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戏剧(DIE)观念下的综合艺术实践要素及学科基础探析

2017-10-23白英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教育戏剧要素

本文为2016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艺术项目《西安市大学生综合艺术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研究成果(立项号:陕艺课题(2016)年046号)

【摘 要】 文章阐述了教育戏剧概念与综合艺术教育,分析了教育戏剧中的综合艺术实践要素,探讨教育戏剧中综合艺术实践的学科基础:文学—教育戏剧中的文本;音乐—教育戏剧中的音效背景与寓意延伸;舞蹈—教育戏剧中的肢体表现;美术—教育戏剧中的场景布置与服装道具。

【关键词】 教育戏剧(DIE);综合艺术实践;要素;学科基础

有关教育戏剧的最早记载是英国女教师哈丽特的《教学中的戏剧方法》一书,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美国教师瓦德将教学中的戏剧方法称之为“创造性戏剧”。[1]20世纪末,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将戏剧课程纳入学校体制中,我国台湾地区2004年颁布了《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暂行纲要》将“表演艺术”作为高中的必修课程。大陆地区在2001年推进新课程改革,其中《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提出“音乐与戏剧表演”的模块,并建议“从感性上认知戏剧的综合性特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观摩戏剧表演,并使学生在排练和演出中得到实践的检验。”[2]在教育戏剧的实施过程中当“大戏剧观”邂逅“大教育观”,[3]必然将操作层面落实到学生的综合艺术实践领域中。因此,從综合艺术实践角度思考教育戏剧的实践要素与学科基础,能够有效地将教育戏剧的观念和方法与学生的综合艺术实践能力发展相结合,对于教育戏剧的推进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教育戏剧概念与综合艺术教育

1、教育戏剧概念

DIE(Drama in Education)和TIE(Theatre in Education)的概念源于英国,近年来在学校教育领域中逐渐受到重视。“Drama in Education”通常被译为“教育戏剧”,是一种“将戏剧与剧场技巧运用于学校课堂的教学方法,通常以创作性戏剧、即兴演出等方式进行。”[4]“Theatre in Education”被译为“教育剧场”,是一种“通过相对完整的戏剧演出实现教育目的的带有剧场性质的教育活动”。[5] “教育戏剧”虽然是DIE的直译,但是对于其概念辨析问题,我国学者认为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戏剧是DIE和TIE的统称,也有学者选择 “教育性戏剧”的命名作为广义的教育戏剧概念,[6]以区别单纯“DIE”翻译中的歧义。

本文所关注的是在学校课堂中进行的教育戏剧(DIE),也被称为“戏剧教学法”,它是指在非专业的戏剧教育中,以普通学校的戏剧课程为依托的戏剧教育和在非戏剧课程中所采用带有戏剧性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戏剧表演激发和调动以往经验,在戏剧活动中开拓思维、表达情感并通过分享和探讨等方式进行彼此交流,达到怡情益智、寓教于乐的目的。通过戏剧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理解、表达和交流,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十分推崇的教学方法之一。

2、教育戏剧与综合艺术教育

戏剧教学法的运用必然将教育根植于戏剧实践活动中,其创作与表演需要综合学生多方面艺术才能,因此教育戏剧成为最能体现学生综合艺术实践能力的试金石,学生通过艺术活动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领域的既有经验和已有能力激活,并在戏剧的创作与表现、理解与交流中以整合状态呈现出来,这正是综合艺术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目标。

综合艺术教育中的“综合”作为一种教学观念在2001年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得到充分体现,它不仅表现在艺术教育中,还体现在其他学科的整合重组过程中,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对世界的整体性认识。教育与戏剧进行碰撞的立足点存在于综合艺术实践中。艺术实践的特点使参与者通过直接参与艺术活动,在感悟、理解、创造、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同时作为一种审美体验,艺术实践具有“源初性、亲历性和整体性”的特点,[7]也与人的直觉、想象力密不可分,艺术实践的过程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教育戏剧中的即兴表达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潜力,它成为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十分有效的方法。

二、教育戏剧中的综合艺术实践要素

教育戏剧中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包含教师、学生、课堂等实践要素,对其要素的认识有助于充分理解综合艺术活动的实践基础。

1、教师的角色转换:导演——导师

角色一词来自于戏剧、影视剧中的人物称谓,教育戏剧课程中教师不同于戏剧演出时的导演作为操控者、组织者的角色定位,而更倾向于戏剧导师这一角色定位,其中既包含导演职责中的“导”的内容,又体现教师职责中“师”的责任。一方面戏剧导师所期待的不仅是精彩的戏剧表演,更注重参与者通过戏剧活动的策划、组织、舞台呈现等方式投入到戏剧体验中,并在反思与交流中达到提升艺术修养、提高艺术品位的效果;另一方面作为教师需要理解“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念,其角色定位是艺术教学实践的设计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研究者和开发者。

在教育戏剧的综合艺术实践过程中,戏剧导师需要关注学生音乐、舞蹈、美术能力的发展,并通过音乐游戏、形体表现和故事描述等艺术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戏剧表现的热情。同时,戏剧导师还借助有意识的生活场景搭建和情境预设引导学生进行分享、探讨、反思与交流,并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2、学生的角色转换:参与者——创造者

学生是教育戏剧中进行综合艺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时空交错中身临其境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在戏剧的排练过程中,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艺术素养直接影响戏剧作品的呈现。

教育戏剧课程中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是基于记忆和灌输,而是存在于真实体验、理解、表达以及相互的交流中。开放性的戏剧文本为学生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角色身份,作为戏剧活动的体验者和参与者,学生在对角色的扮演过程中需要调动其语言、动作、表情等多种感知能力,在戏剧导师的引导下将个性通过特定的角色彰显出来。其学习的过程渗透在剧本选择、人物性格剖析、细节化排练以及完整作品重现的各个环节中,并在戏剧冲突中赋予人物性格内在张力,阐释人物主题的内在思想。因此,学生不仅是戏剧活动的体验者和参与者,同时也是艺术实践活动的创造者和交流者,并在艺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中形成对社会的认知和对生活的理解。endprint

3、广义的“课堂”:空间与场景

在古希腊时期,对戏剧的空间考虑已经在建造剧场时被充分认识,莎士比亚时代,布景道具的充分运用突出了戏剧空间中对美学的追求。当代教育戏剧将戏剧活动的空间置于学校课堂中,在这一特定的空间背景下,充分运用场景、布景、道具以及多媒体设备等方式,在有限的课堂上构筑戏剧的想象空间。教育戏剧中的“课堂”不同于传统的课堂,在进行戏剧活动时多维空间的共存成为其存在的显著特点,这一效果的出现有赖于艺术化的场景预设以及充满创意的布景搭建和道具设计。在教育戏剧中,绘画、手工制作以及多媒体音效运用都极大地影响着课堂的空间效果与场景布置,能否根据所选剧本的要求绘制背景装饰板、制作道具和服装,收集素材并完成场景布置体现了师生的综合艺术实践能力和艺术活动实践经验。

无论是普通学校戏剧课程中的教育戏剧或者是课堂中采用戏剧教学法进行的教育戏剧活动,都是以参与者的综合艺术实践能力为前提和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综合艺术实践主体要素的教师和学生以及硬件要素的课堂都依赖于参与者个人及团队所积累的综合艺术实践能力,对这一能力的挖掘与培养是强化教育戏剧表现的基础。

三、教育戏剧中综合艺术实践的学科基础

综合艺术教育观念的产生和哲学、文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哲学中就有 “普遍联系的世界观”,并强调在“相互关系”中认识事物。[8]而将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面镜子,必然注重艺术各门类的整合性质。我国《藝术课程标准》中认为艺术课程包含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并强调艺术课程不是各门艺术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累加,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戏剧立足于通过戏剧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其中艺术实践活动涉及众多艺术门类,它们是教育戏剧中综合艺术表现的学科基础。

1、文学—教育戏剧中的文本

西方的文本(text)一词,来自于拉丁文,它是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19世纪到20世纪的西方学者曾对文本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例如结构主义和新批评理论家将文本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戏剧活动离不开对文本的理解与诠释,同时教育戏剧则更加注重对于文本教育意义的挖掘。

教育戏剧教学活动不仅需要对原著的文本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还需要结合戏剧艺术自身的特点以及教育目的进行再度挖掘和创造,例如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教育戏剧活动不仅可以以成人的文本作为剧本,同时也可以结合学前教育特性,将适合儿童的绘本作为其创造性戏剧活动的剧本,而后者不仅具有较强的教育特性,而且能够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对于幼儿戏剧作品的把握能力。

2、音乐—教育戏剧中的音效背景与寓意延伸

音乐是戏剧活动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它凸显了戏剧的张力并能够随着戏剧情节的推进产生生动的艺术效果。教育戏剧中的音乐既包含纯器乐作品、声乐作品,也包含音乐性噪音的特殊音效,与一定生活情景相联系的自然音响、语言音调等。戏剧活动中音乐音响的运动形式总是与戏剧的结构张力相一致,因此,音乐的合理运用能够为戏剧提供更加有意境的寓意延伸。

音乐学科是教育戏剧中综合艺术实践的重要基础,对于音乐的深入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风格、题材、体裁和表现手段中选取与戏剧元素相适应的音乐作品或片段,为戏剧作品营造出适合的艺术氛围。教育戏剧中教师往往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音乐素材,并鼓励学生通过MIDI制作等方式对音乐素材进行重组、加工和应用。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选择、拼接的能力反映了其音乐修养和音乐的实践操作水平,它需要通过一定的音乐学科训练才能达到。

3、舞蹈—教育戏剧中的肢体表现

肢体语言是戏剧表现中最有力的表达方式,优秀的戏剧演员往往能够通过准确的、丰富的肢体活动刻画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肢体语言将表演者内心细腻、真实的情感活动通过丰富、优美的肢体语言呈现出来,是演员内心情感冲突和心理变化的外化过程。《毛诗序》中所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9]手舞足蹈的状态是表演者内心情感的充分宣泄,表演者的肢体协调能力直接影响对于戏剧人物的把握、控制与表现。

肢体语言表达与舞蹈学科有紧密联系,学生的舞蹈艺术素养奠定了其肢体的协调性、控制力和表达能力。舞蹈或形体训练是教育戏剧中艺术实践活动的有力保障,其训练的目的不是追求舞蹈艺术上的造诣,而是在戏剧活动中着重探寻典型的动作、姿态、表情、手势与步伐等身体表现要素与戏剧人物要求之间的内外统一。

4、美术—教育戏剧中的场景布置与服装道具

教育戏剧的场景布置以绘画为主,既可以是平面的布景设计,也可以借助电脑、多媒体等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光色的运用以达到良好的戏剧效果。与教育戏剧内容密切相关并富于特色的服装道具不仅能够烘托气氛,还能够与场景一起共同营造极具想象力的空间。

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等综合艺术实践活动与美术学科关系密切。学生的美术功底不仅能够帮助其通过点、线、面、体等视觉要素搭建艺术场景,利用色彩搭配突出的戏剧效果,还能够通过手工制作完成立体的场景布置和服装道具设计。教育戏剧分组活动中许多场景与道具需要学生自己完成,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全面的艺术实践能力的考验。

教育戏剧由于其实践性、创造性、综合性等特性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它使学生有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升综合艺术实践能力,并通过课堂戏剧活动进行了思想碰撞与评价反思;另一方面其生动、直观的教学过程能够将对教育的理解与思考融入鲜活的艺术体验中,对于教育戏剧中综合艺术实践要素和学科基础的充分认识有助于深入地理解教育戏剧的内部结构,从而加深对教育戏剧的深度观察。

【注 释】

[1] 徐俊.教育戏剧—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J].基础教育,2011.6.

[2]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03.4.15.

[3] 徐俊.教育戏剧的定义:“教育戏剧学”的概念基石[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1.

[4] 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M].台北:心理出版社,2010.15-16.

[5] 徐俊.教育戏剧的定义:“教育戏剧学”的概念基石[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1.

[6] 李婴宁.“教育性戏剧”在中国[J].艺术评论,2013.9.

[7] 美学编写组编.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91.

[8] 白英.多学科视角下的音乐教育综合观念[J].陕西教育(高教),2012.1-2.

[9] 陈振鹏,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7.378.

【作者简介】

白 英(1976-)女,汉族,音乐学专业研究生,硕士学位,现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学前艺术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艺术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戏剧要素
基于“七要素”的教学设计
教育戏剧在礼仪教学中的运用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教育戏剧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干预研究报告
2014年11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教育戏剧在智障学生情绪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