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雷平阳诗歌中的张力艺术
2017-10-23范嘉豪
范嘉豪
摘要:雷平阳是近年来云南乃至国内诗坛上较为活跃且颇具影响力的新秀。诗人以他浓郁的地方性色彩以及独特的个体生命经验作为其诗性的表达对象,创作出了许多深入人心的作品。他以对乡村与城市、人类与自然即对生命的感悟这三种张力进行诗性表达,构成了诗人诗歌的精神空间,这无疑是独特的。
关键字:二元审美 张力 精神内涵
在雷平阳的诗歌作品和创作观念中,包含着一系列的二元审美结构,主要表现为两两联系的因素,既表现出矛盾也有着统一的一方面。这使诗人的诗歌创作与审美价值取向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并在这些因素的对立统一中,体现出了诗歌的精神内涵。
他的诗歌表现在乡村与城市的羁绊上。乡村与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两种形式,本应是互相连接、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但是在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进程中,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城市生活的逐渐失调与乡村近似原生态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对乡村的破坏也变得肆无忌惮起来,这些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也很大程度地压迫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在雷平阳的诗歌中,乡村与城市这两种意象之间构成了诗人精神层面上的一种张力关系结构,表达了诗人对生存环境的一种生态精神关怀。
雷平阳说过:“对许多人视为天堂的地方我一直心怀恐惧,就算生活在昆明这么多年,我都一直渴望返回滇东北老家去。”他是从乡村走向城市的诗人,乡村与城市这两种不同方式的生活经验,让他清醒地感知到,是乡村生活给他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在诗人的内心深处,乡村有着原生态的自然风景,是无限贴近大自然的地方,也是诗人无限热爱的地方。例如,在诗歌《我爱苍山》中这样写道:
天上有一朵云
地上就黑了一座城
我睡觉时,苍山下起了鹅毛大雪
十八峰的峰顶,收归自由之神
听见了木鱼声,也听见了
雷霆;看见了杜鹃船
也看见了花粉浸红的悬崖和塔尖
三塔,苍山的三根柱子
洱海,苍山的量身定做的模子
如果洱海站起来,走动或奔跑
它与苍山平行;如果苍山
倒下去,鼓动起波涛的青铜
它和洱海同体。在洱海上
一尾青鱼吃光了明月,它的骨架间
一次心跳,总被疑为山峰倾倒
我爱苍山,那晚,我的睡眠
和几只鸟的睡眠连在了一起
鸟说的梦话,装满了 山下的那座老城
诗人通过对苍山景色的描写直接地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苍山,一个冬天的晚上,群峰傲立,大雪漫漫,满山的杜鹃花染红了山上的“悬崖”和大理三塔的“塔尖”,在洱海的倒映下,山与水融为一体。而在这迷人的风景中,诗人与“几只鸟的睡眠连在了一起”,也就是说诗人仿佛与大自然也融合在了一起。诗人对苍山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正如他在诗歌《在漾涕,暴雨》中所说的那样:“要么我退回苍山/没有冷雨,还可以静静地/端详天上的这一朵云......我要苍山/苍山可以留我”,而这种无限向往的热爱之情,不妨说成是对这片无限接近大自然的地方的向往,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溢于言表。
其次,在诗人的心中,乡村也是一个充满灵性与饱含诗意的地方,这种乡村生活简单质朴,却不乏趣味。例如诗歌《一座木楞房的四周》,诗人这样写道:
一座木楞房的四周
西面是高黎贡山,南面
是贡丹神山,东面是阿妮日宗姆山
北面是怒江。一座木楞房的四周
西边是普化寺,南边是重丁教堂
东边是原始道场,北边是一条
直通西藏的路。一座木楞房的四周
西侧是村落,南侧是田野
东侧是杂树丛生的丘陵
一个池塘,在北侧。一座木楞房
它的四周:门前,有人在打青稞
屋后的柿子红了,左边是草丛
昆虫在交配,右边的牛厩
一个牛头,伸出了栅栏
羊羔,小狗,鸡鸭和孩子
围着木楞房,找食,捉迷藏
笔直的炊烟,在屋顶,伸向天空
冬天就要来临,鼹鼠在床底挖地窖 啃来的半页经书,成了它们的被褥
诗人通过由远及近的艺术手法将一种充满灵性的乡村生活状态呈现在我们眼前。本来是乡村中一座普通的木楞房,但是在诗人诗意的刻画下,变得充满着灵性与趣味。诗人由远及近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村风景图,诗情画意跃然眼前。这种山水相伴、庙宇相邻的地方,充满灵气,而质朴的乡村生活中,又趣味十足。
雷平阳的诗中对生命的体悟也是独到的。陈超先生认为:“诗人们常常置身于生存现象,去找出内在地嵌入其中的生命本质。”即是说,诗人对生存现象的理解与阐释,显示出他对生命的感悟。在雷平阳的诗歌中,对人类与自然、生存与死亡这些生存现象的描写,同样形成了一种张力因素,显示出诗人在精神层面上对于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人与自然各取所需,和谐共处。而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在进入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大自然已经沦为工业机器的原材料,利益驱使下的疯狂掠夺,对于大自然而言俨然成为灭顶之灾。而面对人类的破坏行为,大自然的报复也愈演愈烈,一系列的生存困境迎面而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越来越恶化。
诗人正是站在这种生存现象面前,展开了对人类以及自然界生命的思考,如《在会泽迤车看风景》中诗歌直接地叙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环,体现出了诗人悲愤的的情感内涵。诗人在诗歌中向我们叙述了这样一种生存状态,在会泽迤车这个缺少树木的地方,一些在大路旁成长多年的白杨树,却全部被人们“齐腰砍伐”。在现代化的发展中,由于人們对木材的需求不可计数,所以树木就变成了人类的“罪人”,无情地乱砍滥伐,让本该生机勃勃的地方,变成了残酷的“古代的刑场”,这种场面令诗人“感到恐怖”,人类与自然的这种紧张关系正是雷平阳诗歌情感张力的体现。
在雷平阳的诗歌中,对乡村与城市、人类与自然、生存与死亡这三种张力结构的诗性表达,构成了诗人诗歌的精神空间,这是诗人从精神层面上对个体生存经历和生命体验的审美开拓,诗歌中充满了一种悲悯的生态与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雷平阳.雷平阳诗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2]雷平阳.云南记[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3]雷平阳.诗歌不是高高在上的[J].文艺争鸣,2008
[4]雷平阳.土城乡鼓舞——兼及我的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2007
[5]雷平阳.片段感想[J].诗刊,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