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操作模拟系统对护理专业学生操作练习的价值研究
2017-10-21马婕
马婕
[摘要] 目的 探究虚拟操作模拟系统对护理专业学生操作练习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级普通护理专业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选取静脉输液技术操作为教学内容,分别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和虚拟操作模拟系统完成教学。课程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操作考核评价,针对学习方法满意度、自我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考核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虚拟操作模拟系统对提高护理学基本技术课程内容认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显著提升学生对复杂操作的认知,考核成绩大幅度提升,激发了学生兴趣,且对教学方法满意度较高,提升了自我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可在护理学基本技术课的操作练习中推广。
[关键词] 护理教学;模拟教学;虚拟操作系统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7)06(b)-0067-02
护理学基本技术作为一门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护理综合能力,使其更好、更快地融入临床。在以往的护理教学中,临床工作环境很难在校内实现,学生均在实习期间才可以运用到所学护理知识进行实际操作,这种传统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得不到锻炼导致实习期不能很快适应临床工作;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使患者配合临床技能训练教学的依从性降低[1],从而导致护生技能训练的机会越来越少。近年来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步形成规模和体系[2-3],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改善认知能力,许多医学院校都开始投入虚拟仿真教学模式。该校在2015级学生的静脉输液教学中采用了虚拟操作模拟系统,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我校2015级护理专业(高职)中随机抽样2个班级(98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50人)与对照组(48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18.36±0.04)岁。两组在年龄、性别、民族、招考方式、生源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护理学基本技术》中的静脉输液操作的实训教学资源转移至某技术公司开发的虚拟操作模拟系统中,该系统在模拟临床真实场景的基础上,可在硬件及三维软件上模拟静脉穿刺操作,让学生体会穿刺手感,并在多种训练情景中与虚拟患者互动配合。研究采用双盲模式,两组学生均认为教学内容方法相同。
1.2.1对照组 对照组学生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即教师以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静脉输液操作相关内容的理论讲授并观看操作视频,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并解答问题。
1.2.2试验组 在对照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利用静脉输液虚拟操作系统辅助教学。该系统放置于实训室,开放时间为静脉输液操作教学前后两周。将教学划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模块:在课堂教学前利用系统中的学习模式安排学生进行预习以熟悉操作流程;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利用练习模式进行操作练习,掌握操作程序;在课后利用病例教学模块让学生进行能力提升和扩展,帮助学生熟悉掌握特殊静脉的穿刺方法。
1.3 评价方法
1.3.1考核成绩 在静脉操作技术学习两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相同的操作考核,采用相同的评分标准,评价内容包括物品准备、评估患者、操作要点、无菌意识、核对意识、护患沟通等,总分为100分。
1.3.2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包括学习方法满意度、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项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由护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从满意到不满意分为5级,分别赋值1~5分,总分16~80分。分别在教学内容考核后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当场发放问卷,统一指导问卷填写并回收,共发放问卷98份,回收98份,有效率为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试验组与对照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结果
两组护生操作考核成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虚拟操作模拟系统进行教学具有可操作性,见表1。
2.2 两组护生应用对学习方法满意度、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学习方法满意度试验组得分为(15.08±3.79)分,对照组得分为(10.65±3.43)分;自主学习能力试验组得分为(16.26±2.85)分,对照组为(13.00±2.37)分;沟通能力试验组得分为(13.10±2.65)分,对照组得分为(11.73±1.77)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通过运用虚拟操作模拟系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对学习方法满意度的评分为15.08分,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评分为16.26分,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在传统的护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讲授和操作流程的规范示教,学生是在“看中学”,所以兴奋点低,对教学很容易产生視觉疲劳和厌烦感。虚拟操作模拟系统是在让学生在“做中学”,运用的是图片和视频教学,使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有视觉刺激,同时在模拟情境的推进中要不断的思考和选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另外,系统中的模拟情境能帮助学生体会临床护理的实际情况,产生代入感,从而拉近了课堂与临床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让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变得生动有趣。
3.2 通过运用虚拟操作系统促进了教学内容的理解吸收、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文献显示,国内一些知名院校已通过虚拟仿真技術来实现专业课程的特定教学内容,替代或提升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教学效果普遍获得了师生的认可与好评[4]。该次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沟通能力的得分为13.1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本教学系统可有效提升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该系统依托真实案例,通过模拟硬件和三维软件还原护理操作的真实情景,学生借助人机对话功能与患者进行交流,使学生学习到如何与陌生人进行沟通,提高其应变和反应能力。另外,系统中涉及了水肿、失血、脱水和肥胖等多种案例,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后使用练习模式学习特殊患者的静脉穿刺方法。从开始评估静脉直到穿刺成功,在这过程中学生会复习相关疾病的知识,从而理解静脉特征,并通过反复的实践累积获得穿刺经验。在运用系统进行练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操作的理解认知,还可以激发其对相关疾病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融会贯通形成知识链,实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试验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吸收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3.3 通过运用虚拟操作模拟系统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专业认同感
传统观念认为护理工作只是简单的输液、打针,技术含量低,学生对专业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导致对自身要求降低,不注重理论学习。通过虚拟操作模拟系统使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是复杂且专业性极高要求的工作,运用护理知识可在第一时间为患者解决紧急问题,护士已经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移到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照顾,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给学生带来了职业的荣誉感和专业认同感。
4 结论
运用虚拟仿真系统进行护理教学是今后教学的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仿真系统可为护生提供更加形势多样的教学资源,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率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可在护理学基本技术课的操作练习中推广。同时,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式、更新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聂秀红.醫学模拟教育在临床技能训练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1):20-22.
[2] 万学红,姚巡,卿平.现代医学模拟教学的发展及其对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6):413-415.
[3] 张敬南,张镠钟.实验教学中虚拟仿真技术应用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101-104.
[4] 曹礼,邓锋,宋锦璘,等.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提高医学实践操作学习效率的方法改革与应用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43-44.
(收稿日期:2017-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