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改革以来印度中产阶级的政治态度与行为倾向浅析

2017-10-23管辉

学习导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印度

管辉

摘要:印度独有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它既很好地承袭了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所遗留下来的金融体系、政治民主和法律体制等优势,又通过精英教育模式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进而依靠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特别是国内中产阶级的私人消费等推动了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本文着重对经济改革以来印度中产阶段的政治态度与行为倾向作一浅要分析,为印度社会分层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经济改革;印度;中产阶段;政治态度;行为倾向

在印度的经济发展中,贫富差距突出现象一直挥之不去,是一个长期存在并被普遍关注的话题。但凡到过印度的人都会对那里一目了然的贫富鸿沟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里,贫民窟的存在更是大大强化了贫富悬殊的印象[1]。虽然穷人的利益屡遭忽视,但就整个社会而言,经济改革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政府实施“包容性增长”的政策以及对社会贫弱阶层采取特殊的优惠措施,印度全国贫困人口已经由前些年的40%以上下降到26%左右。更为重要的是,印度政府也十分关注对中产阶级的培育,数次大幅度提高政府公务员的薪资,使其在整个消费结构中的地位大致能够维持在中上水平。中产阶级的壮大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目标,但是中产阶级的壮大对于均衡社会结构、缓和贫富冲突、稳定社会秩序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简要回顾:印度中产阶级溯源

从世界范围来说,中产阶级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对印度来说,亦是如此。根据印度学者米什拉(Misra)的研究,印度的中产阶级最早出现于18到19世纪英国的殖民统治时期。这也是印度工业化开其端,并相应在工业部门产生新职业的时期,在那时从事这些新职业的人成为中产阶级的核心。随着职业的扩张,中产阶级相应扩大。当然对进入者来说是要求有一定的教育(文化)或技能[2]。英国殖民时期,这些拥有“新”知识和“新”技能的人是从英国学成归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受英国教育且能说一口流利英语慢慢成为划分这一新兴中产阶级的标志。起初,这一阶级主要由来自不同地区的上层等级组成,他们首先接受高等教育并因此得以进入这些新兴职业,慢慢地,来自下层等级的人也开始进入这一阶级。在印度的独立运动中,这一阶级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3]。

但必须指出的是,在独立之前乃至独立之后30多年里,印度虽然都存在一定数量的中产阶级,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社会作用,但大规模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中产阶级的出现,则主要归功于20世纪80年代拉吉夫·甘地政府开始推行的自由化经济改革。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具有自由文化消费特征的中产阶级群体才开始崭露头角。拉奥则沿着拉吉夫·甘地开辟的方向,从1991年进一步的经济改革使得自由化政策效果更为显著,印度中产阶级的发展获得百年难遇的良好内外部环境。这一时期中产阶级成员构成主要是小工商业者(制造商和贸易商)、中农、企业家阶级、一大部分政府官员、自由职业者、各类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部分政治精英分子。

由此,关于印度中产阶级的研究也成为一个不能绕过的热门话题,特别是考虑到印度数量庞大的人口基数,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将在经济上开辟一个庞大新兴市场。出于经济利益方面的考量,欧美发达国家对印度中产阶级的关注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就研究现状来看,在涉及印度中产阶级的研究中,有两个问题最为关键,一是数量问题,即目前印度到底有多少中产阶级;二是作用问题,即目前的印度中产阶级在印度社会中发挥何种作用[4]。

大体而言,虽然在印度已经产生了一定规模的中产阶级这一问题上已无异议,但在印度目前到底有多少中产阶级这一更为重要的问题上,迄今为止却存在很多不同的说法。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而是因为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中产阶级要真正能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前提就是中产阶级要占到一个国家总人口数的一定比例,在数量上具有压倒性优势[5]。而恰恰在这一问题上,目前存在较大分歧,不同的人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得出了差异甚大的结论。这些判断和结论之所以不同,有的是因为统计标准不同;有的是因为数据来源各异,例如以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作为一种推测,认为印度的中产阶级数量庞大,但根本不能提供具体的数据;还有的是出于不同的目的,比如在一些商业调查中,有意夸大印度的中产阶级规模,以此达到拉动市场消费需求、吸引外来投资、谋取经济利益的目的。总之,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目前关于印度中产阶级的数量问题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印度自由化启动后,印度中产阶级成为改革的发动机和助推器,其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在经济领域,印度中产阶级在住房、汽车、电子数码设备等物品上展现出强大的购买力,他们乐于尝试,敢于冒险。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印度中产阶级的坚定支持密不可分。一般认为,中产阶级较为集中的私营部门在印度经济中一直发挥较大作用,其企业家精神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称赞和政府的认可[6]。这些部门的中产阶级对自营企业的发展具有强烈的进取态度和不懈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相对于那些缺乏权属意识、负责态度、竞争观念的公营部门而言,无疑是更具时代特征。在政治领域,中产阶级的政治情怀与参与热情虽然总体上并不浓烈,但出于代言并捍卫自身利益的内在要求,也开始更多地投入到推进印度民主化发展的进程中来。其中,积极表达落后种姓的诉求是主要内容之一。很显然,配额政治得利最大的是中产阶级,这种情况反映了“身份政治”和“落后性政治”的本質,其实也就是新中产阶级希望借助政府的力量在经济地位提高的情况下获得政治权力[7]。在思想文化上,中产阶级力倡公平竞争、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等思想,并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印度教认同”立场,是印度教复兴主义的重要助推者。

,印度中产阶级兼具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与其他国家的中产阶级一样,目前印度中产阶级也有一些短期难以克服的负面影响。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两个问题,表现为一是近些年来中产阶级的印度教民族主义狭隘性愈演愈烈,二是中产阶级影响下的印度政府并未把改善社会不平等作为重要问题认真对待,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竞选口号。endprint

二、经济改革以来印度中产阶级的政治态度

近代以来,中产阶级在印度民族解放斗争中逐渐走前台,担负起引领这个多灾多难国家重新站立起来的历史重任。取得独立后,中产阶级也是新印度的开创者、设计者和领导者。可是,自经济改革以来,伴随着印度中产阶级逐利倾向的不断增强,其政治参与度却一路下滑,政治态度冷漠而疏离,多埋头于追求自身的利益,这令不少观察到这一消极现象的学者即痛心又失望。那么,经济改革以来的印度中产阶级,大多持什么样的政治态度呢?

(一)变化无常,随波逐流

印度政治生态环境错综复杂,我们不能说印度是一个早熟的或不成熟的民主国家,但其决策效率确实差强人意。印度现有85个大小政党,其中7个为全国性政党,多数为地区性政党或地方性政党,各个政党在每次大选之前都要进行热火朝天的竞选活动,他们往往不是为全体选民的利益在争斗,而是在为本党的利益在争斗。因此,通常出现政党利益高于国家利益、党魁利益高于政党利益的倾向。就经济政策决策而言,很多看起来很好的提议却遭到抵制,无法变成政府行为[8]。特别是近年来印度的政治生态出现复杂局面,没有一个政党能够取得议会多数的席位,由此形成的联合政府难以推动经济自由化的重大改革,结盟小党的政治压力常常迫使领导人推迟或取消原拟出台的政策。面对无常的政治环境,中产阶级也难秉持一贯的政治立场,只能相机行事,随波逐流。

(二)左右摇摆,日益保守

数百年欧风美雨的洗礼,印度中产阶级自然熟谙西式民主,对平等、自由等观念也是推崇备至,认为是解决印度诸多痼疾的良方妙药。因此,独立之后的印度大刀阔斧,积极推行世俗化改革,试图重塑印度。愿景美好,现实却并不乐观。由于印度中产阶级的形成与西方不同,更多的得益于外部因素的推动,其荣辱得失大都仰政府之鼻息,他们要维护既得利益,常不得不与政府同进退。在英·甘地当政期间,她多次宣布紧急状态,采取限制个人自由、拆除贫民窟、禁止罢工甚至推行强制绝育政策等一系列激进措施,都得到了中产阶级无条件的支持。

尤值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教在印度重获活力,掀起一股复兴的浪潮。置身其间的印度中产阶级不但没有抗拒,反而对宗教的这种回流予以认同,流露的保守倾向一览无遗。V.帕万卡指出,这种认同是由以下原因所致:一是大家庭趋于解体导致人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下降;二是社会变化的速度和竞争的残酷使人们感到虚弱无助;三是世俗社会充斥腐败和愤世嫉俗宗教的情形下,宗教成为人们获得精神慰藉和道德支持的归宿[9]。

三、经济改革以来印度中产阶级的行为倾向

经济改革以来,印度教育事业进步显著,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规模不断扩大。从独立之初主要就业于政府公共部门,转变为渴望到私营企业任职。总之,IT等新兴行业的高速发展不仅使印度中产阶级的面貌发生巨变,也对其行为倾向有极大的影响。

(一)维护社会稳定

和欧美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一样,印度的中产阶级也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但印度中产阶级的社会稳定器作用的发挥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并不一样。前文已经指出,西方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之所以能够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一个重要条件是中产阶级已经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他们在经济上因为已经拥有而担心失去,在政治上因为希望拥有而产生冷漠,所以他们一般不会成为现有社会秩序的破坏力量。但在印度情况却有所不同,虽然目前在关于印度中产阶级的规模这一问题上存在多种说法,但印度中产阶级在数量上至今并未成为印度社会的主体力量却是得到普遍承认的事实[10]。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中产阶级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之所以发挥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产阶级起到了一种良好的示范作用。由于印度实行民主制度,法治环境较好,产权保护严格,政府鼓励个人创业,民营经济较为发达,印度的中产阶级大部分都是通过自身奋斗而实现了自己的中产梦。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中产阶级的奋斗和成功对其他人就有一种积极的示范作用,这就意味着在这个相对公平的社会,只要个人努力奋斗都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都可以成为中产阶级。这种示范作用,使目前尚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不至于把不满发泄到社会,把愤怒指向政府,从而缓解社会的紧张情绪,使不同阶层的人能够和平相处,而不是相对对立,从而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他们成功的历程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下层阶级起着一种安慰和鼓舞的作用,给社会底层的人们一种只要自己努力也有可能摆脱悲惨生活、实现梦想的希望。中产阶级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底层的极端情绪,也是有着庞大贫困人口的印度能够保持比较稳定的社会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推动经济增长

在出口、投资、消費三个拉动经济增长的要素中,印度的经济增长更多的依赖消费,而不是投资和出口。印度消费之所以旺盛,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中产阶级的消费拉动。当然,总的来看,目前印度中产阶级的中下层对国大党的支持人数仍多于人民党,但上层中产阶级却大多支持人民党,且这种倾向日趋明显。可以预见,随着中产阶级的增多,印度的政治形态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作为一个极其复杂而多元的国度,印度既有与西方世界接轨程度很高的精英群体,也有令人触目惊心的贫民窟痼疾。印度所奉行的西式民主制度,一直在同印度的沿袭下来的社会传统磨合,有效性和问题都很突出。由于印度的制度对问题习惯于以容为主,而非以治理。它不急于解决问题,但培育了社会对尖锐问题的承受力。这当中印度的种姓文化既是现代化的阻力,也销蚀了社会的革命激情。印度的中产阶级家庭大多雇有多名仆人,随遇而安的底层人群为社会稳定做了特殊牺牲和贡献。印度的精英群体颇具活力和创造性,宝莱坞的简陋设备没能阻挡那里导演、编剧的惊人想象力。印度裔在美国金融、互联网行业的骄人成功,与印度社会相对成熟的精英文化有很大关系。印度现代化将来有多活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英社会对整个国家的引领力。

参考文献:

[1]吴明岳. 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J]. 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02:129-130.

[2]周小仪. 中产阶级审美幻象与全球化阶级冲突[J]. 外国文学,2016,02:101-116.

[3]吕永祥. 亚里士多德视域下的中产阶级稳定思想[J]. 理论观察,2014,08:49-50.

[4]王浩斌. 中产阶级意识形态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解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38-40.

[5]王浩斌. 中间等级的崛起与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变迁[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113-119.

[6]边艳,周春山,张国俊. 西方国家中产阶级研究进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2015,04:517-525.

[7]金永丽著.印度现代化进程与社会分层演 [M]. 济南:济南出版社, 2015:251.

[8]田艳芳. “中产阶级”与社会冲突:有恒产者有恒心?[J]. 浙江社会科学,2015,12:45-46. [9] Vanna Pavan K.The Great Indian Middle Class[M].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press, 2011:138.

[10]Himadri Roy Chaudhuri, Sitanath Majumdar. Of Dia-monds and Desires: Understanding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from a Contemporary Marketing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Review. 2012:92-93.endprint

猜你喜欢

印度
印度总统定了
如果可以去印度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最高警察
印度鼓动本国商人远离义乌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国
印度数字
甲流蔓延令印度恐慌
印度现在
印度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