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代教育与亲情代偿

2017-10-21刘昭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7期
关键词:代偿亲情家长

教育本是个千年命题,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臣,集政治家、教育家于一身,比孔子还早100年,包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教育冠之以“当代”,是指当代的教育日益显现困惑。当代人都知道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而对教师的评判标准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几乎成了人皆可吟的俗语。

然而,与时代同登场却中途变韵味的亲情代偿,却成了当代校园、乃至于当代教师的一大盲区。“生而不教”、“生而不养”,原本只是“个案”,而当1.8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成为离巢大观的时候,当数于万计的目不识丁的隔代长辈纷纷取代孩子父母的时候,学校与教师顿时陷入了难以承受之重的困境。一方面是师爱的博大,一方面是血肉亲情的缺失;一方面是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播,一方面是性格叛逆的无知少儿;一方面是整个民族以及民族的未来对于教育的的渴望,一方面是“脱爱”少儿肌体脱水般的 “心灵抽搐”。这一切,毫无掩饰地摆在了整个社会面前,首当其冲的是难以回避的“教”与“学”的双层困惑。

“百年大計,教育为本”。承担教育的责任,完成育人的使命,是每一个教师之本职。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担任班主任工作,我很想谈谈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与为人父母者达成共识,唤起所有在“盲区”中困惑的有识之士的共鸣,进而使整个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的“亲情代偿”现象。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面对着当代特殊的独生子女,老师轻重不能管教、难以管教,为难管教,最后是宽严两茫然,管教无实效。言语上批评学生,可以说成对学生人格上的侮辱,拿教鞭敲打了学生,家长立马找到校方讨说法,校方为了息事宁人,只好委屈自己的教师。出于教书育人的本能,出于为人师表的良知,受了委屈的老师,依然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依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师之痛,谁抚慰?育之殇,谁堪伤?

人之初,世之始,为人父母者,必须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养育下一代的责任。但是,许多常年在外打工的学生家长,与儿女的联系成了隔空相望。他们的亲情代偿就是“你花钱我给予”,或者明知所需少,偏偏要多拿,再或者,明明知道孩子学业有误,仍旧抱着“眼不见、心不烦”,抱着“我挣钱,养孩子、谁执教?是学校。”面对这样的家长,老师无语,而心在流血。其他们恰恰忽略了,孩子由于缺失了难以取代的家庭亲情与温情,极容易形成心里障碍与人格扭曲。

我曾教过一个叫李君畅的学生,特别不听话,万般无奈的我试着改变了方式。在交谈中,我温和的语气让慢慢放松了心情。他告诉我从记事开始就和奶奶爷爷一起生活,没人告诉他在学校该怎样不该怎样。问及他的父母,都是连小学也没毕业的水平,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更不用说对孩子的人格塑造。从某种意义讲,家长自身的素质和教育能力,才是 “教子成龙 ”、“教女成凤 ”的基本保证和先决条件。

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他们对责任的推卸,直接影响着孩子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没有亲情,不懂感恩。“子不教,父之过”。老师的说教只能建立在父母教育的基础上,家长不教育,老师亦是无能为力。我对李君畅的管理直到初中毕业的时候,他才像个普通的学生样。不过,说心里话,我对他没有太多的希望,只愿他以后到了社会上,能够明辨是非,我也算尽到了一个老师的责任,尽管这样的心安理得,建立在万般无奈的基础上。

现在,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出现了另一种偏颇,他们把教育的次序颠倒了,没有让孩子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恭敬老师开始,而是一味地让孩子学习知识。结果孩子的知识丰富了,见闻增广了,能言善辩了,能歌能舞了,参加比赛获奖了,人却变得越来越傲慢了。不把别人放到眼里,为我独尊,这样的孩子也存在着让人担忧的因素,将来有一天能否和谐地融入社会,快乐地生存于社会,亦然是未知数。

最让人纠结的还是孩子的叛逆,当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时,就产生了叛逆心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从而达到与外界的所谓“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至今隐藏在我心里的一个小小的死角,我不敢轻易触及,猛然想起心痉挛一样的痛。她是我的学生小晨,教了她一年半,在快要放寒假的时候,她突然地情绪大变,一反常态,平时看见我就想躲开的孩子,一大早看见我,就紧张地偷偷告诉我说:“老师,救救我,我被人骗了,他们把我锁在屋里,我说要上学,才答应送我到学校。”

这样的场景听起来像故事。我吓一跳,赶紧给她的父母联系。小晨看见妈妈,马上躲到我的身后,惊恐着说:“就是她,她是骗子。”她妈妈生气地说;“傻闺女,我是你亲娘,你不认识?”她立马紧张地问:“你不是,你要是俺妈,你知道俺姥姥家姓啥嘛?”她爸爸也赶了过来。当她以紧张的带着惊诧的眼光看她的父母时,我知道这孩子不是装的。她瞪着警惕的眼神,我心疼着孩子内心的恐惧。

我正好有一个亲戚研究心理学。我打电话咨询,回答说是选择性失忆,需要住院观察。小晨的父母不相信孩子有病,孩子也不愿意跟他们走,大声哭着让老师救救她,千万别让骗子把自己带走。听着孩子一声一声的哭喊,我禁不住掉下眼泪,声声都像利剑一样钻心的疼。后来,我打听到小晨的父母始终不认为女儿是病,又嫌医院费用贵,便把孩子领回了家,我听说后很不是滋味。不久,在“社会头条”上看到一个留守孩子为了留住爸爸妈妈,选择了自杀。我痛定思痛地想,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谁来救救这些孩子?谁来弥补这些孩子们内心的缺憾啊?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变得如此脆弱?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家长对孩子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娇,爱孩子是人之常情,而爱的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只是爱孩子不但是体现在对孩子生活上,物质上的照顾,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上。

在今天的乡村,有很多的夫妻二人都到外面打工,把不谙世事的孩子丢在家里不养不教,他们那里知道,再多的钱也换不回陪伴孩子一路成长的亲情。现在的人们做了太多得不偿失的事。有专家研究表明,一个好的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的作用,大过二十个老师的教育。那些把孩子丢给别人的父母,真的应该好好反思其中的利害关系。当你辛辛苦苦挣了大把钱的时候,你的孩子会珍惜吗?林则徐家训里有这样一条:孩子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孩子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我一直不能理解他们,生活真的是非要都去挣钱才能生存吗?我敢肯定地回答不是。当他们回来时,不知道挣的钱和亏欠老人及孩子的不堪一比,将是一世难补啊!

孩子教育不好,难道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哀吗?当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时,谁敢说不是一个民族不祥的开始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讲到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警钟敲起,希望能敲醒梦中的人,须知,亲情不能以钱代偿啊!

附简介:

刘昭,女,山东省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协会会员。曾在《山东教育》、《齐鲁晚报》、《新作家》等报刊发表论文、小说、散文、古体辞赋多篇首。现为郓城县宋江武校高中语文教师,中级职称。

猜你喜欢

代偿亲情家长
亲情的滋味
信用卡余额代偿的美国经验
家长错了
玄幻小说阅读心理需求及影响研究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
大龄腭裂患者术前辅音构音特点的初步研究
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