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语言类大学生精准支教现状调查
2017-10-22陆莉郑加明
陆莉+郑加明
摘 要:随着大学生支教活动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支教也面临着许多困境。由于我国国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大学生支教存在志愿者自身、管理、保障、评估等诸多问题,从政策上违背了大学生精准支教的理念。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四川省内部分教育局和地方学校的走访和对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从而分析四川省语言类大学生精准支教的现状,由此进一步探讨影响大学生精准支教政策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支教 精准支教 语言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1-0050-04
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而其目标就是实现“让所有的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的愿景。换言之,正是把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进一步继承、升华与延伸,并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将这崇高的理想实践之。
我国从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等各政府部门,到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等民间公益机构在支教兴起、发展、壮大的这二十多年间开展了很多计较项目。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政府先后推行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计划”等政策以促进西部的发展。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也号召人们通过参加NGO非政府组织的支教等公益活动,来改善中国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这种激励性的政策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不但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我国偏远地区教育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支教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的重要选择之一。而大部分的支教项目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选拔优秀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从事一定期限的志愿服务工作。在志愿期满后,支教学生或扎根基层、或自主择业、或继续深造。
有研究指出扶贫在于精准、内核在于认知,通过大学生支教与精准扶贫的结合,立足自身学科优势,构建精准支教体系与目标,加快精准扶贫的进程。[1]本文作为省级课题四川省语言类大学生精准支教政策体系调查与研究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将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调查目前四川省大学生支教的现状以分析受支教区域与支教大学生特别是语言类大学生之间所依附的支教政策体系是否精准。
1 四川省大学生支教政策概述
四川省的支教项目是在国家级的支教项目基础上结合本省情况开展的。其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兴起阶段——1994年共青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随后的大中专生志愿者暑假“支教”的文化下乡和基层扫盲活动,可以看作是我国大规模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开始。
发展阶段——1999年开始,四川省各大高校的研究生支教团也陆续成立。到2000年,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地(市)及部分县级协会组成的志愿者服务组织管理网络。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开始受到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关注。
成熟阶段——在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程”的大背景下、2005的“三支一扶” 政策下、2006年的“特岗计划”下、2007年的“免费教育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下,各省市等地方政府也结合自身情况开始了各项大学生支教项目,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四川省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不断发展。
同时,四川也有许多公益性支教项目兴起,比如:2008年的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中成立的爱心蚂蚁,2010年全国大学生自发组织成立于成都的拓梦者志愿团队等。此外,还有许多企业为体现社会责任,或公益营销开展支教互动活动。
经过近23年的发展,四川省的支教项目已经很多,随同项目发展出台的政策也渐成体系。近年来,我省一些市区已经开始从“支教”向“精准支教”转变,从而更有效的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例如,2016年9月攀枝花市开始了首批“精准帮扶支教行动”;2016年成都市也开展了支教模式下的精准扶贫。通过对四川省支教项目的发展回顾,也就更清楚了四川省大学生支教政策体系的发展。
2 四川省大学生支教基本情况调查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样本选取
2.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此次问卷调查分两部分:支教客体和支教主体。支教客体指受支教地方(主要指学校)的领导和一线教师,支教主体主要指在校大学生,毕业生或研究生等。
(1)支教客体。此部分主要通过访谈的形式调查支教客体的行政区域、民族特征、所需支教生的性别、所需支教生的学历层次、支教生婚姻状况、所需支教年限、支教生数量、所需支教科目、支教生技能特长、所需语种、受支教学校类型和地理位置以及工资待遇等。
(2)支教主体。调查问卷主要进行定量研究和定性的分析,分别从支教生的个人基本信息、个人专业信息、对支教政策的了解情况、对大学生支教的理解以及支教经历五个部分进行支教主体的问卷设计。其中支教主体的个人基本信息将从支教生的出生年月、支教生的性别、支教生的婚姻状况、支教生是否在校、如果支教生在校,那所在年级、如果支教生不在校,那毕业年限以及支教生的学历层次等几个方面進行调查;支教生个人专业信息主要指所学具体专业;支教生对支教政策的了解情况将围绕对大学生支教是否了解、了解哪些支教项目、了解哪些支教优惠政策、了解渠道、此渠道信息是否全面、还需了解哪些更多的信息、如果了解,是否有意愿参加支教、参加支教的原因以及希望到哪些地方支教等问题进行问卷设计调查;支教生对大学生支教的理解主要包括支教的意义、支教开展形式、支教时长、对支教生和支教地的影响以及目前支教体系最需完善的地方等问题进行问卷设计;支教经历主要了解大学生支教的原因、支教年限、支教区域、支教科目、支教后的心得体会以及对支教政策体系的意见或建议等。
2.1.2 样本选取
为了能够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四川省精准支教的现状,笔者走访了四川省管辖区域内的部分学校和部分高校,对成都市、乐山市、眉山市、甘孜、阿坝州等地的学校进行了访谈,访谈对象包括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访谈时间从2017年4月份开始。同时对省内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针对高校大学生(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采用现场回收的方式,其目的是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共发放问卷580份,现场回收问卷 546份,剔除其中无效问卷36 份,最终有效问卷为 510份。endprint
2.1.3 支教客体的特征
在阅读四川省支教政策和对部分教育局和地方学校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目前四川省内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的教育师资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然而条件较差的偏远地区需要大量的教师,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受支教的地区有如下几个特征:
特征1:支教客体所在行政区域为乡或村,民族特征主要为汉族,部分区域为少数民族。
特征2: 支教学校主要在边远农村。
特征3:支教对象为中小学学生。
特征4:支教语种主要为语言类(英语),少数民族地区同时需要英语和汉语两门语种。
特征5:支教年限至少为3年及以上。
特征6:支教生的学历层次至少是本科并且已经毕业。
特征7:支教生待遇在2000左右。
特征8:除能胜任本专业学科外,还能胜任其它学科。
2.2 四川省大学生支教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中,主要针对四川省内部分高校的600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包括语言类和非语言类大学生。笔者将从以下几个层面分析被调查者的情况。
2.2.1 支教生的个人基本信息统计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频数分析法。表1是调查支教主体的个人基本信息统计结果。主要从支教生的出生年月、支教生的性别、支教生的婚姻状况、支教生是否在校、如果支教生在校,那所在年级、如果不在校,那毕业年限以及支教生的学历层次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
表1显示,90后的大学生占了97.45%,说明90后的大学生会成为支教的主要群体,与此同时女生占了85.29%,这表明更多的女生青睐于比较稳定的工作,另外99.8%的学生都是汉族,98.24%的学生都是未婚,这与他们担心的未来去向也有很大关系,94.51%的学生是本科学历,其中也有少数专科和研究生学历,97.25%的学生属于在校生,并且大三学生占了50.39%。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目前四川省支教客体要求支教主体具备学历至少是本科并且已经毕业这一条件与实际情况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也反映了大学生支教的不精准性。
2.2.2 个人专业信息统计
下图1是调查样本的个人专业信息统计结果。主要了解他们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
图1反映了在调查的510个样本中文科类的学生有368人,占72.16%;理工类和艺体类学生偏少。而在文科类的学生中,语言类占了99.18%,其中英语类占80.43%,中文类占6.52%,其他语言占13.04%,如图2所示:
然而在119名理工类的学生中,工程类学生占49.58%,医学类学生占36.13%,也有少数专业是数理化、电子信息科学和其他。具体比例如图3所示:
除此之外,在21名艺体类学生中,音乐专业学生1名占4.76%,美术专业学生1名占4.76%,其他专业19人占90.48%。以上数据表明:目前语言类(英语)学生基本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但非英语类(中文)学生的需求还有待提高,这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对非英语类(中文)支教生的需求,也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与支教主体之间的不精准性。
2.2.3 对支教政策的了解情况的信息统计
此部分主要调查样本对支教政策的了解情况,结果如下:
图4主要调查样本对支教是否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18%的学生深入了解过支教,41.96%的学生了解得不全面,39.80%的学生只是听别人说过支教,对支教完全不了解的学生也占了17.06%。数据表明国家对支教的宣传和推广还有待加强,应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了解支教,才能激发他们支教的欲望和信心。图5主要调查大学生对支教项目的了解,数据显示:21.99%的学生了解“三支一扶”计划,8.51%的学生对顶岗支教有所了解,67.85%的学生比较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60.76%的学生知道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5.2%的学生了解“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15.84%的学生了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8.75%的学生知道藏区千人十年计划,但仍有3.31%的学生不了解支教项目。此数据表明国家和学校应加强支教项目的宣传特别是重点支教项目如“三支一扶”、顶岗支教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扶持的支教项目,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精准支教。图6则主要调查学生对支教优惠政策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5.06%的学生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份及同所服务单元的关系,46.81%的学生比较了解服务期满的大学生志愿者,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优惠政策,30.73%的学生了解服务期满大学生志愿者选择市场就业的优惠政策,同时22.7%的学生熟悉服务期满大学生志愿者报考硕士研究生的相关优惠政策,但仍有14.18%的学生对此类优惠政策不了解。因此,为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加支教活动,国家应积极推广和宣传支教优惠政策,出台更多有利于大学生的优惠政策。
调查结果还显示,79.67%的学生都是通过网络媒体了解到支教项目,30.02%的学生是通过学校或辅导员了解到此信息,可见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媒体成了人们了解信息的主要平台,因此,国家应发布更准确、更详细的信息供广大学生查询和咨询。与此同时学校应积极地响应国家政策,为学生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支教信息,特别是支教地域、支教时长、选拔条件等。
此外,基于学生参加支教的原因,82.35%的学生认为参加支教活动可以锻炼自己,体验生活,磨砺意志和增长才干,53.53%的学生想为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少部分学生是为缓解就业压力和政策的吸引。与此同时,60.39%的学生想离家较近的地区支教,19.22%的学生比较偏向条件好的地区,19.02%的学生倾向于偏遠地区,只有1.37%的学生不受区域的限制。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偏向离家较近的地区,而四川省大部分受支教地区属于偏远农村,这体现了大学生支教的不精准性。endprint
2.2.4 对大学生支教的理解的信息统计
此部分主要调查大学生对支教的理解,调查结果如下:
表2数据表明:49.22%的大学生认为支教是很有意义的,不但可以拓宽视野、磨砺意志、体验生活还能为农村教育事业做贡献,使自己对生活有更大的向往和期望。对于支教的开展形式,82.94%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寒暑假支教,且57.06%的大学生希望支教时长在一年以内。其原因两方面:一方面不影响学业,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这不符合支教客体要求支教年限至少为三年及以上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大学生支教的不精准性。此外,35.88%的学生认为目前國家应该完善支教政策体系,同时加强支教管理系统,在入职前为支教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以便支教生能尽快进入角色,做好支教工作。与此同时,国家和政府还应保障支教生的基本生活与安全,这有利于支教工作顺利的进行。
2.2.5 大学生支教经历的信息统计
此部分主要调查有支教经历学生的支教情况。表3显示的是大学生是否有支教经历,结果显示仅仅只有6.86%(35人)的大学生有支教经历。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6.86%有支教经历的大学生中,他们认为参加支教活动可以锻炼自己和体验生活。在前去支教前,40%的支教生会提前对受援地区和学校进行沟通和联系,且他们的支教区域都属于乡镇,少部分在市区县,这与支教客体所在区域为偏远农村相背离,进一步体现了支教的不精准性。此外,88.57%的支教地的民族特征为汉族,11.43%为少数民族,众所周知四川省是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人口众多,教育相对落后,因此对教师的需求也相对较大,对支教生的需求和要求也相应较高。在这少部分支教生中,68.57%的支教生只支教过一次,且时间都在一年以内,他们支教的层次绝大多数都是小学,支教科目几乎都与自己的专业有关,四川省很多支教客体都要求支教生除了能胜任本专业外还能胜任其他学科,这从另一层面体现了支教的不精准性。对于支教后的职业或学业发展,77.14%的支教生认为支教经历有助于以后的就业和发展,且支教地给他们提供了锻炼的平台,提升了自己的实践和管理能力。但在支教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包括环境问题和自身问题。51.43%的支教生认为通讯不便、很难与外界联系、感到孤独、教学设施简陋等, 57.14%的支教生意识到自身教学知识、教学管理与能力的不足,这也是他们支教期满后离开的主要原因;支教的管理制度还有待完善,48.57%的支教生认为虽然支教团队有规范的管理制度,但是并未严格执行,并且45.71%的学生认为支教所在地区的相关部门或学校未给他们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但在支教过程中,支教生也收获很多知识,57.14%的支教生认为他们在支教活动中积累了基层工作经验,51.43%的支教生认为他们提高了教学水平,51.44%的支教生认为从支教活动中他们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的能力,42.86%的支教生认为通过支教活动他们提高了自己的管理能力,同时也有28.57%的支教生认为通过支教活动他们了解了农村教育的现状。
3 结语
作为四川省语言类大学生精准支教政策体系调查与研究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对支教主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支教客体进行了走访。通过对支教主体的基本信息、个人专业信息、对支教政策的了解情况、对大学生支教的理解以及支教经历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以及对四川省部分教育局和地方学校的走访情况,我们发现:(1)支教主体以90后的学生为主要群体,学校进一步扩大语言类学生,特别是非英语类的学生。(2)在学生群体内加强支教项目和优惠政策的宣传和推广,鼓励更多的学生去偏远的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支教。(3)完善支教管理体系制度和支教生的生活与安全保障制度、对支教生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
由此可见对四川省语言类大学生精准支教政策体系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研究着重数据分析与实地调查,对于后续研究笔者建议可以进一步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四川省语言类大学生精准支教政策体系与实际支教情况不对称的根源,并提出完善四川省语言类大学生精准支教政策体系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坤晶. 大学生乡村支教助力精准扶贫[J]. 传承,2016,(08):122-123.
作者简介:陆莉(1985-),女,汉族,四川广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
郑加明(1986-),女,汉族,四川乐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