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症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研究

2017-10-21唐娜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17期
关键词:重症患者临床护理安全管理

唐娜

[摘要] 目的 对护理安全管理应用于重症患者中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138例2014年7月—2017年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并1:1随机分为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和实验组(接受护理安全管理)各69例,对两种不同模式的护理效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就安全管理效果评分而言,实验组患者明显高于参照组[(93.52±8.11)分 vs (72.95±8.46)分];就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护理人员投诉率而言,实验组患者均明显低于参照组[5.80%、4.35% vs 23.19%、20.29%];就护理质量满意度而言,实验组患者明显高于参照组[97.10% vs 76.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安全管理应用于重症患者中的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 重症患者;临床护理;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R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7)06(b)-0175-02

近年来护理安全的重要性随着人们对高标准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而愈加突出,护理安全管理指的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医护工作中没有出现法律、规章制度允许范围外的机体结构、心理或者功能上的障碍、损害、缺陷,甚至死亡[1]。该院将安全管理应用于2014年7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重症患者中,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38例2014年7月—2017年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根据随机平行对照法将以上患者按照其入院日期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69例,其中入院日期尾数为奇数的患者纳入参照组,尾数为偶数的患者纳入实验组,参照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的人数分别是38例和31例;患者中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35岁和78岁,中位年龄:(52.53±5.57)岁;疾病类型:中枢神经系统及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16例,消化泌尿系统急危重症患者14例,呼吸系统急危重症患者14例,心脏血管系统急危重症患者22例,消化系统急危重症患者24例,血液系统急危重症患者14例,内分泌代谢系统急危重症患者16例,妇科急危重症患者12例,严重肢体、脊柱创伤患者6例。上述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患者接受护理安全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护理安全管理小组主要由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等组成,主要的工作是负责重症患者的安全评估,根据以往发生不良事件的病例对坠床、跌倒、窒息、意外拔管等不安全事件进行总结,对护理安全管理方案进行制定,对预见性护理进行实施[2];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遵循“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对护理不安全事件的隐患进行消除[3]。

1.2.2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结合重症患者的特点来对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进行制定,通过定期培训、业务讲课、进修学习等方式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反复训练;紧跟医疗科技的发展趋势引用新技术,并通过培训等工作让护理人员对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展更加科学、标准、有效和规范[4];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来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对因责任心不强而引起的护理差错进行有效避免;护理人员在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熟练的技术操作水平的基础上,还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较高的应急能力以及熟练的抢救技能[5];努力培养护理人员的荣誉感、责任心以及敬业精神,在工作点滴中真正落实优质服务思想,使护理服务的质量和内涵大幅度提高[6]。

1.2.3 加强医疗设备和环境的管理 对医疗设备的工作性能、工作状态等进行定期、定人检查,要对设备的操作进行规范,护理人员要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保证各种抢救仪器、物品等均处于备用状态;医院首要要对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要求其分区明确,并且具备能够维持适宜干湿度的硬件,使感染率大幅度降低[7];保持重症病房内干净、舒适、整洁,将防滑垫铺在地面上,合理应用床栏、约束带等保护器具;做好消毒隔离措施,对探视制度进行严格的落实;提高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基础护理的依从性,按照相关的规范以及流程来执行感染患者的隔离工作等,并且可以通过质控小组对护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指导[8]。

1.2.4 加强护患沟通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给予充分的尊重,对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充分理解,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多体谅患者,加强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尽量满足患者合理的心理、生理需求,与患者建立和谐、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9];同时还需要使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对护理服务工作中的义务与权力真正掌握,对自身利益进行有效维护,保证护理安全。

1.2.5 健全相关制度 对于目前实施的各项相关制度要通过不断的实施来对效果进行反馈,并通过不断的细化工作来使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对危重护理质控标准进行统一,对护理操作流程進行规范,对护理安全威胁因素导致患者的伤害进行有效预防;加强护理工作关键环节的监督和控制工作[10-11]。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实验数据,采用(x±s)(均数±标准差)表示正态计量资料,两组采用t检验来进行组间比较;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来进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P<0.05表示的意义为差异有統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护理人员投诉率、护理质量满意度,实验组患者明显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管理效果对比,实验组(93.52±8.11)分,参照组(72.95±8.46)分,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0,P<0.05),见表1。

3 讨论

医疗工作中最重要的宗旨就是用心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因此应该始终循序“预防风险、安全第一”的工作目标。尤其是重症患者,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医疗设备与环境管理不当、服务态度与沟通不良、制度不健全、医嘱执行不准确等均有可能导致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12]。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要用心对待患者,通过科学的护理方法,通过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加强医疗设备和环境的管理、加强护患沟通以及健全相关制度等措施来对安全隐患进行有效避免,对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进行有效杜绝,使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得到保证,使护理服务质量得到真正提高。

在该次研究中,将常规护理管理和護理安全管理分别应用于该院收治的138例重症患者中,结果显示:就安全管理效果评分而言,实验组患者明显高于参照组[(93.52±8.11)分 vs (72.95±8.46)分];就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护理人员投诉率而言,实验组患者均明显低于参照组[5.80%、4.35% vs 23.19%、20.29%];就护理质量满意度而言,实验组患者明显高于参照组[97.10% vs 76.81%];t=8.541, 7.984,8.0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证明,护理安全管理应用于重症患者中的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大力推廣。

[参考文献]

[1] 刘敏,代丽萍,黄霞,等.ICU重症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5(2):74-75.

[2] 朱亚,葛学娣,王芳,等.军队医院心血管中心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11,26(12):892-893.

[3] 刘金叶,王泉莉,王新刚,等.实时护理质控在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1):45-46.

[4] 陈晓翠,曾登芬,何海燕,等.ICU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其管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14,17(4):254-255.

[5] 陈凌云,阮华娟,肖碧玲.安全护理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鼻饲患者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2,14(1):92-93.

[6] 温月,陈崇诚,刘小兰,等.肾内科危重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与对策[J].西部医学,2013,6(1):140-141.

[7] 孙春霞,葛东明,丁涟沭,等.预见性护理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3,2(19):3248-3249.

[8] 袁晓飞,罗德生,方敏.重症监护病房气管插管患者外出检查的护理安全隐患和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13,10(10):1203-1204.

[9] 朱玉.集束化护理管理在ICU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及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5,21(35):86-87.

[10] 金润女,肖雪莲,洪源城,等.重症病房机械通气患者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与评价[J].东南国防医药,2016,29(2):196-197.

[11] 张阿利,王慧,林芝.护理标识在重症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8(21):87-88.

[12] 齐颖,张萍,徐艳,等.ICU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西部医学.2011,14(3):572-573.

(收稿日期:2017-03-17)

猜你喜欢

重症患者临床护理安全管理
动脉血乳酸动态监测在心脏外科重症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应用效果观察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
论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浅谈现代汽车检测技术与安全管理
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
血糖变异性与重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