滤、转换和折射,在其可能范围内对中国科技发展做出了相应的推动。
隋唐时期;佛教;科技;发展
一、隋唐佛教兴盛之原因考述
佛教传入中国可看作中华文化发展史上颇具深远意义的事件之一,大约从东汉时期开始,佛教由印度经陆、海两路传至我国内地。佛教初来中原,开始只是在上层社会的皇室王族中有些影响,并未立即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而隋唐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此时的统治者基本结束南北分裂的格局,再次完成了历史上的统一。隋文帝着手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这些改革有力地成就了隋初的“开皇之治”。之后的隋炀帝因急于扩张隋朝版图、过分追求奢华宫城而劳民伤财,致使国力衰竭,引发民变与贵族叛乱,隋朝在此形势下也迅速地分崩离析。
李唐建立后承袭了隋朝诸多的制度,且世风愈加开明,打造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不同时期的黄金时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唐朝的兴盛得益于隋朝奠定的基础。鉴于隋朝在历史上的“昙花一现”以及唐朝对隋朝诸多制度的一脉相承,史学家常将两朝代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称作隋唐时期。
(一)佛教自身的中国化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意识形态,其在传入中土后,面对多元复杂的中华文明,为取得长久生存发展,不失时机地完成了自身的中国化进程。所谓佛教的中国化,洪修平教授认为是指“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为适应中国社会与文化的需要而不断地改变自己,在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适应过程中最终演变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表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风貌与特征的‘中国佛教’”[1]。同时,大量的译经著述、雄厚的寺院经济也为佛教哲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判教”而创立的极富特色的宗派可视作佛教中国化后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繁荣昌盛的生动体现。
(二)国家的统一与经济的繁荣
历经四五个世纪传承流变的佛教在隋唐创宗立派,并非历史之偶然,而为时代之必然。隋唐可看作中国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 上承秦汉魏晋时期,下启宋元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以后的第二个鼎盛时期,这时封建社会臻于成熟,气势恢宏,绚烂多彩,相对开放,颇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此前的第一个鼎盛时期秦汉,宏博浑厚,但却不免有刚进入封建期的质拙,属于一种童稚之美;此后的第三个鼎盛时期的明清,又不免呈现了封建社会的烂熟与停滞,趋于程式化乃至僵化,少了隋唐那一份成熟和开阖,活泼和多样”[2]。学者宁可更将此时的隋唐说成是“一个世界性帝国”,12世纪前的历史中恐怕只有罗马“差可比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隋唐时期的社会发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佛教的兴盛只是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因而,基于隋唐时期南北政治统一与经济繁荣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佛教的发展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三)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
开皇元年隋文帝就曾下诏曰:“五岳之下宜各置僧寺一所。”[3]紧接着,他又下令于全国各地区建寺造像及抄写佛经。据《隋书》记载,隋文帝命“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4]。又有“初,炀帝于东都建四道场,召天下民僧居焉;其征来者皆一艺之士,是故法将如林”[5]。隋朝是个统一的王朝,也是个短命的王朝,但两代帝王礼遇僧人、支持佛教,使得当时的佛教虽处于儒道夹缝仍迅速发展起来。历时两百九十年有二十个皇帝的唐王朝中,除了唐武宗李炎最终彻底反佛之外,其他帝王均是扶植佛教的(其中,部分还是极为佞佛的)。
笔者认为隋唐统治者对佛教的这种“偏爱”多半是将佛教作为一种封建迷信来对待,其并未真正理解佛教蕴含的教理教义。若我们深入研习佛教典籍——佛经后就会发现,佛教绝非只是一种追求出世解脱、关注彼岸世界的宗教,更不是世俗逻辑中的封建迷信。相反,佛教是一种注重“此时、此地、此人”的宗教。从逻辑上看,佛教注重“此时、此地、此人”的精神,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实际上,当我们检阅佛教经籍时,便不难发现在其关注现实人生的丰富内容中,就包含着诸多与科技相关的知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知识的记载,促进了科技的传播,构成了科技发展的源动力。
二、佛经中的科技知识撷偶
隋唐时期为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鼎盛阶段,佛教的发展无形中也带动了科技的发展。这具体表现为佛教对科技知识的记载与保存。
中国僧人为弘扬佛法,矢志西行取经,翻译并撰述了大量注疏行记,从中可以发现不少与科技有关的知识。
(一)密宗促进天文历法的发展
隋唐两代的译经基本是由国家主持,这一时期不仅重译佛经多,而且密教经典多。“隋代共译经59部,262卷,其中重译20部,明显的密教经籍15部;唐代总计译经372部,2 159卷,且多数属于重译。”[7]有着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家之一美誉的不空共译佛典111部,计143卷,几乎是隋唐全部译经典籍的四分之一,且均为密教的经典仪轨。而密宗①典籍浩瀚,经中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对隋唐天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位密宗高僧一行是盛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天文学家,他主持并完成了世界上首次测量子午线的长度,比阿拉伯人的测量早了九十年。同时,他又在天象的观测和记录、星图的绘制、计时仪器与天文仪器的改造以及宇宙理论的推导和衍化等诸方面均有杰出贡献。在对天体与地形进行了大量实测后,一行编纂了当时较为精密且成为后代历法典范的《大衍历》②。
(二)佛经中医药学知识的记述
(三)结晶与酿造技术的记载
此外,季羡林先生曾就20世纪发现的敦煌残卷中一份有关印度沙糖的简要说明做了严谨的考证,他指出:“残卷中的这些技术和经验,未必在贞观、天徽年间传给我国工匠,但此后会有陆续的引进。”[13]而且在义净翻译的这部经文中又略加记述了酿造“醋物”这项技术:
由此不难看出,当时不仅醋的品种较丰富,而且佛教僧侣对发酵酿造技术已相当熟悉。
(四)佛教推动印刷术的产生和应用
卡特在他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一书中,“专门把其中一章的篇名定为‘佛教的发展——促成印刷需要的推动力’进行讨论,他认为,人类聪明才智的发挥有赖于强烈的宗教情感,印刷术的发明也是如此,而且印刷术在过去开拓新境界的每一步中,都有宗教的扩张作为它的动机”[15]。那么,佛教与印刷术的出现到底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是否仅是因为隋唐时期的佛教徒为了迅速广泛地传播本宗教义而致力于佛经的复制,进而间接推动了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其实,求法者从印度携回的佛经或抄本中本身已有关于刻印的记载,在《出曜经》(卷七)中,讲到“智者分别义”之如何了解“俗义”,“或习耕田种作、或入海采宝、或学书文辞、或算计历数、或学刻印封藏、或为王者执使通致远近、或和合二寇各处无为”[16]。这里我们列出的仅是当时印度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生存技艺,另外,刻印在佛经中也有作为一项专门职业被提及:
“族姓子者,随其伎术以自存活,或作田业、或行治生、或以学书、或明算术、或知工数、或巧刻印、或作文章、或造手笔、或晓经书、或作勇将、或奉事王。”[17]
尽管如此,这刻印却并不是后人所认为的雕版印刷,因为佛陀时代的印度还未发明纸张。不过,我们可以将这种雕刻的类似印章之类的模印看作雕版印刷术的雏形。自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在隋唐之际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且这一时期印刷术出现的条件也更为成熟。由于当时的统治者大多信佛,僧人信徒不断增加,各宗派的积极弘法者急于宣扬本宗教义,这些都对佛经的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仅靠传统的人工传抄方式来复制佛经,显然不合时宜,且十方的善男信女认可佛教教义中明确说明的传经和造像等活动是一大功德,可以消灾、免祸、得福乃至修成正果。因此,若想快速、大量地复制、传播佛经,雕版印刷术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早期的印刷活动多在民间进行,而研究现今所能发现的最早的印刷品无疑对研究印刷术的起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那些发现的较早的雕版印刷品中,佛教经籍占了很大一部分。③据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佛教在客观上对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或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佛法深广圆融推动科技发展
由于大乘佛教积极主张慈悲利生,视“五明”为佛门弟子所必须学习与掌握的基本技能。宣称囊括“五明”的佛教对我国早期的天文、建筑、化学、医药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五明”之内与科学技术的联系最密切的要属工巧明和医方明。工巧明泛指世间诸般生产活动和学问,涵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耕、纺织、工艺、建筑等应用技术。医方明主要是有关医术、制药及咒法之学,相传释迦牟尼曾要求信众“广施七法”中便有一法为“常施医药以疗救众病”。隋唐时期的众多高僧翻译了大量有关佛教医学的经籍,其中既有与佛教教义结合的医学论著,也有对中印医药学知识总结后撰写的纯粹医学著作,这些都对医学技术的进步作出了显著贡献。此外,佛教中提倡的严守五戒(盗、杀、淫、妄、酒)、修习止观、倡导素食等理念与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并不矛盾。如薛克翘在其《佛教与中国文化》一书中就有提到佛教与古代健身养生,他认为“中国健身养生术中,有属于佛教的一个体系,或者说,中国古代的健身养生术中,融合有佛教的精神、佛教的智慧,其中包括对印度古代健身养生术的吸收和改造”[20]。自此,我们可以推断佛教在某种程度上对我国古代的养生术发展也有积极影响。
应当说,隋唐时期可视为中国佛教发展之集大成阶段,且这一时期的佛教也在中国佛教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因此,笔者认为在研究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时,若忽视佛教对其产生的影响,则是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这一时期科技发展的动因及整体面貌的。笔者较倾向于隋唐时期的佛教对科技的发展更多是一种推动作用,当然,这种推动作用是有限度的。因为隋唐时期佛教是依靠统治者的扶植而兴盛起来的,佛教的发展、佛教推动科技的发展以及科技自身的发展都必须为封建社会的发展服务。可以说,佛教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已为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有关佛教通过四种途径实现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积极影响的相关内容还可参阅周瀚光先生主编的《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的发展》一书。[21]总之,佛教以其圆活无滞的处世方式和慈悲为怀的人道精神为隋唐时期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过,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先驱之一李约瑟先生却夸大佛教教义中的“空”、“幻”学说并将其看作是阻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根本原因。对此,我们暂且不论佛教义理中的确存在一些不利于科技发展的因素,但就“空”、“幻”这两个概念来看,其涵盖的思想就异常丰富,且佛教教义深广复杂,仅仅抓住佛教教义的核心之一“空”、“幻”学说就断定佛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主要起的是强大的阻碍作用,这一结论未免有失偏颇,值得进一步的商榷。何况佛教徒在寻经问法的同时,也将西域的科学技术传播到古代中原地区,且佛教僧侣又间接地参与了一些生产生活的技术实践,这些都能表明佛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功不可没(我们这里提到的中国古代科技包括隋唐时期的科技)。
那么,有关佛教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是否存在着相关正面意义的影响呢?笔者认为,马忠庚先生于此作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他认为这种影响“主要应从佛教徒的宗教实践和佛教的教义两方面来考察,从佛教徒的宗教实践来看,佛教对中国古代科学,特别是技术方面起到的主要是促进作用;从佛教的教义来看,佛教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有利或促进的因素,也有抑制甚至是阻碍其发展的因素”[22]。
注释:
②有关《大衍历》与唐代另一位天文学家瞿昙悉达所译的一部名为《九执历》的印度历法这段公案之争可参考陈久金的《瞿昙悉达和他的天文工作》一文及陈遵妫的《中国天文学史》等相关论述。
③有关这些较早发现的佛教经籍具体可参见周瀚光主编的《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的发展》一书第79页。
[1]洪修平.略论隋唐佛教文化的繁荣[J].江苏社会科学,2001(4):104-109.
[2]邓广铭.隋唐五代史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3:3.
[3]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第十二[M].大正新修大藏经,107.
[4]魏徵.隋书(经籍志)卷第三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3:1099.
[5]慧立,等.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一[M].大正新修大藏经,220.
[6]郭朋.中国佛教思想史:隋唐佛教思想(中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175.
[7]方立天.中国佛教文化[A].方立天文集(第七卷)[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6.
[8][11][15][18][19][22]马忠庚.佛教与科学:基于佛藏文献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9,69,295,347,348,347-348.
[9]灌顶.摩诃止观卷第八(上)[M].大正新修大藏经,106.
[10]法慎.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四[M].大正新修大藏经,505.
[12][14]义净.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八[M].大正新修大藏经,570,570.
[13]季羡林.一张有关印度制糖法传入中国的敦煌残卷[J].历史研究,1982(1):124-136.
[16]竺佛念.出曜经卷第七[M].大正新修大藏经,645.
[17]提婆.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五[M].大正新修大藏经,585.
[20]薛克翘.佛教与中国文化[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384.
[21]周瀚光.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3.
RelationshipbetweenBuddhismand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mentintheSuiandTangDynasties
XU Ying MIAO Fangming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re the period of great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m.The prosperity of Buddhism was based on the unification of the country,the successfulness of the economy,the support of the rul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tself.During this period,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nefi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Buddhism to some extent.Buddhist sutras translated by Buddhists contain a large amount of knowledge related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which promotes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t the same time,the Dharma with harmonious spirit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pow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Through the filtering,converting and refracting in the aspects of social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its possible range.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Buddhism;science and technology;development
B948
A
1004-342(2017)05-01-06
2016-12-15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哲学视域下的人间佛教理论源流研究”(项目编号:13CZX032)。
徐 颖(1991-),女,南京农业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缪方明(1974-),男,南京农业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
(责任编辑张 蕾实习编辑徐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