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课内与课外语文学习的相互关系

2017-10-21刘锐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7期
关键词:相互关系语文

摘要:课内学习是课外学习的一个基础,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拓展与延伸。课外与课内语文是相互促进的、相互服务的,语文也是相互统一的,我们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正确认识课外与课内二者之间的关系,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沟通与融合。

关键词:语文 课内学习 课外学习 相互关系

一、正确理解语文教学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关系

以往的語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在全国部编版语文课程改革中,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那么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教学课外与课内的关系呢?我认为,语文教学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主要有三重关系:

1、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学习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课内的学习促进课外的拓展,课外知识的积累促进思想理解。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由于学生对周总理是非常的了解的,他们之前通过课外读物、听故事、电影、电视已经获得了大量关于周总理的信息,因此,对于周总理的思想理解易于把握,分析课文同学们也显得有条有理。在教学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和以前对周总理的认识谈谈学习收获。通过课内讨论交流,不管是在对周总理的认识和自己的认识能力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更进了一层,同学们纷纷表示,以后在课外学习中还将继续收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加深对总理的认识,深刻学习领悟他身体力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语文学习在实施教科书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教科书中的某些有价值的知识点,从中挖掘出有意义的课外材料与课内教学内容相印证,为拓展阅读视野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科书的作用。把内容、主题、出处、背景、风格、意境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课内外读物进行比较阅读,以“课内学一篇,课外带几篇”的方法,变单篇课文的学习为同类文章、同类文化现象的领悟、联想和欣赏,使学生走出狭小的“教科书”阅读圈,徜徉于文学艺术的殿堂。

2、语文教学课外与课内学习应是相互服务的关系;

例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课前我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去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课堂上,同学们被英雄的行为深深打动了。有位同学却谈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狼牙山五壮士是有意将日本鬼子引上狼牙山棋盘坨顶峰的吗?"我看出这个问题已引起不少同学的思考,便鼓励学生作答。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课外阅读过有关资料,“班长看看已经西下的太阳,便下命令:‘我们的任务完成了,走!我们刚迈出两步,班长忽然又停住。他望望棋盘坨的顶峰,又望望主力转移的路。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主力转移的那条。走这条路,我们可以很快回到同志们的身边。可是敌人就在身后,我们走到哪里,他们就会跟到哪.里。另一条是通往棋盘坨顶峰的路。顶峰上,四面都是悬崖。班长回过头来望着我们,他虽没有开口,我们也意识到他是征求我们的意见。大家不约而同地指着通往棋盘坨顶峰的那条路坚定地说:‘走!我们五个人都是一个愿望:那就是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能让敌人发觉我们主力部队。当我们向棋盘坨顶峰攀登时,转过头一看,敌人的大队人马全跟在我们后面。”字字句句落地有声,有根有据地解释消除了同学们心中的疑问,使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形象高高矗立在学生们的心坎上。

学生运用课内学习中获得的学习方法,去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又将课外获取的知识、信息,及时、恰当地引入课内,课内外密切联系,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扩大了认知领域。

3、语文教学课外与课内是相互统一的关系。

课外与课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不断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如教育名家李镇西、魏书生两位在这方面堪称楷模,有许多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教材中的文章,在思想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如何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学会对课外同类文章的阅读与理解。课堂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两个方面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相互统一。课堂教学是基础,课外学习是辅助,也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内的学习。真正做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堂务精,课外求博,内外结合,整体提高”。

二、不断加强语文课内与课外学习相互统一的方法

1、1.紧密与现代社会生活实际想联系

要强调从学生所在的时代所积累有关生活经验出发,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现在的学生基本是2000后的学生,时代的观念很强,因此最好是把课本知识与当今时代的事物、人物相关联,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彩那天》的时候,有一个讨论题目:“中彩的父亲开着梦寐以求的奔驰轿车回来时,家人兴奋而父亲内心备受道德煎熬,最后诚实守信的父亲将彩票和奖品如实奉还后内心踏实,如释重负的开心;有一次我和家人一起去超市购物,后来在结账时,收费单打出来交钱时我母亲少交钱后,我主动上前去提醒收银人员下次要细心,并补缴了少交的费用。后来,我小声给母亲说这样做是不诚实占便宜的错误行径,我们应当诚实守信,不能昧着自己良心去欺骗。而作为传承文明的现代人的你,会怎样决断呢?说说你的看法。”就很多同学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并且提出了很有自己个性的想法。最后教师明确:物质和精神都同时拥有的人生才是完美的。

2、2.要真切的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同一角度

这个年龄段是学生最动荡,心理最复杂的时期,而且很多学生不愿意与老师沟通,厌烦老师的大道理,老师就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平等的对待他们,了解他们的想法,寻找他们的兴趣点。

比如说学生学习古文的时候不愿意学,就站在学生的立场说:“我也知道古文很难学,但是没有办法,就忍着点,还是要把它学好的。”多沟通,寻找学生的兴趣点所在,与课本知识巧妙的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也愿意学,也乐意学。比如在我讲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伯牙绝弦》这篇课文的时候就有同学反映几天一来每天一篇新课文的学习,太赶了,能不能缓冲一下,这节课能不能学点简单的。但是课文的进度是不能落下的,于是我就说的确,这几天以来每一天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实在是太赶了,那这节课就这样先,我们先声情并茂地朗读一下《伯牙绝弦》这篇课文,在最后部分的时候全班推出一位同学当代表与老师打擂台,要是你们赢了的话就缓冲一下,要是老师赢了的话就继续学习,怎么样?征得了全班的同意,最后我也用我的行动争取了课文的进度,也让他们安心下来继续学习,没有排斥的情绪。在课堂上出现不好的反应的时候一定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3、3.适当的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多穿插一些课外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外知识的兴趣地基础上补充课本知识。

在理清《伯牙绝弦》这篇文章的脉络时,就先给他们讲了一个从古流传至今的故事,是关于一对朋友相遇相知,彼此之间通过音律成为知音的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发展到最后,由于知音之死,让我们的主人公伤心难耐,“谓世间再无知音”就摔断自己的乐器,从此再也不弹奏了。用这一个课外的故事放在课本知识的梳理上,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最后孩子们都能说出友谊的伟大,知音难觅的深刻含义。最后教师加以引导,让同学们在再次阅读《伯牙绝弦》这篇古文。大家最后才发现,原来古文中老师所讲的故事,就是课本上所罗列出来的《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通过这样的方法既提升了他们的兴趣也理清了文章的一部分脉络。

4、4.教师要主动和学生多交流、多沟通

在学完课文之后,可以问问学生通过这片课文获得了什么,有什么感悟,启示之类的问题,有了这些感悟之后在生活上有什么帮助,在学习上有什么帮助。

这样的拓展也会让学生愿意自己思考去获得答案,并且又会去学习课文,与课文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从文中去寻找答案,相信他们会在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中收获更多,这也是他们自己提出的,其实他们内心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这一个班的学生普遍都比较早熟,而且阅历方面会比一般的小学生复杂一些,社会上真实的一面也接触的比较多,尽管想法可能不是很成熟,而只是需要有表达的机会,表达出来先肯定,然后再纠正给意见。。

5、5.布置作业也要注意生活性、综合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作业布置可以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学生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作业,以便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完成,更能体验成功的乐趣。这些作业,涉及积累基础知识、阅读、上网或者其途径(采访父母与其谈心等)收集整理资料、写作等多项训练,且富有一定层次性。让具有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语文思想。学生可自主选择内容,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展示自己、发展个性。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以至于延伸课堂空间,使学生研究、学习语文的潜力在课后得以充分发掘。

学生常常把作业视为沉重的负担,这与作业缺少情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忽视活学活用有关。语文课作业设计若能切合学生的见闻、理解、情感、思维,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学生就会以更主动的姿态投入到作业中。包括一些感官性作业,只是阅读感知,简单的感受一片文章;积累性作业;调查性作业,让学生能自己动手调查组织资料;探究性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深入发展,分层次的作业。

在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时代年龄相隔较远的学生,一定要多与学生沟通,明白了解学生的心理,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做好课堂上的课本知识与课外拓展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好课本知识,也增强他们的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切实运用到实际中。

三、促进语文课内与课外学习时要注意四个方面

1、1.针对性

课外语文实践的目的是通过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快地获取更多的学生在课内学不到的语文知识,我认为在进行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时应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年龄、知识等)选取我们教材上所需内容,去让学生进行获取相应的知识,而不是到课外抱着玩一玩、看一看的态度,或是不切实际的活动。

2、2.主体性

教育目的应是培养实践的主体,因而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活动课的题目通常是开放的没有现成的答案,教师又只是顾问、指导者,学生只有自己探索,才能完成任务。他需要学生反复尝试了解,不断创造、发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如在进行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春游时。

3、3.操作性

课外语文实践活动的操作形式很多,但我们在操作时一定应选好时机,选好方式,不能不切实际。说得到,但做不到,想做但又没有条件等等。

4、4.引导性

教师是学生的导体,在进行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时,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内容,有组织地统一进行,从现实具体的问题或事特出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认识并完成任务。不能是一盘散沙,活动完了,什么收获也没有。

总之,课内学习是课外学习的一个基础,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拓展与延伸。学生在这种本领的形成需从课堂上和教师的共同学习以及自主的课外学习中去获得。所以我们说语文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密不可分的,我们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正确认识课外与课内二者之间的关系,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沟通与融合。做到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形式生动活泼,媒体灵活多样,与自然、社会联系的渠道畅通,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走出去,海阔天空”指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深入实际,利用分布每个角落的语文资源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 《谈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链接》——中国教育人博客

[2] 《学习试用修订版大纲大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教材·教法》

[3] 《课内与课外语文学习的互动性研究浅谈》——陈群

[4] 《小学数学课外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研究》——百度文库

刘锐

新疆哈密市伊州区陶家宫镇黄宫学校 。

猜你喜欢

相互关系语文
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关系研究
谈谈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
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的关系
语文俱乐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