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青春的其他可能
2017-10-21周芷涵、
周芷涵、
【摘要】:在近些年我国大陆的电影市场上,校园怀旧青春片异军突起,然而在质量上却良莠不齐,大多作品只浮于表面的抒情造作,没有贴近最真实的、最有个性的青春记忆。因此本论文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于我国当前青春片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以我国内地两位新晋独立导演的独具特色的青春片和国外几部风格鲜明的青春片为例,对青春片的多种表现形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希望对我国青春片的发展提供借鉴参考意义。
【关键词】:青春片;真实;个性
近几年来,我国大陆的电影市场上泛滥起所谓的唯美校园怀旧青春片,从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4年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2015年的《左耳》,到今年的《致青春2:原来你还在这里》、《夏有乔木雅望天堂》, 都像是一种对艺术片拙劣的模仿,是披着青春片外衣的偶像剧。
公式化的俊男靓女们要么青梅竹马要么一见钟情,在校园里进行着疯狂的恋爱,再劈腿、三角恋、甚至堕胎,一连串毫不恰当甚至有些过火的爱情表达冲垮了青春片应有的真实和纯粹。虽然爱情是电影最为基本的组成部分,这并不是就再现层面而言,而是就其所形成的电影驱动力而言,进而创造出了爱情系统学。正是这种爱情系统学在电影的文化语境和背景以及展现过程里形成了一个重要的领域。换句话说,电影所表现的和不断汇集在一起的内容,通过爱情的表现都可以把它们放置于文化的秩序当中。在这样的关系里,电影的一个作用就是展示关于爱情的文化话语 [1] ,但是爱情并不是青春期的全部,青春片也不该过度放大和渲染关于早恋的种种情节。即使是要将爱情作为重点,也应该将真实和纯粹作为初衷,毕竟青春期的爱情与成人世界的爱情不同,那种琉璃般明澈却也易碎的心绪值得我们更精心地去叙述。
其实这些电影真正应该被诟病的,还不在于它们屡次重复的近乎疯狂的早恋、打架、堕胎、车祸等等一系列烂俗又没有教育意义的桥段,他们真正的问题是,把这一切本来极富戏剧张力的桥段,仅仅当作一种噱头,一种潮流,一种自怜的工具,并且诱导观众和他们一样,将所有的过错都推给时间、现实、肮脏的世界,暗下却为自己优雅的悲伤姿态沾沾自喜。他们自认为的成熟,也仅仅是某种世故,其实质仍未跳出那片幼稚的天空,既没有认清生活的真相,也没有学会热爱生活。[2]
仔细想想,在真实的青春里,阵痛并非来自于人流,迷茫也并不是因为不知道三角恋中到底该选谁,成长更不是被劈腿后的经一事长一智。
“一个人如果没法尊重自己的实感经验,他就切断了自己通向丰富复杂的生活世界的道路,他的艺术就没有了地气,只能局限在自己非常苍白狭窄的想象之中了——而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 我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最真实的青春记忆,而对这些记忆进行再现和重启,也许正是我国青春题材电影所需要引起重视的关键。
张暖忻导演的《青春祭》是我国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一部青春片,对于现在青春片的探索和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下放到西双版纳的知青李纯背着行李来到大爹家,笨拙而努力的与大家一起生活劳动。她听不懂傣家老奶奶的傣族话,却被老奶奶无限的疼爱,并在这种朝夕相处中与她产生了超越血缘的深厚的感情;她羡慕和向往傣族姑娘们的美丽大方、自在歌唱,尽管起初她总是胆怯和孤独,但是一身充满傣族风情的传统服饰和老奶奶赠与的一条银腰带终究给了她美的信心,使她融入了这个平和而美丽的乡村;和李纯一样下乡至此的城市男孩儿任佳对李纯关爱有加,而老爹家的傣族大哥对李纯时而挑衅时而保护,李纯在两个男人对男女之情的不同的表达方式中默默体味着青春的滋味。虽然影片的最后,李佳离开了傣族的乡村,考上大学之后再次回到傣乡,却发现老奶奶因她的不辞而别离世了,心意相通的任佳被泥石流吞没了,在这个留下了她太多记忆的地方,她在泥石流留下残迹的地方放声哭泣。但是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那是我们逝去的青春。即使时代不同,心境却总是惊人地相似。面对着一往无前的时间长河,我们自己就像是面对着滂沱而下的泥石流不知所措的微小一粟。而成长的过程中想要守住的美好的青春记忆和想要忘却的青春之痛,就像片中的任佳和李纯——想逃走的任佳,被留下了,想留下的李純,却出走了。哪怕某一天,你重回起点,故事也无法再从头开始,逝去的青春终究从我们的指尖溜走了。
有观者认为,“至今,还没有影片对那个惨绝人寰的年代进行真正的反思。此片无非是重重黑暗中,微弱的世外桃源式的逃避罢了。没有真正的信仰,只有逃避式的精神家园,永远不能被救赎。”[]或许确实有几分道理。但是抛开影片凄怆的时代大背景,我更愿意相信它是一部诗意的像散文一样的青春片,舒缓,随意,煽情,也哀伤。李纯梦一样的青春也如同梦一般幻灭了,然而幻灭中却显现出当今那些“唯美校园怀旧青春片”无可比拟的含蓄、饱满而又温煦的意境和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美感。
纵向讨论了我国的青春片之后,我们来横向地比对一下国外的青春片。
《饥饿游戏》系列中的女主角妮可丝·艾薇丁就是这种反抗精神的典型代表。影片的故事背景是施惠国的总统斯诺以铭记战争胜利为名创立了实为残酷的生死竞争的“饥饿游戏”,每个分区每年都必须选出一男一女两个参赛者作为“贡品”去进行殊死搏斗。妮可丝·艾薇丁本不是救世的女英雄,她主动参赛的初衷只是为了代替她年幼的妹妹遭受折磨和屈辱。然而随着对饥饿游戏的深入体会和掌握,对斯诺总统以及其背后的统治阶级的彻悟与揭露,她的心智也在一点点蜕变,她从一个只想远离现实世界的青春期女孩儿变成了一个领导众分区人民奋起反抗的年轻救世主。尽管这种把青春期的少女作为救世英雄的设定会有过于理想化和形式主义的弊病,但是用这种年轻人身上特有的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反抗精神来作为青春片表现的重点,无疑是新颖且富有生命力的。
中国独立纪录片代表人物之一的导演杜海滨说,“我在想,年轻人的身体里或许有一根筋,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这根筋是不是已经麻痹了,慢慢松弛了,或者变得没有力量了,没有弹性了呢?”[]
我们的青春不舍昼夜地奔走,悄然间只有那些碎片化的笑与泪弥留。往事不可追,只愿我们都能记起最纯粹最本真的自己,守住那颗被岁月打磨得失去棱角的少年心。
总之,只有忠于最真实的青春记忆,探索和创新特色鲜明的表达形式,挖掘我们本国电影发展的个性和潜力,并积极汲取外国的经验和营养,二者有机结合,才有能力让我们的青春片摆脱目前的僵局,走向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尚伟.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时代的影视方法[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知乎网,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89916,2016年6月23日.
[3]陈丹霞.有一种青春片,不洒狗血,不卖颜值[J].大众电影,2015(21):38.
[4]黄周颖.致青春的其他可能[J].大众电影,2015(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