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教学中的观察法
2017-10-21王俊山
王俊山
小学科学教学大纲指出: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基本特点。人的一切认识活动都是以认识为基础的,观察是认识活动的第一关。不会观察就不可能去认识自然界中的事物及其联系,实践证明,观察法是学好科学卓有成效的方法。
一、 观察的特点。
1.1、 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
小学生年龄小,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观察法,把不易理解的自然现象和抽象性概念变得能够看得见、闻得着、听得见、摸得着,使之或得鲜明的印象,便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在学习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最小的微粒这一概念时,单凭教师讲授,学生很难理解,通过观察酒精、香水、酱油、糖水等物体,使学生看得了酱油的颜色,闻到了香水的气味,尝到了糖水的味道,教师再用语言“点拨”学生很快理解了分子的概念。
2.2、富于趣味性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情绪不稳定,教师要带领学生在这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里,学习人类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对观察事物的向往,渴望得到观察结果的迫切心理。当动植物标本、模型、实验器材进入课堂时,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意气风发。演示中教师配以生动的语言、巧妙的设问,使学生始终带着及其兴奋的情绪去观察去思考。
3.3、寓理于情,符合教材特点
现行小学科学教材的形式突出了知识、能力、兴趣三结合的思想,不给学生以现成的知识,而是把探索知识的过程用文字极少的启发性问话和形象的彩图展现在教材里,这些插图本身就是形象的知识,学生爱看这些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的画面,光看不能达到目的,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这说明了什么?例如在学习水能溶解别的物体时,把对“溶解”这一慨念的教学过程用幻灯演示出来,教师在投影仪上放一清水槽,荧屏上展现出清水的涟漪,在拿出一粒灰锰氧让学生观察形状、颜色、投进清水中,讓学生观察灰锰氧在水中的变化过程,经过学生的细心观察,纷纷看出,灰锰氧在水中的渐渐融化。水槽的水渐渐变成粉色的液体,教师很容易地,利用学生看到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现象就是溶解。学生在观察中理解了概念,获得了知识。
二、观察的方法。
学生有了观察的兴趣,怎样观察呢?不掌握观察方法,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会收到理解的效果。
1.1、明确观察的重点。
学生在观察前要明白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它,观察是有目的、有耐心的感知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提出观察的重点,增强学生感知的选择性,提高观察的效果,例如,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去观察产生形象的主要部位、重要环节、以及现象是怎样产生变化的,为了提高观察效果,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把较小变化拿到学生中间巡回观察,需要观察颜色的实验,在背后要加上合适的衬幕
2.2、掌握观察的顺序。
观察的顺序有多种。有先整体后局部或先局部后整体。看教材里的插图是由近到远,还是由远到近;由人到物,还是由物到人等,都要根据教材的要求及其事物的特点去选择安排顺序。在观察过程中,要充分调动眼、耳、手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感知。
3.3、在观察中有所比较有所发现。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容易发现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在众多事物中去寻找异同点,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创造。例如:让学生观察树叶,通过对比,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四幅不同树种的树叶后,很快地说出了异同点。为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再拿出两片相同树种的树叶(杨树或柳树叶),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有什么发现,经过细微的观察,发现同一种树、同一棵树的两片树叶也有区别,大到形状,小到叶脉等等都不相同。这个发现使学生得到满足和高兴。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和比较得出的结论会永远地、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记忆里,不会忘记。
4.4、边观察边思考
在指导学生观察时,随着观察的过程提出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观察和思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
(1) 把观察的结果、过程留在大脑里。由感知到思维,由看到想,强化了记忆。观察中一会想想、一会说说,把看、想、说结合起来,训练和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二是
(2) 集中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一边集中精力观察,一边积极动脑思考、分析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一样。把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概括和总结。把教材里的科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例如,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一边看,一边想,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先从远处观察这棵树(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再从近处有序观察这棵树(粗细、树皮、树枝、树叶等)分小组进行观察与记录。通过观察和对比,发现我们这里的大树是什么样子,和课本上的插图有什么相同地方与不同的地方。
5、5.坚持观察的长期性、连续性。
教师在深入学生的观察活动时,把观察方法的指导、观察能力的培养巧妙地融进长期的观察中去,在科学教学中,有些现象的观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坚持长期性、连续性。例如,月相的变化,星座的位移、种子的发牙、气候的形成等都要坚持长期性和连续性的观察才能得到,观察的全过程就是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总之,观察是细致的心理与多种感官相配合的活动,只要教师加强学生在观察中的正确指导,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观察能力,学生就会养成自己观察、思考、认识科学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