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科举产生的渊源

2017-10-21徐炜奚立普

西江文艺 2017年19期
关键词:科举

徐炜 奚立普

【摘要】:为了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在文帝开皇年间,终于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官人的制度。但科举制度的建立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一系列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所决定,包括禅让制、贤能治国论、察举制等。

【关键词】:科举;九品中正;禅让制;贤能治国论;察举制

一、西周的乡举里选

西周在人才选拔方面产生了层层往上推举的“贡举”制度, 《册府元龟·贡举部》[1]说“三代贡举之制,始于卿大夫”[2]。由于西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亲属和功臣,被封的各诸侯在其诸侯国内也同样按照分封制原则对卿、大夫分封,卿、大夫便是当时的地方官员,“贡举”人才便是有地方、基层逐级往上推举选拔,是为乡举里选。“ 乡举里选,辩官论材,盖成周之制也”。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贤能治国论

孔子是最早明确提出“举贤才”主张的思想家,《论语·子路第十三》[3]载: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而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4] ,提倡要广泛的推举才能真正得到人才。而《论语·子张第十九》载: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5]则表现了做官要经过教育和学习,学业才能不优秀这不应为官的思想。这为后世科举制的实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两汉时代的察举制

公元前197年,汉高祖刘邦下昭: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⑾,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6]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正是以朝廷诏书的形式公開向全国求贤。

真正具有考试性质的察举是从汉文帝开始的。汉文帝前元二年十最早的一次策试,采用了策问的考试方法。董仲舒就是在与汉武帝的“对策”中极力推崇孔孟儒学,得到赏识。

汉武帝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他设立太学,设置儒学“五经博士”来教授学生,这一教育体制一直延续到清代末年,太学生修业期满,经考试可以补授官职,也可以应各科察举,开后世官学生直接授官或参与各科科目考试的先河。岁举孝廉制度的确立也是在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7]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至此汉代察举最重要的孝廉科确立,后来成为我国科举史上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汉代的察举制相对商周的世卿世禄而言,无疑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弊端频出:1、在察举制度中,人才选拔需要推荐,得不到推荐再优秀的人才也没有出头之日2、具有推举资格的人都是位高权重的贵族,很容易造成徇私舞弊、推举权利的垄断3、道德品德和文学声誉很难用相对客观的、可操作的指标来衡定。因此出现了很多弄虚作假之人,比如陈番、许武等。

四、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魏文帝曹丕采纳里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式。“九品中正”制度规定:“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 ,各取本处人在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其有言行修,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五。 倘或道义亏缺,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以吏部不能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栓第等级,凭之授受,谓 乖失”[8]。中正还设有主簿、功曹、访问等属官,以便进行调查等事宜。

看来好象很公允、完善,实际上极为腐朽,弊病很多:第一,重家世,轻才德,堵塞了任用贤才的道路。中正向司徒提供的资料,虽然包括品、状、家世三个方面,但品、状都极为简单,而真正选贤与能,品、 状应是主要条件;第二,高级士族把持选举,询私枉法,扰乱吏治。制度规定,大小中正都不入官品,也不支薪傣,是一种荣誉职务,但权力很大, 因此对中正的遴选要求很高 。在后期,甚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豪门垄断政权的工具。

五、隋代设立“进士科”

“九品中正制”不仅阻塞了中下层士人的晋升之路,对人才造成压制,而且对国家机构也造成巨大的腐蚀。公元583年,隋文帝下令废除“九品中正制”,从而取消了各地豪门大族对举荐人才入仕的垄断特权。公元587年,令诸轴“岁贡三人”应考“秀才”,公元598年,又下令:“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剌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9]。同时规定,对各地选送的人才不以他们的门第和声誉为准,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取舍标准。

隋炀帝继位后,开设乡学、国子学、郡县学等,创立以考试文辞为主来选士的进士科。后世常把隋代设置的“进士科”作为我国科举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

有上述可知,科举制度的诞生源自上古禅让制、春秋战国时期贤能治国论、两汉的察举制等历史渊源,也与充满弊端的“九品中正”制密不可分,这些历史渊源为科举制的产生奠定基础,而“九品中正”制的腐朽直接促使科举制的产生,因此科举制并不是无中生有。

注释:

[1]《册府元龟》,北宋四大部书之一,政事历史百科全书性质的史学类书,全书共1000卷,分帝王、闰位等31部,部下再分门,共有1100多门

[2]引自《册府元龟》中的贡举部

[3]《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4]引自《论语·子路第十三》的第二条

[5]引自《论语·子张第十九》的第十三条

[6]引自《高帝求贤记》,作者班固,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

[7]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8]引自《通典·选举典》,《通典》是,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共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

[9]引自《新唐书.百官志二》,《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

参考文献:

[1]张瑞昌.从贡举制的演变到科举制的产生[J].四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2:62-66+33.

[2]陈清泉,郑天禄. 略论“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病及其影响[J]. 学术月刊,1980,09:53-60.

[3](西汉)司马迁撰.史记[M].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

[4](东汉)班固撰.汉书[M].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

[5](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M].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

[6](宋)王钦若.册府元龟[M].中华书局影印,1982.

[7](春秋)孔子.论语[M].张燕婴译注.中华书局标点本,2006.

[8](唐)杜佑撰.通典[M].中华书局,1988.

[9](西汉)戴圣.礼记[M].王学典译注.哈尔滨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科举
“科举”
明清福建螺洲科举兴盛原因探析
论戴名世序跋与科举
北宋科举制度研究综述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从《聊斋?叶生》解读蒲松龄四十不灭的科考幻想
宋代诗歌中的金华书写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清末学堂奖励实官探究
宋代官员回避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