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阵地重德育高效弘扬真善美
2017-10-21连军强
连军强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为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新世纪的“德育工程”任务还很艰巨,如何将德育工作有机的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自觉的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细致的尝试与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全面发展;提升素养
语文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之一,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学科文道结合,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积极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积极挖掘,潜移默化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往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我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加以点拨、讲解。教学中,我不在語言文字上兜圈子,而是融入了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真挚、高尚的东西,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德育的因素无处不在,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达了古人修身律己的信念,约束人们崇尚教化,立德从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强调了德的重要,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万事德为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出了母亲河的蔚然壮观,启发人们民族精华要薪火相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恢弘气概,昭示人们奔腾不竭的生命激情。我根据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使其得到无声无息的感化,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意愿。
二、捕捉形象,感染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许多篇章,大多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终生建功立业的领袖人物,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不畏牺牲的英雄模范,有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普通劳动者,也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大声疾呼的人。他们的光辉形象,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说服力,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所以,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向领袖人物、英雄模范、普通劳动者学习。课文中这些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形象。老师如果捕捉得好、挖掘得深,就会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
三、营造氛围,熏陶塑造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展示美的境界,用美来熏陶学生,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黄河颂》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春》会让学生荡漾起想念家乡眷恋亲人的情思,贝多芬的交响曲可让学生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生命强音。播放这些配乐曲,创设感人的情境,让学生诵读文章,会唤起他们对美的感悟。
四、因“文”明“道”,因“道”悟“文”
我在教学《斑羚飞渡》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的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五、勤于积累,沐浴心灵
熟读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学生也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能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自我教育作用。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古诗文都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这些古诗文,大多篇幅短小,语言精炼优美,读来琅琅上口。指导学生熟读背诵这些古诗文,不但能帮助学生增加知识的积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深切感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充分体验和领会我们民族的精髓与灵魂。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精美的插图。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些图片加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比如,在教学有关介绍和描绘祖国山水、名胜古迹、园林建筑、工艺作品等方面的课文时,可以通过文中的插图、教学挂图的展示,多媒体的播放或让学生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来配合教学。这样,不但能使文中所描绘的景象更为生动、直观、形象,而且更能让学生深切感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深刻感悟祖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从而使他们不断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和立志报国、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素养,促使学生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继英.人生语文的教学向度与实践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2013(7).
[2]董希旺.重拾文化自信,建设全新语文[J].新课程研究,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