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课标,构建语用课堂
2017-10-21刘郁青
刘郁青
在新一轮的教师集中培训中,教师们进一步明确了新课标中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我也不得不审视自己的教学现状:课时目标太抽象化,没有找准具体精细化的目标,浪费了不少课堂时间;课堂上教师讲解太多,总感觉40分钟还不够用,学生实践的时间则太少;课堂虽有现代多媒体的介入,但目的性不强,有时有滥用的嫌疑;听过一些示范课后,自己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大多时候只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据我了解,相当一部分教师就以上现状也存在很大的困惑。为了还原语文课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教育特点,下面以小学诗歌教学为例,谈谈我是怎样构建语用课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
一、设置精准的教学目标
教师拿到课例后,首先要根据高、中、低年级段的要求围绕文本内容选定教学目标。没有目标或目标模糊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鲁迅先生曾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例如,湘教版五年级下册著名作家金波创作的十四行诗《窗》,我设置的教学目标是: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童诗,享受诗的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②通过感悟窗的作用,仿写诗句(比喻句);③初步认识十四行诗的结构形式。
二、设置简洁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太繁琐,40分钟里教师的语言势必就会增多,那么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机会相对就减少了。我认为,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宜太多太碎,设置的环节应以简洁明了为原则。否则,教师侃侃而谈没完没了,学生连文本都读不通顺,那这样的课堂就太缺少实效性了。例如,上文提到的儿童诗《窗》,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汇报十四行诗的特点;②看诗歌插图导入;③分小组自学,探究作者笔下的窗有何作用;④朗读分享。通过个人练读——媒体范读——画节奏线试读——男女轮读——展示读——挑战读等朗读方式,让学生在各种语言的实践中,亲自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⑤学生谈谈学习收获,引出问题:窗还会是什么呢?让学生当小诗人仿写诗句。
不难看出,整堂课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达到了学语言、用语言的目的。
三、要善于捕捉诗歌的“诗眼”进行教学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进行品味,探究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在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诗题和了解诗人王安石,接着在指名读和齐读古诗后提问:哪一个字是这首诗的眼睛呢?
生答:绿。
老师马上接过话来:“绿”本来是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吹绿”用。并板书:形容词作动词
师:这句诗还可以用哪些词来代替?
生:到、过、入、满、吹、回、来、暖……
让学生充分练习语言后,再悟诗情。
师:为用好这个字,王安石改动了十多次,最后定了“绿”字。王安石为什么选用“绿”字?
生:因为其他的字只表达了春风的到来,而“绿”字则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景物的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
师:诗人巧妙地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可见他的独具匠心。
师:出示课件学生选择:红杏枝头春意(闹)。【旺 浓 闹】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翻 皱 起 动】
我想学生此时一定能运用已学的方法来解答了。
四、根據文本特点,整合同类课例进行群文教学
教材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课例,有经验的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拓展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例如,我在教古诗《小儿垂钓》一文时,就巧妙地整合了一个“儿童生活系列”——《小儿垂钓》《夜书所见》《宿新市徐公店》《放风筝》《清平乐·村居》《溪居即事》《桑茶坑道中》《村晚》,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就好比用线把“儿童生活”诗串了起来,既有利于在对比中深化理解诗意,又增加了学生诗词的阅读量。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我建议,可对已学的诗歌题材进行分类——咏物诗、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哲理诗、抒情诗、言志诗、颠倒歌……通过整合对比学习,求同存异,往往能节省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为教学助一臂之力
现代媒体的介入,使如今的课堂热闹了不少,改变了以往“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格局。有了多媒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教学内容更丰富了,还大大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但授课内容不适合或没必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而教师一味从头到尾使用多媒体课件,只是播音员或解说员的话,就失去了教师对教学应有的控制地位了,教师也基本可以下岗了。
新课改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让我们的课堂来一次凤凰涅槃般的变革吧,相信只要我们有义无返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构建理想的语用课堂将为期不远!
(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第四十二完全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