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问题学生”转化的思考与实践
2017-10-23元中伟
元中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育人故事,历来被视为促进问题学生转化的经典。故事启示我们,促进问题学生转化应当以激励为主,应当本着“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思想。而且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闪光点,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任何学生都可能走出问题阴影不断成长进步。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关于班级建设方面,大概会有如下三种策略:
第一:由于问题学生在情致方面的错误都有一定的顽固性,一般的批评教育无济于事。如果听之任之,任其发展,其结果必然是问题学生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显然,这是一种消极的管理策略,不利于班级建设与问题学生的转变。作为灵魂工程师,教师必须摒弃这种徒劳无效的低级劳动。
第二:手段强硬,对问题学生严格要求,抓住小辫儿不松手,谁若违反了纪律便请出教室,更有甚者劝其退学或转学。这样,班级内部可能会暂时得到安宁,但这些被赶出校门的学生又会在社会上如何,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这种做法与“以人为本”的思想格格不入,同样是不可取的。
第三:把问题学生的转化,看作为一种系统工程,即对问题学生讲究工作方法,因人而异,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爱,持之以恒。不抛弃、不放弃。也就是说既不可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也不可粗暴简单,一推了之。必须持之以恒地付出“耐心”和“爱心”。
从许多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看,前两种思想与方法实行起来容易、简单。虽具有短期效应,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第三种策略施行起来比较系统而复杂,而且在短期内效果不会显现,却有助于问题学生的转变,是一种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践。管理原则是:尽可能地不放弃每一个问题学生,把转变一个问题学生与为社会输送一个优等生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看待。仅此还不够,还应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来一个彻底的转变,这样才能真正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一次班主任工作研讨会上,区七中优秀班主任李平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学生赵某是一个从小学到中学人人皆知的问题学生,上课不会听讲,作业除了抄袭别人外,剩下的就是完不成作业;课堂上不是尖声怪叫,就是欺负别人,只有在他睡觉时,才为课堂安静之时,全班找不到一个适合他的同桌,换过了多少人次,他就影响欺负了多少同学。凡和他同过桌的学生家长,无一例外都找教师要求为子女调换座位,班级的纪律登记本上,违规的最高纪录者,创新纪录者,无一不是他。
对于赵某的教育,李老师最初采取的方法是以批评教育为主,每犯一次错误,就叫到办公室批评一次,次数多了,批评成了耳旁风,毫无效果,与家长取得联系,家长抡起巴掌劈头就打,同样失效。和校领导,政教处联系,也并不见成效。每次谈话,他都会诚实接受,保证要改,但就是改不了,部分任课教师对他已失去信心。甚至在家長会上,多数家长也提出了“舍一保全班”的意见。他还能转变吗?哪种方式适合他,如何使他真正转变过来?经过反复揣摩后,李老师终于发现他本来就是思想消极,没有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学生,一味地批评与说教,他早已习以为常,批评多几次与少几次没有什么差别。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深有体会的说:“在犯错误的学生面前,困难的不是批评,不是指责,更不是数落他的一系列错误,而是找出他的错误的对立面——专长。只有找到了长处,才算找到了错误的克星,才是帮他找到战胜错误的信心的根据地。”这些话是诚恳的,是饱含哲理的。对待赵某,李老师开始努力改变教育方式,经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客观评价,发现他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劳动不怕吃苦。于是,树立他的自信心就从这儿开始了。一次,班里暖气跑水,很快水流了一地。他奋勇争先,又是舀水,又是倒水,忙里忙外,表现十分突出。教师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及时给予表扬,充分肯定了他在劳动中的表现,同学们也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和表扬久违的赵某思想上受到了极大触动。他的自信心开始树立起来了。学校开运动会时,教师把管理本班会场卫生的任务交给了他,他很认真地从家里找了一个塑料袋把废弃物品收集起来,保证了本班场地的整洁,受到了同学的好评。李老师立即予以表扬,再次使他的自信心找到了立足点。以后又“因势”利导多次找他谈话,发现优点及时肯定,还联系教师给他辅导落下的课程。慢慢地他有了变化,在桌子角上写下了决心:“认真听课,努力赶上。”从此后,他上课开始听讲,并开始记课堂笔记,也逐步独立完成作业,扰乱课堂纪律的现象比以前减少很多,而且有主动帮助他人的良好意愿。尽管他的学习还较困难,还有许多不良习惯,但他的转变,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自我蜕变,让人看到了这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曙光。
事实证明,问题学生不是不能转变的,但是要转变问题学生,首先要转变教师自己的思想、方法。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教育其他的问题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效果同样会出乎意料地显著。善待差异、以人为本是育人的有效良方,不放弃,不抛弃,施之以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育人的根本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身的潜能,健康成长是育人的永恒主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