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精神:表现形态和实现路径

2017-10-23何明明田琳

学习导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理性精神实现路径

何明明+田琳

摘要:理性精神是指导我们实践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智慧,但理性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具体的个人只是具有潜在的理性可能性,只有在教育中,个人才能是一个理性的主体。理性精神主要包括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地思考与批判四个维度。相应的实现路径有:一是将理性精神渗透到道德教育之中;二是把促进与维护个体生命的成长作为教育实施的归宿,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的熏陶中理性精神得以发扬;三是设置基于生命意蕴下的人文课程。

关键词:理性精神;表现形态;实现路径

一、对理性精神的解读

在千年之变的历史转型时期,全球性的人文困境和20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们对人文精神被贬抑的忧患,使得学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诉求着人类的精神家园。重建新的21世纪的人文精神和重建理性主义的信念成为讨论的主题和指归。钱中文从审视人的生存意义出发提出了新理性精神的立场,将人的生存和理性价值的建构成功地统合在一起。

理性精神主要是指依靠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以形成概念、判断或推理的理性认识活动并用以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内部联系的精神。“每个人都有认识世界的天赋,都可以认识世界;坚持以理性或以理性为基础的思维方法作为判断真假、是非的标准。这两个基本点是理性精神的内涵”。其实质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积极反思,勇于怀疑和批判,不断创新,坚信科学能引领人类实现自我超越和发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理性是一种精神品质,理性的品质不仅使人的价值存在指向美好生活的理想 形成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理解,而且它表现在对自己的生活和公共生活的治理 在这种治理中,表现出个人的精神的完整性和存在的伦理性,表现出一种理性的人格。

二、理性精神的表现形态

1.追求真理。

这种价值观坚信外部世界具有客观规律性,而且坚信这种客观规律具有可认识性。它主张在真的前提下的真、善、美的统一,认为只有真的才是善的和美的,凡是善的和美的东西又都是真的。这种价值观将追求真理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科学家为了真理可以牺牲个人的价值甚至生命。乔尔丹诺·布鲁诺因宣扬哥白尼的学说被视为异端而被捕入狱,虽经严刑拷打,但始终不放弃自己的信念,最后被烧死在鲜花广场。布魯诺的死证明了人类追求真理的顽强性,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理性精神中追求真理的品格对于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为什么欧洲一些国家取得了出色的科学成就?爱因斯坦认为,欧洲知识分子的出色成就的基础“是思想自由和教学自由,是追求真理的愿望必须优于其他一切愿望的原则”。

2.崇尚科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性精神与科学精神是同义词。理性与科学是相通的,科学必须且一定能体现理性。具体地说,一是科学具有分析性,即要把自然作为独立于人之外的一极来研究;二是科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即它要根据事实材料,遵循逻辑规则来形成概念,作出判断和推理;三是科学要具有抽象性和系统性,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对现象、经验的描述。比如,中国的针灸能治好西医都感到为难的疑难杂症,具有神奇的疗效。但是西方人对针灸还是半信半疑,不能完全接受,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仅想知道从经验中得到的关于针灸的疗效,还想知道针灸为什么会有这些疗效,其中的道理或原理是什么。因为人类只有掌握了能促使针灸产生疗效的原理,才能更加自觉地用以指导针灸的医疗实践,或者可以发明出其他更好的医疗手段,来提高医疗效果。这种既重视经验的积累,又不满足于经验层次上的知识的刨根问底的精神,就是科学精神,也就是理性精神。这种精神与愚昧、迷信是格格不入的。凡是在落后、愚昧的地方,就会迷信盛行,理性得不到张扬;凡是在理性得到张扬的地方,就没有愚昧、迷信的地盘。

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态度。

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性,以此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导。理性精神在推崇理性的同时,并不是将理性与实际经验割裂开来,而是将理性建筑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科学必须既是理性的又是经验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离开了事实依据和事物的固有规律,人类的行为就会导致盲目和教条。因此,马克思主义者把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西方的许多学者虽然看不到社会实践的基础性意义,但他们也把“目的合乎理性”放在所有理性类型之上,崇尚现实主义和实用 主义的原则。

4.独立思考与批判。

理性精神具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它不迷信和盲从权威,富有独立思考精神和批判精神。理性精神具有高度的自觉意识。它重视个人的正当权益,同时它也认为,个人的权益与他人的权益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尊重和不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才能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这种世界观十分重视社会公德,重视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之间的休戚相关、唇齿相依的关系。理性精神又富有敬业精神。它鼓励人们忠于职守,把工作和职业看作“天职”,人人都要对这一天职负责。按照韦伯的看法,在这种精神鼓舞下,所有的人都会节制有度、讲究信用、精明强干、全心全意地投身于事业中。因此,这种精神成了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理性精神还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它积极鼓励冒险和竞争,不惧怕冒险和竞争,相信竞争能带来无穷的活力和前进的动力。

三、理性精神培养的实现途径

1.以立德树人为培养目标,以“真善美”为培养内容重点,把理性精神的形成渗透其中。通过“真”的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真”,能科学地认识知识和进行理性的实践,从而在更宽广的视野中整体地看待知识,超越知识的工具性功能。帮助学生树立追求真理的理想,教给学生掌握探索真理的方法、技能,并在实践活动中养成反思和质疑的能力,通过批判性反思而学习知识,获得知识的启蒙,在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下摆脱强加于身上的虚假的现象而在不断的创新中解放被封闭、被束缚、被蒙昧的状态,实现自我创造。endprint

在实施“善”的教育过程中,尊重道德价值多元化的现实背景,结合每一位受教育者的“前见”,有针对性地培养受教育者进行道德判断的理性能力,以各种生活事件作为道德经验形成连续性的教化力量以培育自我的道德品质,在个体能动的自我建构中形成卓越的道德自我,使道德自我成为他的人格的核心。转变教育观念,确立现代化的素质教育观,结合以人为本的社会背景,真正把美育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通过“美”的教育,以具体生动的审美经验过程为关键,加强审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意识,发展和丰富学生的审美趣味,促进审美观念的形成,从而使理性精神在学生的认识、情感和判断能力不断提升中日渐积累,衍化成一股在自身所处环境中能够自律的理性主体。

2.把促进与维护个体生命的成长作为教育实施的归宿,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的熏陶中理性精神得以发扬。促使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德育不可避免的一项重任就是使受教育者能诠释个体生命中所包含的自然生命及社会生命,通过他们的体悟,使道德理性的种子生根、发芽。一方面,在对个体生命给予尊重、呵护和关怀的基础上,引导受教育者认识生命的有限性及不可替代性,使其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从而对生命产生敬畏与热爱之情,不仅要学会保护自身的生命也要关心他人的生命,在对个体生命的理解与感悟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条件以使生命的成長得到保障并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另一方面,理性精神的培养应当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人的社会生命意味着人要学习社会规范,按照社会规范去行动、去发展自身;意味着人要理性地看待已有的环境对自身发展的制约性,运用自身的能动性合理选择合适自身发展的道路;意味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学会在承担责任当中使自我的价值得以实现。

3.设置基于生命意蕴下的人文课程。改变以往单、偏、旧的课程现实,以课程为培养道德理性精神的载体,使其成为指向受教育者的精神变革与成长的力量。人文课程作为一个受教育者生活的历程,应当渗透对人的生命存在、人存在的意义和尊严、人的自由和解放、人的自我潜在能力的发挥和主体性的弘扬的深切关怀与重视,并使自身的实践成为一种化知识为德性、化知识为理性、化知识为个性、化知识为无穷的创造动力、化知识为主体性发展、化知识为自我完善的源泉的自由教化实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求人文课程首先要体现个体生命的个别性、差异性,尊重每一个丰富、多样、灵活、完整的生命;同时也要看到人所蕴藏的无限潜能及创新精神,课程设置的内容要使教育过程留给受教育者一定的发挥空间,给予其精神自我成长的自由,从而成为其潜能的激发动力;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增加情感教育的内容,注重感情的培养,促进生命中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要渗透价值与道德、责任与关怀、批判理性与创造性思考、人文修养与审美情趣、行为举止与生活习惯等人文内容,通过案例、故事、模范人物等方式在激烈的辩论中审视自身道德的标杆,体悟理性精神带给自身的力量与勇气、鼓舞与欢悦,使受教育者通过课程的学习学会在践行实践中所需要的思维、方法、能力。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交叉中渗透受教育者面对道德决策的权利和自由,才可能使教育切实凸显生命的灵动,充满生命的气息,并成为理性精神的土壤和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世闻.理性精神:李约瑟问题的钥匙[J].南京师大学报,1997,(1).

[2] 夏军.非理性世界[M].上海:三联书店,1998.

[3]金生鈜.教育为什么要培养理性精神[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3).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性精神实现路径
基于“韦伯命题”的视角理解“四个全面”战略的实践意义
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现实背景、基本概念和实现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以知怡情,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
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数学教学效率论”的后续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