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方差公式的教学设计片段
2017-10-21韦珍
韦珍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生本教育教学理念,以《平方差公式》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生本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本文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本、为了学生好学的教学模式,课堂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贯穿小组合作交流,倡导主动学习探究.本文通过研究,为学生好学和优化数学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生本教育
1 教学设计:
1.1.1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从学生熟知的矩形面积求解开始设计前置作业,通过剩余面积相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在教师引导下完成规律的归纳和符号化.。生本教育强调的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
1.1.1 2.前置作业:
问题1: 一张边长为 的正方形纸板,如果用剪刀从这个正方形纸板上剪下一个边长为 的小正方形(如下图),那么剩下纸板的面积是多少呢?你想到了几种方法?
问题2: 通过观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剩余部分纸板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提示:剩余部分面积不变)
3.1.1.2 抛出问题,引入课题
你能用简便方法算出下面这道题吗?
师:我们现在还不能,但是我相信:你就要可以了!
【设计意图】抛出问题,设置悬念,让学生感觉困惑,然后带着疑问去学习.。
4.1.1.3 探究能力,大家都行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乘法,请同学们先自己来算一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⑴
⑵
⑶
【设计意图】通过对特殊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为下面学习平方差公式作了铺垫,让学生感受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引出平方差公式.。
师:算出来以后请和本组的成员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⑴先相互对照答案,如都一致了(不同结果的先改正)就观察你们得到的结果,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⑵以上三个等式的左边在形式上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⑶你发现什么了吗?可以用简单的式子表示出来吗?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部分,然后在此基础上交流自己的观点,进一步通过小组合作,相互促进,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发现规律.。
师:现在,先请同学们停下手中的工作,我们请第三组和我们分享一下他们的成果.。大家欢迎.。(鼓掌)
......
1.1.4 5.试试身手,察言观色
......
1.1.5 6.你来讲例,学有所获
师: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算完后主动和同桌对照方法和结果,如果有奇异就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⑴ ;
⑵ ;
⑶ .。
师:大家都算得差不多了,我想听你们说说你们的算法!
生1:老师,我只讲第一题,后面两题由我同桌讲.。在第一题中,我们把 看成平方差公式中的a,把 看成平方差公式中的b,原式等于 ,进而算出结果是 .。
生1的同桌:第二题中,先把 改写成 ,我们把 看成平方差公式中的a,这样就可以用平方差公式了,原式等于 ,即等于 ;
第三题,直接把 看成平方差公式中的a,把 看成平方差公式中的b,由平方差公式可知,原式等于 即等于 .。
师:(示意鼓掌)讲得很好!同学们都听懂了吗?
生:懂了.。
师:对于第三题,你还有其它计算方法吗?.。.。.。.。.。.。
1.1.67. 比比谁快,灵活应用(略)
1.1.7 8.课堂小结,谈谈收获
这节课,我有那些收获?
我还有哪里不懂的?
1.1.8 9.作业布置, 巩固知识
必做题:练习 第二题
习题15..2 第一题
选做题:在下面的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多項式,使之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并求出结果.。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布置有较大的弹性,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满足了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让基础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1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基于生本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设计的,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者,以小组活动为课堂主线.。前置作业的布置,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能初步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课前设问产生悬念,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能力”环节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得出规律.。接着引导学生证明平方差公式.。“试试身手”环节是结合课后“练习”的第一题,以学生讨论和老师引导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公式本质特征的理解和运用.。“比比谁快”环节既解决了课前抛出的问题,又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本节课以谈话方式总结课堂,使学生畅所欲言,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分层作业的布置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为本.。
2 基于生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思考:
传统的“师本教育” 不仅让老师累得筋疲力尽,更重要的是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牵着走,基础不同的学生跟着同一个老师的思路进入课堂,是很难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的.。生本教育的出台正好缓解了这些问题.。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设计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其一,1.任务前置:让学生有备而来
学生完成前置性任务后,就已经对本节课有所想法了.。学生有备而来,起点高了,再经过小组讨论交流,经过小组汇报展示等形式的学习,这样课堂就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思维也适当激活了,也就容易接受新的知识了.。
其二,2.小组合作:顺理成章为常态
在有前置性任务的支撑基础上,小组合作成了常态,有可以交流的基础了.。因为学生人数较多,为满足所有学生想表现、被关注的心理,先组内交流,再分小组展示成果.。有利于思维的碰撞和拓展.。对于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获得同组同学更多的帮助;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有更高的平台可以表现.。
其三,3.教师引导:服务学生,做学生的“仆人”
教师是“牧者”不是“纤夫” .。教师要做的是激发和引导.。教师要适时介入引导,把握课堂的大致主方向.。教师介入的主要方式有,提出学习主题,抛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赞赏等.。如课前布置的前置性任务是一种课前介入引导.。
其四,4.学生主体:高度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核心的事还给学生自己做,这需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具有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潜能.。另外还应尽可能多地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学.。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实现生本教育的关键.。这样,才能完善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之静.新课程学习(上)[M]. 山西省期刊协会,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