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品教学活动的生活化
2017-10-23杨福明
杨福明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这说明思品课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离开生活便成了“死教育”,是沒有出路的,小学品德课教学尤其如此。笔者认为,只有依托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这股源头活水,让学生们在一个他们熟悉的环境中获得道德的熏陶,情感的培养,从他们的生活实践入手进行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取得生动形象,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为主,通过课程学习,塑造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做到发展与生活相结合。
关键词:品德;教学活动;生活化;回归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7-088-2
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学习内容离学生越近,学生的体会会越深。小学开设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是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活动性教学新课程,是值得大家共同探究的话题。如何为儿童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设计有效的活动是新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深化新课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举措。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探索:
一、活动需要走进生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大胆创新,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还要求思品教育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儿童现实生活中培养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要把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作为课程的核心。要做到这些要求,我们就应在设计活动时,力求做到从儿童的世界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用儿童的心灵感受社会,用儿童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如学习《走进秋天》一课,传统的教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照本宣科,课文讲完了,教育就随之停止了,学生的灵魂没有受到震撼,思想没有得到触动,学生并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秋天的美好。而我在教这一课时,我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要求学生动起来,自己去观察,体会。我还要求学生收集秋天的树叶和果实制作精美的贴画,激发了学生热爱美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学习《中秋和重阳》一课时,我让孩子们说说在家怎样孝敬自己的长辈。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甚是热闹。当我问及怎样在重阳节给周围的老人送温暖时,孩子们畅所欲言,说了许许多多。当时正逢学校举行重阳节敬老院慰问活动,每个孩子都把家里最好的食品送给老人,可见孩子们通过生活性活动的开展,深刻地受到了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的熏陶。
二、活动需要生活的体验
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体验得越充分,感悟就越到位、越深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设计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活动。如教《我不胆小》一课时,针对残疾人日常生活的艰难,我组织了三个体验性活动:一是上台大声地唱首歌;二是让学生和后面听课的客人老师打声招呼;三是摸一摸黑口袋中的东西。通过这三个活动,同学们在真切的体验中锻炼自己的胆量,但是还不够,因为一种品德或习惯的养成,并不仅仅是在一堂课或者一项活动中就能够获得实效的,于是我让孩子们回家训练自己的胆量。针对大部分孩子不敢单独睡觉这一现象,我设计一个课外活动,让孩子们回家单独睡一次觉。将课堂活动延伸至儿童的生活中去,让教学活动走进儿童的生活,获得真切的体验,培养学生勇敢、坚毅、求上进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克服胆小的心理倾向。
三、活动需要激发生活的情感
品德与生活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更是要让学生能够动手实践。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学会生活,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品德与生活。于是,我以组织学生参加升旗仪式这一活动为契机,结合孩子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升旗情景,进行了一次《我也想当升旗手》的教学活动。
课前,我让学生回家认真看一次升国旗的情景,并要求大家周一认真参加升旗仪式,注意观察和倾听,认识两位新朋友——升旗手,比一比,看谁知道他们的情况最多。有了这项准备,在教学“认识升旗手”这一活动中,小朋友经过观察之后兴趣很高,积极举手发言,气氛热烈。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为达到的既定目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为了让思品课真正走进生活,使“国旗”意识走进孩子的心灵,培养学生“尊重国旗、热爱国旗”的情感,我通过谈话与孩子们一起体验那份升旗时激动人心的感觉。接着,我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巧妙地捕捉了几个“生活现象”(即国旗出现的几个场景),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国旗的亲近感和爱国情感,同时对下文启发学生想象国旗为什么是红色的以及几个黄色的五角星分别代表什么也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此外,我还利用视频让他们观看天安门升国旗的录像,看着里面国旗班对的叔叔庄严肃穆,孩子们不由自主地也学起了他们的样子,认识到爱国旗就是爱国的表现。课后孩子们个个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升旗仪式,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四、活动需要有生活创意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还注意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在活动中,我打破教师的“一言堂”,充分激活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动脑筋、出创意。例如在教《我是教室美容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教室是自己成长的空间,我要求学生找找教室不理想的地方,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设计“金点子”活动,让学生为改善教室环境出主意。结果,他们还真的想出了不少很有创意的“金点子”。如设计会张大嘴巴吃垃圾的青蛙垃圾筒、在教室墙壁印上美丽的花朵和千姿百态的云……。那别样的设计令人欣喜,原来孩子们的生活是那么多姿多彩,谁说他们不能有创意地生活呢?
五、活动需要教师结合儿童的生活正确地把握和使用教材
现行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是能够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教材所呈现的文化是儿童文化;教材所遵循的逻辑是生活的逻辑;教材所生成的教育话题和范例,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事件”的形式呈现的;新教材在发展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儿童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作为教师,我们既要做到尊重教材,又要做到不被教材所束缚。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时代特点、社会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大胆处理教材,可以补充原有教材的内容,可以拓宽原有内容,还可以自编教材。此外,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参与,使教学内容更贴近时代气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教学《我不胆小》时,我一开始就让学生把害怕的事情写在纸条上,并把纸条放在盒子里,以“抽奖”的活动形式,抽取学生的小纸条。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有效的教学讨论中来,通过交流,帮助学生剖析害怕的原因,寻找不胆小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悟理说理的能力。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应捕捉各种生成因素,并灵活地处理,让活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有序地进行,让教学活动走进儿童的生活,让思想品德课真正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王花.新课标下如何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新校园(上旬刊),2013(05).
[2]郑伟.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3]曹晓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新课程学习(下),2013(04).
[4]鲁杰.在学习中寻找通向生活的道路.中国教育报,2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