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体育师资培养机构的研究

2017-10-21周坤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民国

周坤

摘 要:民国期间我国体育师资的教学培养机构可谓丰富多样,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公办的体育培养机构,第二类为民办的体育培养机构。公办的又可细分为:国立、省立和市立的体育机构;民办的可细分为国人办的民办机构和外国人办的教会学校。这些体育师资培养机构在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体育教师,为新中国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民国 体育师资培养 体育机构

中图分类号:G8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1(c)-0079-02

该研究主要是通过阅读民国时期的期刊、报纸和知网上的相关文献,了解当时的师资培养状况;通过查阅国家图书馆和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的相关史料进一步丰富了该研究。

民国时期的中国,内忧外乱、民不聊生,还被冠上了“东亚病夫”的称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血性的中国人无不为此而努力。要想中国强,首先就得身体强。加之军国民体育思想的影响,体育更是呼之欲出。体育得到了重视,培养体育师资的机构也是多种多样。各培养机构招生数量、培养年限、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该文主要对以下几种进行研究,并以中国体操学校作为该研究的个案研究。

1 体育师资培养机构的类型

1.1 师范学校或综合大学体育专修科(系)

清末民初民体育师资的培养主要来自综合大学或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而且这类学校培养的学生水平质量高,毕业后大多在高校任教,而且大多进入大城市的高等学府,成为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核心力量。当时有名的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有:南京高等师范体育专修科、北京高等师范体育专修科、成都高等师范体育专修科。综合大学的体育专修科有:国立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国立重庆大学体育专修科等。

1.2 体育专科学校

清末民初学制改革强调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把体育放在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全国这么多学校,仅仅靠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每年培养的那为数不多的体育师资,明显是达不到各个学校的体育师资需求。所以,一大批的私立体育专修学校成立了,当然这些学校参差不齐,办学年份大多相对较短。一方面原因是因为这些学校是私立学校,学校经费比较紧;另一方面原因是当时国家战乱,这部分学校很难继续维持下去。其中较为著名的学校有:中国体操学校、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和上海私立东亚体育专科学校等。

1.3 教会学校中的体育师资培养

教会学校在旧中国,不管是师资配备,还是场地设施都是一流的,教會学校中的师资大多来自国外,受过专业的训练,有着较高的专业素养。教会学校还经常举办学校的运动会和各种形式的比赛,有些地区的教会学校还会与当地的其他学校举行一些校际间的联赛,如一年一度的民国5大学篮球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大学)和东方8大学联赛(上海南洋公学、苏州东吴大学、南京金陵大学、杭州之江大学、上海泸江大学、圣约翰大学、上海复旦、南京东南大学)。当时有影响力的教会大学有:金陵女子大学体育系、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岭南大学、燕京大学、协和大学等。

1.4 暑假体育短期培训班

由于当时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培养的体育师资有限,培养的师资能真正到地方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的少之又少。地方中小学的在任教师有些是退伍的军人,职业道德素养不好,专业技能又差,而且中小学的教师又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教育部门下发了利用暑假对在职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使之成为合格且专业技能过硬的教师。全国各地纷纷利用暑假的时间在当地的高校举办短期的体育培训班。这种短期的体育培训班的特点是:时间短、针对性强。

1.5 其他体育师资培养机构

除以上机构外,培养师资的还有国术馆系统、体育传习所和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培训班”等机构,这些机构也为我国体育师资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2 个案研究——中國体操学校

中国体操学校分为男子部和女子部。男子部位于上海北浙江路华兴坊,女子部位于上海西门外白云观南首。中国体操学校的创办人是徐敷霖,日本体操学校第三届毕业生,后由徐一冰接办。徐一冰是浙江吴兴人,日本大森体育会毕业,为把中国体操学校办下去,1920年把学校迁往老家吴兴。中国体操学校是清末民初开办时间最长的一所体育专科学校。到1927年停办,共有毕业生36届,1 531人。

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后改名为中国女子体育师范学校)是中国最早的女子体育学校,由徐敷霖之妻汤剑娥所创办,汤剑娥毕业于日本体育会体操学校女子部。到1937年停办,共毕业45班,1 752人。

2.1 招生

中国体操学校的招生分为本科生和选科生2种。年龄限制为16~24岁。本科生一学年招生2次,于年假、暑假招考定额100名,一年半毕业;选科生无固定期限。选科生毕业后只有所选科目和修业证名。

每次招考,中国体操学校都会进行试验,试验合格者由该校医生进行体检。全部合格后,于开学日前一天交齐半学年学费者才得入学。据统计从1908—1927年共毕业学生36届,总计1 531人。

2.2 课程

根据《体育杂志第一期》中《中国体操学校章程》可知中国体操学校的本科生所授课程分为学科和术科2种。

学科有:伦理学、教育学、体育学、兵学、国文、生理、救急法、音乐。

术科有:兵式教练、器械教练、瑞典体操、普通徒手体操、哑铃、球竿、棍棒、木环、豆囊、应用操、游技、教授法、射击术、拳术、武器。

2.3 教师队伍

中国体操学校的教师队伍和所授科目:兵式体操由徐中浩担任;徒手和轻器械操由徐一冰、王怀琪、段钢诚、袁助诚、张梦吉等人担任;器械体操由刘桂森等人担任;舞蹈教师由陈仁安担任,还有徐一行、邱楼五、沈立宽等人。

2.4 就业

中国体操学校以“提倡正当体育,发挥全国尚武精神,养成完全体操教师,以备教育界的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其中大多毕业的学生充任中小学体操教员,有的学生创办了体育学校,如:傅球和庞醒创办了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华豪吾创办了中国女子体育师范学校;吾志青创办了上海中华武术会;陆礼华创办了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学校,还有蔡屈哉、杨振峰、朱重明、柳成烈、尚士元、顾拯来等。

3 结论

(1)民国师资培养机构种类较多,主要有公办的高等学校体育专修科(系)和民办的体育专科学校与教会大学。

(2)民国时期的各大学,改名换名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学之间的合并时常发生。

(3)民国时期武术得到重视,被视为“国术”,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国术馆,培养武术人才。

(4)虽然民国体育师资培养机构较多,但仍无法满足全国体育教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谷世权.中国体育史(下册——近代部分)[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2] 教材编写组.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 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01.

[4] 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民国
爱国
亲恩
母鸡
镜花缘(10)
19世纪20年代不同阶层的民国女子影像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