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资”源 “料”尽其用 “袋”出精彩
2017-10-21余爱民
余爱民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许多课文的后面以“资料袋”的形式链接了大量的知识,其安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显然,“资料袋”作为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加以运用,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教材中的“资料袋”为例,剖析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巧用“资料袋”,唤起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学生如果能对阅读充满期待,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充满着生命的灵动,也必定是高效的。课后“资料袋”的呈现,恰恰可以开启这一扇窗,上课伊始,教师可以由课题直奔课后“资料袋”,营造一个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进而诱导、激发对文本的期待之情探究之心。
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导入课题时,可以这样利用“资料袋”:
师:同学们,很多著名的作家都有自己的笔名,你们能举出几位吗?
生:老舍是舒庆春的笔名。
生: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
生: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原名自华,他取笔名自清,寓意“清者自清”。
师:是呀!和朱自清一样,作家的笔名,往往都会寄托着他们内心的一些心愿和向往。我国有位笔名叫“落华生”的散文家、小说家,他的原名叫什么?
生:许地山。
師:看到“落华生”(板书:落华生)这个名字,同学们会想到什么?
生:说明这个人很喜欢花生!
……
(板书:将“华”改为“花”)课件出示课后“资料袋”。
师:许地山为什么要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后的资料袋介绍吧!
生:铭记父亲的教诲和希望。
生:勉励自己具有落花生的品格。
师:落花生又有怎样的品格呢?我们赶快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学生读得兴致勃勃。
像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带着“资料袋”的信息去阅读课文、分析问题,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整堂课的阅读过程,他们都主动投入、积极探究,欲罢不能。
二、巧用“资料袋”,加深理解体验
大部分“资料袋”与课文内容有着紧密的关系,它紧紧围绕着课文链接的内容,或是课文内容的补充说明,或是多个有趣资料的荟萃,对诠释课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抓住时机充分利用“资料袋”,突出文章的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泊船瓜洲》这首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此诗对字的锤炼为后人所称道,尤其是诗中“绿”字的运用,堪称经典!但要让学生深刻领悟是有一定的难度。此时,“资料袋”的出示是帮助学生理解“绿”字妙用的最好时机。
师:诗人用哪句诗来概括家乡的春天美景?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诗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
生:“绿”字。
师:好在哪里?
教室里顿时一片安静。
师:你们知道吗?传说王安石用这“绿”字之前,曾对这个字有过十多次的修改。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
生想象回答:过、到、送、入……
师:看看王安石用这个“绿”字的来历吧!学生齐读课件出示的“资料袋”。
师: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生讨论,交流对“绿”字的看法。
生:诗人从“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这句诗受到启发,运用“绿”字表现了春天到来后家乡江南的一派勃勃生机。
生:也表达了诗人的思乡深情。
师:可见,诗人写诗对于用词是多么讲究,一个字要经过多次的推敲,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写出来的诗才有质量。
就这样,借这小小的“资料袋”,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了语言,揣摩作者表达的感情,轻松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再如,学习《长征》一课,当读到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时,“万水千山”一词概括了红军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语言高度凝练,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可补充“资料袋”中的内容,通过“资料袋”中对长征历时的时间之长、经过的省份之多,跨越的山水之险的介绍,从而形象地理解了的诗句“万水千山只等闲”一句中“万水千山”的含义,深刻体会到红军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这样的教学,建立在比较大的文化背景下,让学生把课后“资料袋”的内容有效地链接到对文本的理解中,体现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体验,使其轻松掌握文章主旨,培养其良好的语感和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巧用“资料袋”,丰富阅读积累
有些课文后链接的“资料袋”与文本内容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可以让学生在学完文本后再进行补充或延伸,通过对“资料袋”中的资料进行整合,达到丰富阅读积累、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五年级下册的教材,《三国演义》《水浒传》和《史记》等经典长篇名著一一呈现,可毕竟只是小学教材,编者只能是从中选出部分章节或者内容。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这些章节,去感受经典的魅力,然后喜欢上经典?正确的定位应该是立足于经典的视野,经典的视野在哪里?“资料袋”里提供。比如,《草船借箭》一课,课后安排的“资料袋”提示的内容虽简短,却丰富。教师很明显可以捕捉到以下信息:一是作者与朝代,其中“元末明初”的背景纠正了传统印象中是“明朝”的错误;二是作品概况,对《三国演义》故事的寥寥数语,提纲挈领地解说了该书的时代背景;三是初步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小说的创作离不开曲折的情节和细致的人物刻画,通过《草船借箭》一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古代名著会有新的认识,不再是枯燥难懂的前人作品,而不愧是充满魅力的经典。当学生对诸葛亮、周瑜、曹操的了解到达一定的程度,教师及时利用“资料袋”,将学生引到名著中:“文中的诸葛亮、周瑜、曹操都刻画得如此生动,而《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如张飞、关羽、刘备……他们性格各异,形象鲜明,阅读原著,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走进名著,去品悟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去品评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主要人物。正像李振村先生说过:“名著进入教材,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它是一个诱饵,是一个引子,或者说是一个缝隙,要让学生通过这条缝隙,看到一个光亮的世界,进而去读原著。”这样,“资料袋”就像一个指向标,它指引学生踏上阅读的新旅程,去打开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丰富他们的文学积淀。
四、巧用“资料袋”,培养创新能力
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当我们以课文为例子,在学生学好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在有些“资料袋”的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相机借用“资料袋”引导和鼓励学生创新,实现由读向写的迁移。正如刘锡庆教授曾说过的:“对其重新整合、熔铸、再造,使其从头生长,获得新生。”
如《松鼠》这一课,通过细读文本,小松鼠的乖巧、可爱已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很多学生意犹未尽,通过“资料袋”的精练介绍,他们在课外又阅读了布封笔下相亲相爱的鸽子夫妇和温和憨厚大象的动人故事。但是,如果此时让学生只停留在课文和“资料袋”所介绍的知识中,是不够的,我们要进一步实现内化语文知识,实现读写结合。于是,我就让他们学着布封,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一个有着古木参天的大森林里,淘气的小刺猬、机灵的小猴子、爱唱歌的百灵鸟……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哪些有趣或感人的故事?经过会是怎样的?结果又会如何?让他们各抒己见,然后依据自己的意愿去查找资料、去写作。最后,你会发现,学生们的习作,无论是动物们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还是赋予动物身上的灵魂和品质,简直可以和大作家布封笔下的小动物相媲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资料袋”栏目虽小,篇幅也简短,但作为特殊的教材辅助材料,在课堂实践中,它的作用就不能忽视,教师要善于“整合”,巧用“资”源,才能“料”尽其用,“袋”出精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麟峰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