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培养健全人格

2017-10-21梁鹭

魅力中国 2017年43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体育锻炼体质

摘要:身体素质是人的基本生命条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但是,怎样才能拥有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呢?人类的体育实践证明:体育锻炼对人生理及心理健康都有重要的影响。体育对人身、心与精神均衡发展的教育功能是其他任何艺术与教育活动所无法替代的。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全人格

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即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质量的优劣好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人的体质的健康状况。学生是推动祖国发展的不竭動力,所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更影响到整个民族国家的发展未来。

课余体育锻炼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所以学校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具有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大学教育阶段学生的课程安排比较松,学生每周最多只有两节体育课,短短的90分钟根本不足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所以,要努力地开拓第二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增强自身体质。

体育运动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增加对大脑氧气与营养物质的供应,促使大脑发育生长。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大脑发育生长健全能使人的思维敏捷,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加速,记忆力增强,同时还提高睡眠质量,夜间得到充分的休息,可消除疲劳感,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

通过体育锻炼,尤其是集体运动项目,可增加与人相处的机会,培养谦让、互学互动、相互帮助、与人和谐相处、适应群体活动的能力,同时能体验到参加集体锻炼的快乐感受。

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构成。体育锻炼能够:①提高自我认识,使自我感觉良好。能培养自我观察能力、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能力。②能切实培养自尊、自信、自爱、责任感、自豪感与义务感。③提高自我控制,培养坚强意志的形成,能克服心理障碍,促进自主、自立、自强和对

自身言行的控制、监督能力,使个性得以完善。

在体育运动中会培养为达到某项运动指标,一定要克服困难,主动积极勇于取胜的信心。在竞技体育中,没有坚强的意志是很难夺取最后胜利的,要掌握某项体育锻炼的技能,也是如此,如学习游泳、跳水、滑雪、高低杠等,必然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树立了坚强意志的人才会成功。

体育锻炼能提高心理素质,使得心理素质更趋于完善。通过教育与训练,可消除心理障碍,学会在学习、生活、劳动、健体等社会环境中如何调适自我心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爱护运动器材、公物、遵守纪律、自觉锻炼、尊重他人,提高社会适应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注重身心健康。

通过体育锻炼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可达到健康的目的,对人类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体育锻炼对人体内各器官、组织、系统均产生促进其活动、增强其功能的功效,能强健身体;同时对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又具现实意义的影响,可开发、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个性,还能提高社会适应力。因此,为了健康,踊跃参加体育锻炼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体育锻炼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可以促进大脑的开发, 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集中,对外刺激的反映更加迅速、准确, 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 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体育锻炼有助于情感与情绪的调节和改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 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而且不良情绪可以得到及时的宣泄。体育锻炼有助于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形成。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地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在战胜自我的前提下,越是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会经常因为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产生紧张、压抑、悲观等不良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是调解不良情绪的一种非常适当的方法。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由于大脑处于较强活动状态,体温升高以及脑内啡肽释放,可以转移不愉快的情绪,摆脱痛苦的烦恼,振作精神。现代学生面临学业考试、就业分配、专业选择等方面竞争,很容易产生沮丧、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紧张情绪得到缓解,焦虑反应降低,改变不良的情绪状态。

体育活动的集体性、公开性、竞争性使人与人之间不断的沟通和交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产生了默契。特别是集体项目(排球、篮球、足球等)把每个人都融入到集体中。发扬了团队精神,使自己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能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克服孤独和寂寞感,培养团队合作和适应能力。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感情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降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

适应环境的能力主要是指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具体表现为对气候、水土的适应性及季节变化引起的一些流行性疾病的抵抗能力。适应能力的大小是身体状况好坏的标志。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提高,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变的迅速而准确。体温调节作用的增强有利于提高机体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有利于培养克服困难的拼搏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科学证明,体育锻炼是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之一。良好的生长发育,正常的生理机能及将来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是衡量健康的标准之一,人的健康状况和未来工作的效率不单纯取决于身体各器官或系统功能的相互协调,而应取决于整个身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长期系统、科学的锻炼能使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得到提高。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不同种族的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除受制于不同的自然条件、生活环境、经济因素外,在相当程度上与体育锻炼息息相关。“生命在于运动”就深刻寓意了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琳.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J].中国西部科技.2010(09) .

[2]田金华,赵慧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作者简介:梁鹭(1985-),女 ,汉族,河南开封人,武汉传媒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体育教师。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体育锻炼体质
雷鸟
兼加体质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现状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沙漠里的精灵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小小“运动员”
你容易适应新环境吗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