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史话(九)

2017-10-23木匠

北广人物 2017年40期
关键词:三岔河天后宫京杭大运河

木匠

大运河史话(九)

木匠

三岔河口

上周,我们京杭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之旅,已经走过了沧州段。这周,我们将到天津,来看看在京杭大运河天津段上,有些什么值得一看的历史文化遗存……

天津

天津的历史并不长,应该就是伴随着京杭大运河天津段的开通,才有的。而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是元世祖忽必烈1271年定都北京以后,才下令开凿的,迄今还不到750年的历史。

天津的历史为何短

我们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且不说我们中华民族的五大人文始祖——五帝的发祥地,就拿咱们北京来说,它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西周早期(史载:周武王曾封召公于北燕。其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遗址尚存),那么距北京不过200多公里的天津,历史却为何如此之短呢?

有专家说造成天津历史短的原因,主要是天津这个地方,五千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约在四千五百年以前,才从海水中露出,成为陆地。不仅如此,公元十世纪以前,古黄河的入海口一直游荡在天津这个区域内,正是黄河带来的泥沙,在这里形成了一小片冲击平原。而黄河又是一条不羁的大河,经常泛滥,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古黄河的年年泛滥,也导致了它的入海口,忽左忽右,飘忽不定,一直稳定不下来。是以人们根本无法在这个区域内,找到一个宜居的地方,建立城市。

直到公元十世纪,古黄河夺淮入海后,天津的海岸线才固定下来,才使得这个地方有了长期居住的条件。所以说宋以前,这里几乎没有长期的住户,只有为数不多的渔夫和制盐的人,偶尔会光顾这里。

不过,说起天津地区的盐场,其历史或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史载:汉武帝曾置盐官于武清;唐代曾设盐仓于宝坻、开盐场于芦台;辽代也有武清设“榷盐院”,管理盐务。但这些都和天津这座城市的出现,没多大关系。

从“直沽寨”到“海津镇”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全长大约140公里。北起武清木厂闸,南到静海九宣闸,位于天津市区的三岔河口曾经是京杭大运河天津段上最大的水陆码头。

三岔河口,是海河、南运河(古称潞水,指从三岔河口到山东临清这段运河)、北运河(古称卫水,指从三岔河口到北京通州张家湾这段运河)的三河交汇处,可以说这里就是天津的发祥地,所以民间才有“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卫”的说法。

而“天津”这个名字,是明以后才有的。明以前,金的时候叫“直沽寨”,元的时候叫“海津镇”。如果说“直沽寨”还是一个小小不言的军营的话,那“海津镇”可就是一个闻名全国的大城市了。

海津镇的迅速崛起,当然和京杭大运河天津段开通有关。我们说三岔河口码头是运河上的一个大码头,肯定没错,但还不够全面,它还是当时我们北方最大的海港。当时,南北水路交通,除有运河可以走外,也可以从海上走,从海上走的好处是,不会出现运河上经常发生的拥堵的情况,再有就是,海船的形体要比河船的形体大很多,一船装载的货物量,往往是几十艘河船装载的货物量;坏处是,在海上行船的风险,要比在运河上行船的风险大得多,一是风浪大,二是有可能遇到海盗,但风险大,利润也大,所以还是有很多商人会选择海运。

但由于海船体大,无法驶入内河航行,所以从海上过来的船只,最多只能从海河的入海口——大沽口进入海河,停靠在三岔河口码头,卸下货物,或就地发散,或改由河船装载,继续运往他地。

如此一来,海津镇就成为了元帝国的首都——大都附近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作为一个既有漕运,又有海运的大码头,当然少不了船行、车行、会馆、商行、货栈、客栈、钱庄、商场、酒楼、乃至书馆、戏园、春院,这些可供南北客商贸易、歇脚、消遣的场所。

但这里要说明的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三岔河口,并非元、明、清时代的三岔河口,因为在清末民初(从1901年到1923年),海河工程局(成立于1897年,专为治理海河水系而设,是我国最早的专业河道疏浚机构)先后6次对海河实施了外科手术式的“裁弯取直”,其中,1918年开工的“天主堂裁弯”工程,就是针对三岔河口进行的。经过这次裁弯,三岔河口也由原来的金刚桥附近,北移到现在的狮子林桥附近。

天后宫,清以前叫天妃宫,俗称娘娘庙。它不仅是天津市区现存的最古老建筑群落,也是我国现存年代最久的妈祖庙之一(天妃,即妈祖,也就是中国的海神。清以后,升级为天后,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天后宫。天津的这个天后宫是全国三大妈祖庙之一,其他两大,一在妈祖故里、福建莆田湄洲,一在福建泉州)。

天津天后宫,始建于元泰定三年 (公元1326年),元末,曾毁于兵火,明代又在原址上进行了重建和扩建。其建筑群由东向西,依次为戏楼、幡杆、山门、牌坊、前殿、大殿、藏经阁、启圣祠以及钟鼓楼、配殿和张仙阁等。其主体建筑大殿,建在一个高大的台基之上,面阔3间,进深3间,前有抱厦,后有凤尾殿,是典型的明中期木结构建筑。

天后宫

“天津”这个名字的由来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天津这个地名,是明以后才有的。

元末,天下大乱,海津镇也随着元帝国的江河日下,早已不复当年之盛。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登基做了皇上,国号大明,改元洪武。同年八月初二,明军攻入大都,元朝灭亡。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皇四子燕王朱棣就藩北京(时称北平)。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黄河决口,会通河三分之一的河段被冲毁,漕运一度受阻,海津镇更加萧条。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燕王朱棣为了与他的侄子朱允火文,也就是建文帝争夺皇位,发动了“靖难之役”,并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如愿以偿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而当初,他就是在三岔河口码头弃马登舟,沿运河南下,入的南京。所以他在坐上了龙椅之后,就把这个地方赐名为“天津”了。夫天津者,天子之津渡也。

同时,朱棣又下令在此建立卫城,以拱卫京师。不久又增设了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今天津市,大约就是由这三卫,发展而来的。

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清政府又将天津三卫合并为天津卫,并在此设立了民政、盐运、税收等机构。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九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清末,天津是直隶总督的驻地,同时也是李鸿章、袁世凯等人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三岔河天后宫京杭大运河
大辽河下游感潮河段潮汐变化规律分析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三岔河
三岔河流域基于RUSLE模型与GIS的土壤侵蚀模数
天津天后宫的保护和发展
天后宫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文化资源再开发的思路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