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语言类大学生精准支教政策体系现状研究
2017-10-22郑加明陆莉
郑加明+陆莉
摘 要:大学生支教是四川省精准扶贫的计划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大学生支教项目的发展整理与其配套政策体系的分析,并结合四川省支教体系的特征,总结了目前四川省语言类大学生精准支教政策的现状并指出了一些目前政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政策 政策体系 精准支教 四川省语言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1-0029-03
1 引言
我国大学生的志愿支教活动至今已展开近24年。1993年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始在全国开展;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1994年大中專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开始;随后,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也逐步建立起来,“三支一扶”、“研究生支教团”、“特岗教师”、“师范生定向培养”、“对口援藏教师”等大学生支教项目不断在各省、市、自治区蓬勃发展。而随着支教项目的普及与深入,它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2015年甘肃、四川等省都开始把精准支教纳入到精准扶贫的方案中,以对教育的精准扶贫来带动当地的经济等各方面发展。同时,在众多社会实践活动中,把公益融入实践的大学生支教活动也成为了众多高校学生的热门选择。同时,其不断发展也带来了各方面的思考。大学生支教究竟现状如何,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支教政策合理性如何?是否精准?应该如何发展?学界至今未给出有力地回答与评价解释。
2016年5月18日,“希望小站”远程英语教育支教公益平台在北京启动,该项目是我国首个英语支教公益平台。这也预示着外语学科在支教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作为四川省语言类大学生精准支教政策体系调查与研究项目的前期研究成果,将主要对现有的四川省语言类大学生精准支教的政策体系进行文献梳理与总结。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支教的探究,以支教报道、支教纪实和支教意愿调查的形式为主,仍停留在经验层面上,尚未形成理论。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师范生实习支教、顶岗支教和大学生西部支教方面。国外大学生支教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较少,其中英国的“教学优先计划”,美国的“为美国而教”项目和韩国的“在韩国教与学”项目是在大学生支教相对成熟。关于大学生支教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比较少,王瑞的《大学生支教的问题与对策》是现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但对问题的探讨有待进一步深入。
现有大学生支教相关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支教的意愿调查、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调查、支教志愿者教学能力问题等方面。而对大学生支教政策体系方面的研究甚少,仅有少量文献研究支教政策执行力(郑冉冉,2016)、政策的逻辑性(姜玉琴,2013)及政策的文化视角(孙玉丽,2009)等。对支教政策的精准性,特别是语言类大学生支教政策体系以及其精准性的研究处于空白阶段。
3 四川省大学生支教政策体系发展回顾
支教政策的颁布总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某一支教项目,所以本部分对四川省大学生支教政策体系的发展回顾则主要从对在四川省内开展的各项大学生支教项目的发展历史回顾的角度进行。支教项目大体分为官方和非官方两类,四川省的官方支教项目也都是在国家级的支教项目基础上结合本省情况开展的。其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引言所述,第一阶段我国的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93年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
团中央从1996年开始试点,成功地实施了“静乐项目”和“百色项目”,1999年开始了“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随后四川省各大高校的研究生支教团也陆续成立,比如较早的有1999年成立的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002年成立的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等。期间,中国政府和共青团中央联合颁布了一系列的支教政策。到2000年,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地(市)及部分县级协会组成的志愿者服务组织管理网络。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开始受到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关注。
在“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2003年中国政府和共青团中央开始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程。2005年颁布的“三支一扶”政策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政策中对大学生支教进行明确的表述。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编办联合决定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自2007年起实行免费教育师范生定向培养。此后,各省市等地方政府也结合自身情况开始了各项大学生支教项目,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四川省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不断发展。
非政府行为的一些公益性大学生支教项目也慢慢兴起,比如2008年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的“为中国而教”(Teach Future China)成立;同年,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设立教育非营利项目“美丽中国”(Teach For China)。在四川也有许多公益性支教项目兴起,比如:2004年“西部阳光行动”开始,2008年的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中成立的爱心蚂蚁,2010年全国大学生自发组织成立于成都的拓梦者志愿团队等。此外,还有许多民间企业、公司也自发组织了许多公益性的支教活动,旨在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党的政策下,大学生支教活动已经经历了24个春秋,四川省的支教项目已经很多,随同项目发展出台的政策也渐成体系。近年来,我省一些市区已经开始从“支教”向“精准支教”转变,从而更有效的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例如,2016年9月攀枝花市开始了首批“精准帮扶支教行动”;2016年成都市也开展了支教模式下的精准扶贫。通过对四川省支教项目的发展回顾,也就更清楚了四川省大学生支教政策体系的发展。
4 四川省大学生支教政策体系的梳理
此部分对四川省大学生支教政策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四川省现有的有关大学生支教政策体系的一些特征。表1所列为四川省大学生各支教项目的政策依据。通过对比、总结,得出:endprint
(1)从国家到四川省及其各地市州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支教政策来均衡城乡教育质量与水平,以大学生支教的形式促推扶贫工作的开展。
(2)在四川省各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调整并补充已出台的相关政策,与时俱进。大学生支教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对招募对象、实施范围、组织管理、工龄计算、工资待遇、人事档案及户口关系、生活补贴等细节均做出了相应的较成体系规定,具有较强可操作性。
(3)对四川省大学生支教主体的要求日趋明确、具体。从1998年的“青年志愿者”到2003年的“大学毕业生”到2006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再到2010年的“师范生”,到当下的“定向生”、“优秀大学生”,我们对支教主体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从最初无学科专业要求到当下学科专业明确,例如,国发〔2016〕40号和川办发〔2016〕96号中所明确的“音乐和美术(或艺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理科教师”与“四省藏区双语教师”等。但是,目前的所有大学生支教政策中尚未有专门针对语言类学科的相关政策。
(4)四川省大学生支教的客体主要是省域内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自治州/县/乡镇,其中又以藏区为侧重),并且涵盖《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所确定的四川省域内连片特困扶贫攻坚地区以及除甘、阿、凉外的个别区市县的偏远、贫困乡村。
除上述官方大学生支教政策以外,其他民间支教组织、机构同样推出了一系列计划方案,通过连续有效地执行实施,成为了官方大规模支教行动的有力补充。
5 四川省支教体系环境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2016五年的数据),四川省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四川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6年6月13日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发布的“十二五”期间《民间支教报告》等的数据,得出我省支教体系环境特征如下:
(1)据近5年的相关数据(表2)所示,四川省平均生师比(在校生:专任教师)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可见近年来包括表1中所列的有关教育的促进改善政策有一定的成效;但下降幅度有逐年降低之势,也不难看出相关政策的精准细分与实施上效力尚有较大升华和深入的空间。
(2)四川省近五年城乡人口变化(表3)来看,城镇人口在不断增长,乡村人口在不断下降,这与我国城镇化发展是相关的。而这期间,农村教育资源配置面临诸多挑战,诸如张翠凤(2015)指出的农村学校大量优秀师资流失和部分师资在学校之间流动的问题等。这严重影响了支教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因此支教活动未能产生长久的效果。这也说明进一步完善乡村支教的必要性。
(3)从四川省2000-2015民族人口变化(表4)来看,我省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不断增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也不断升高,因此各少数民族地区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度更高。这进一步映证了我省大学生支教集中在民族地区的实情,且应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教育援助。
(4)《民间支教报告》中提到:在四川的支教组织大部分集中在大凉山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在校大学生占总人数的55.29%,是支教志愿者的主体;非在校人员占总人数的44.71%。在性别上,又以女性居多,占总人数的77.6%。在服务对象上,主要以村小为主,占总体服务数量的67.3%,其次是中心校和镇小为28.4%,教学点约为4.3%。支教主体的活跃群体要为18-29岁的青年群体,但随着年龄增加,受家庭、工作、社会生活等方面影响,人们参与支教活动的积极性逐渐降低。
除了以上数据调查分析,笔者也对四川省部分教育局及其下属中小学和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走访、调查。初步了解到,相对于城镇学校,偏远农村学校對教师的需求更大。城镇地区语言类尤其是外语(英语)学科的教师基本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其需求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时,笔者也了解到,在四川省开展的“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师范生定向培养”、“对口援藏教师”等项目的实施中,存在着人员编制调控、组织管理、出口政策等各方面的问题,导致目前很多支教项目无法完全精准有效。
6 结语
作为四川省语言类大学生精准支教政策体系调查与研究项目的前期研究成果,本文对四川省语言类大学生精准支教的政策体系进行了梳理。首先,从国家、四川省级地方及其他相关层面大学生支教项目的发展来简述了四川省大学生支教政策体系的发展。四川省的支教项目与随同项目发展出台的政策渐成体系。同时,通过对四川省大学生精准支教政策体系的整理,我们发现:(1)四川省的支教政策体系主要以国家政策为基础,结合本省区域和民族特点,一直在不断的改进及完善中;(2)在支教主体上,“准入要求”越来越清晰和严格;(3)在支教客体上,分级对口的州-市-县乡村中小学的受助需求正处于“普遍提升”转为“(专门)短板补差”阶段,反推了支教主体的学科细分和专业水准;(4)各政策中都能体现对偏远落后地区的乡村中小学教育的关注,从教育硬软件、到师资配备、以及(幼、小、初、高)学生心理健康都有所涉及。另外,通过对四川省支教体系环境的分析,可以看出我省的支教应重在对乡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教,且语言类教师的支教应着重精准。
由此可见对四川省语言类大学生精准支教政策体系研究的必要性。但本研究着重理论梳理,只有少量的数据分析与实地调查,对于后续研究笔者建议可以进一步以问卷、访问、特别是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的方式进行。由此深入调查找出四川省语言类大学生精准支教政策体系与实际支教情况不对称的根源,并提出完善四川省语言类大学生精准支教政策体系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姜玉琴.理想与现实之间——对实习支教政策的逻辑分析与现实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3,(09):27-28+31.
[2] 孙玉丽,胡秋儿.支教政策的文化视角——以宁波市为例
[J].教育发展研究,2009,(06):21-24.
[3] 郑冉冉,孙兰婷.关于我国支教政策执行力的反思[J].劳动保障世界,2016,(08):44.
[4] 张翠凤.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农村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的挑战与策略——以青岛市为例[J].教育探索,2015,(07):28-31.
作者简介:郑加明(1986-),女,汉族,四川乐山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陆莉(1985-),女,汉族,四川广安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