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迪儿童思维 提升数学素养

2017-10-21沈炜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心理需求教学案例数学教学

沈炜

【摘要】数学教学应遵循儿童认知特点,顺应其心理需求,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以便启迪儿童思维,提升儿童数学教养。本文以“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为例,探讨如何达到上述目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儿童认知特点 心理需求 教学案例

儿童学习数学,很大程度上依据他们自身的感性认识,借助直观的物体、具体的表象展开思维活动是儿童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顺应他们的心理需求,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不仅有助于启迪儿童的思维,让他们学会应用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而且能引发儿童的思考,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如何在教学时有效启迪儿童思维,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笔者以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观察比较。启迪思维

(出示:8个苹果和5个梨散乱摆放。)

师:猜猜看,苹果和梨哪个多?

生:苹果多。

生:梨多。

师:谁说得对呢?能告诉大家你的想法吗?

生:我是数的,苹果有8个,梨有5个,苹果比梨多。

师:数一数它们的个数,就比出了多少,这是一个办法。

生:我把一个苹果和一个梨连起来,多了三个苹果。所以,苹果比梨多。

师:连一连,也是一个办法。

师: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大家一下子就看出哪种水果多,多几个?

生:把一個梨对着一个苹果排一排。

出示:8个苹果排一行,下面一个梨对着一个苹果摆放。

师:苹果比梨多几个,梨比苹果少几个?

生:苹果比梨多3个,梨比苹果少3个。

(用长方形遮住梨的个数,只露出一一对应的竖线)

师:梨有几个?

生:梨有8个。因为一个苹果对着一个梨。苹果有8个,梨也有8个。

(用长方形遮住与梨相等的苹果的个数,只露出一一对应的竖线)

师:苹果比梨多几个?你又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苹果比梨多5个,因为前面的苹果和梨都是一一对应的,还有5个苹果在外面。

师:是的,两个物体比多少时,把它们一一对应地排一排,不仅能很快看出谁多谁少,还能清楚地知道多多少和少多少。

[分析]

比较散乱摆放的水果,可以通过数一数,比出多少,也可以借助连一连,看出多少。学生采用分类数的方式,是已有数数经验作支撑;连一连,实为“一一对应”思想的应用。学生们采取不同的方式寻求答案,反映出他们解决问题的不同思维层次,教师适时的引导,有效地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尊重学生的认识,遵循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他们由模糊的“猜”到准确的“比”,将水果分类后一一对应排列,帮助学生主动建构“一一对应”的相等模型。由具体个数的“一一对应”抽象为图形相等部分的“一一对应”,数形结合,让学生明白:同样长的长方形表示相等的数量。要比较两种物体的多少,只要看相差的部分。相差的部分是哪种水果,就说明这种水果多,相差部分的水果有几个,就说明多几个。

学生对数量多少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具体的个数分析上。教学中,教师适时将数量之间的关系抽象为图形,通过图形的长短来理解数量的多少,利用直观图辅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从而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实现了对相等数量的图形化的认同。

二、动手操作。引发思考

(出示:小明抓了13个红花片,小青抓了8个蓝花片。)

师:哪一种花片抓得多,多多少个?请小朋友拿出学具摆一摆……

生: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

师:除了摆一摆看出来外,你还能想到什么办法?

生:可以用“13-8”算出来!

师:13-8,这样列式有没有道理呢?我们来看电脑演示:把红花片分一分,能分成哪两部分?

生:一部分是8个,还有一部分是多出来的个数。

师:怎样求多的个数?

生:从13个里面去掉8个。

师:讲得真好!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就是从13个里面减去8个,还剩5个。算式是什么呢?

生(齐答):13-8=5(个)

师:这个算式表示13比8多5。“求13比8多几”,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师:对,求多多少,还可以用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算出来。

[分析]

“一一对应”体现了数量相等的本质特性。学生可以通过摆一摆花片,直观感知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借助摆的方法,为学生进行理性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利用图形表达了数量相等的概念,从而为解决“比多少”问题找到了最佳解决途径,化归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电脑演示,将红、蓝画片逐步抽象为图形,利用直观图辅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将“红花片(大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与蓝花片个数(小数)相等,另一部分就是多的个数(相差数)。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求多几个就是求“较大数量”中的一部分,用减法计算。这不仅拓展了学生对原有的“部分数与总数”之间数量关系的认识,还通过具体图形的观察,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相差关系的数量结构,发展他们的数学理解能力。

数学学习就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学具、图片等直观材料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分析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解决问题找到了一条最直观、最便捷的途径。这样,不但让学生的数学思考有本可依,有据可查,而且让学生将两数相差的关系自觉内化为一种模型结构,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数学学习。

三、沟通联系,完善知识

师: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也可以说成什么?endprint

生:蓝花片比红花片少5个。

师:怎样列算式“求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几个?”

生:13-8=5(个)。

……

师:求多多少和少多少,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用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

【分析]

两个数量相比,“多多少”与“少多少”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但学生却常认为问题不同了,解决的方法也不应该相同。通过图形的直观对比,引导学生沟通这两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主动将求“少多少”的问题转化成求“多多少”的问题。让学生透过现象直达本质:不管是求“多多少”还是求“少多少”,都是“两个数量比”“一个数量多一个数量少”“多的部分与少的部分相同”,都表示“相差数量”。因此,都是从“较大的数里面去掉与较小的数相等的部分”。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既可以用“谁比谁多多少”表述,也可以用“谁比谁少多少”表述。比的结果相同,列出的算式也一样,从而自主建构起解决求相差数量的基本模型。

四、展开联想。丰富经验

师:有时,我们也会比物体的长短,求长多少、短多少,你会做吗?

老师请一个小朋友上前来,想一想,他和老师之间可以比什么呢?

生:比两人的年龄、比高矮、比轻重……

师:怎样解答呢?

(给出相关的数据,让学生相互之间说说解答的方法)

师:我们还可以比较两个商品的价格,求贵(便宜)多少,又怎样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师: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生:用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

[分析]

比较物体的个数仅仅是“求相差数”的一种情形,而在生活中,可用来比较的量很多,通过交流、练习的形式,让学生感知到:求重(轻)多少、高(矮)多少、大(小)多少、贵(便宜)多少……本质上都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因此,都可以用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这样,在构建“大、小数之间相差关系”的模型同时,就能很好地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既丰富了学生对生活中数量关系的认识,也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由“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教学,我们不难看出,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验为基础,适时借助于图形,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思考,联系建构,展开联想”等途径,帮助学生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的数学素养整体提升。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需求教学案例数学教学
满足职工心理需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基于老年人居住行为与心理需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老年电子产品中的人性化考虑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