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带一路”概念下的文化传播与译介
2017-10-23郭晨
郭晨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旨在积极发展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伙伴关系,并对我国文化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下中华文化译介进行分析,在与国际接轨与实现和而不同两方面为一带一路下中华文化的传播提出了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传播;译介
引言
一带一路被翻译为“One Belt and One Road”,在2014年APEC会议上被提出后,受到了一些如易混淆或应使用具有历史感的“Silk Road”等质疑。这些质疑,充分反映了翻译的多样性特征和翻译时要遵循各国文化认知的原则。文化交流是实现一带一路推进的保障和基础,因此翻译要得到各地区的广泛接受,并实现与其他国家间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传播,这为促进不同国家间思想沟通,推进“一带一路”发展进程,实现经济合作意义重大。
1.“一带一路”概念下中华文化的译介
1.1从人物称谓谈中华文化译介
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扬光大,是一带一路推行的重要条件。如果脱离文化背景,很难对中国进行深刻地了解,这对中华文化译介和文化传播是一项重要参考。如:孔子这个名字是明朝传教士根据“孔夫子”的发音,翻译为Confucius,且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的《论语》则被翻译为“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孟子的翻译为Mencius,而老子的翻译也多为音译“Lao-tzu”等。外国传教士是为传播基督教而翻译中国古典著作的,起初他们在进行翻译时,认为:孔孟之道必然会同基督教的教义产生极大冲突,因此强烈主张中国人如果要信上帝,必须放弃四书五经等经典,打破孔孟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但经过传教士们多年的整理、翻译、归纳与分析,他们表示:孔子的观点在学习、做事、做人方面对中国人有积极的影响,这也会给基督教教徒以好的启发。鉴于现在好莱坞电影常常出现与孔子有关的台词,这说明了,中华文化通过翻译走向世界,并对其哲学体系产生了深刻及长远的影响。
1.2中国特色文化译介
随着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中文词汇对世界语言的影响也更上一个层次。对外国造成影响的中国相关词汇一共分为两方面:(1)音译的中国特色词汇,如:土豪一词翻译为“Tuhao”并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收录。这是由于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要把词汇的文化背景要作为重要参考,而对于一些词汇来说,文化背景的重要性超过了翻译技巧。像“Tuhao”这个词,由于土豪们常常进行非正常的、大手笔的消费,因此在一些语言环境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进行翻译,如翻译成“The men/women who are very rich”等,完全无法达到翻译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此时用音译法不失为一种选择。(2)此外,还有一些流行语,翻译者会对其进行跨文化翻译,如中国在海外的消费者,由于其购买力引起了国外的震动,有了专门词语来表示这类人员:Chinsumer,这让人联想到了Chinese Consumer,翻译者通过合成词语,表示此类在外国进行疯狂购物的人群。
2.“一带一路”概念下中华文化的传播
2.1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与国际接轨
一带一路正是以一种开放的、包容的胸怀,实现各国文化与经济交流。中国通过将其特色语言融入到世界语言词汇中,推进了中国主动向国际话语体系靠拢的进程。由于世界在向着全球化发展,西方文化自我意识过强的不良影响加大,因此很多国际上的有识之士开始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吸收有利经验。几十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曾坦言:人类如想在新环境下更好地生活,就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思想中汲取养分,用:“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实现思想的蜕变。
2.2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实现和而不同
在翻譯过程中,为实现更好的表达,无论是向读者靠拢,抑或是向原文靠拢,并没有统一的规范。随着全球一体化,不同文化体系一定会发生冲突。因此,翻译人员需要充当好文化之间润滑油的作用,在了解差异与冲突的同时,找到文化差异的关键点,解决不同文化间由于语言产生的交流障碍,实现语言更好地表达。此外,文化传播者也要从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处汲取营养,文化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实现文化传播中多样文化的统一,在进行文化交流时,要做到以下两点:(1)人们并非需要做到没有原则,没有矛盾,而是要做到公平公正,相互尊重。(2)承认差别,避免生硬地将自己的观点施加在其他文化的身上,实现求同存异。
结论
综上所述,在进行文化译介时,要对翻译对象的背景进行深刻了解,用音译意译等多种方法实现向读者与原文靠拢。通过分析可得,中华文化在优秀翻译的帮助下进行传播,有利于不同文化体系在碰撞中交流,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中国文化交流与经济的发展。因此,翻译与文化传播者应采取以上方式,实现准确的翻译和顺畅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王晨佳.“一带一路”概念下的文化传播与译介[J].人文杂志,2016(01):29-34
[2]宋婷.非遗文化译介传播新探索——以池州傩为例[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7.32(02):13-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