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训练方式对少儿骨盆前倾姿态矫正效果对比研究
2017-10-21翁凯翔
翁凯翔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不同训练方式对少儿骨盆前倾姿态矫正效果对比研究
翁凯翔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0 前 言
目前,我国少年儿童由于课业负担繁重、体力活动减少和各种不良姿势的出现,进入了一个体质的低谷期。好的身体是未来工作、学习的重要保证,良好的身体姿态需要从小塑造。学龄期(6~12岁)是儿童身体处于一个快速生长发育的时期,若此时身体姿势出现问题,身体相应部位的肌肉出现配比不均衡,可能会导致少儿骨骼的发育出现问题进而造成不可逆的骨性结构改变。若在学龄期出现了轻微的姿势异常,它是正常姿态向异常姿态的一个过渡时期,进行纠正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参与某次夏令营的少儿324人,通过问卷筛查,姿态评估(骨盆前倾角大于15°,腰部前突水平距离大于4cm)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少儿18人,近期无任何重大损伤,精神状况良好,睡眠充足。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等各类网站、资料库,将查阅到的相关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归纳、分析、比较,以获取本文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
1.2.2 实验法 使用脊柱姿势分析筛选评估软件——Posture Screen Mobile软件进行受试者侧面的姿态分析,根据系统中自带的重力线及水平线调整软件位置。在软件上标出受试者髂前上棘、髂后上棘的位置,连线做出线段;标出腰部前突最大的点坐标,以此测量骨盆前倾角度、腰部前突水平距离。
将18名少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是A组(力量训练组)、B组(PNF牵伸训练组)和C组(力量训练+PNF牵伸组),每组各6人。实验前、实验中每2周、实验结束后2周共5次利用posture脊柱姿势分析筛选评估软件测试骨盆前倾角和腰前突水平距离。实验持续6周,安排受试者每周3次训练,每次受试者所有训练时间共60min。
对A组进行力量训练,进行的力量训练包括臀肌的激活和抗阻训练;腘绳肌的离心训练;腹肌上部的强化,可根据个体训练情况适时地增加训练强度。
对B组进行PNF训练,主要牵伸的肌群为腰背肌和髂肌、腰大肌、股四头肌跨过髋关节的股直肌,可根据受试者情况逐渐增加治疗强度和组数。
对C组采取二者结合的训练方式,即在40min力量训练结束之后进行20min拮抗肌群的PNF牵伸。
每2周的训练结束后,都安排在该周最后一次训练课结束后的6h之后进行posture姿态软件侧面观拍照分析。
1.2.3 数理统计法 测试结果均以平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不同测量时间节点上同组内样本对比进行组内配对样本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力量训练各时期对骨盆前倾姿态矫正效果分析
如表1所示,随着力量训练的进行,A组的骨盆前倾角逐渐减小,说明力量训练增强了相应薄弱肌群的力量,对骨盆前倾姿态的矫正起到了正向的纠正作用;到干预6周时骨盆前倾角与初始值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力量训练对肌群的刺激程度逐渐加大,对骨盆前倾的纠正已经达到了明显的效果;干预结束后2周再次测量角度又有所增大,说明经过2周的停训,肌肉已经逐渐丧失了训练所带来的力量增强效应,肌群逐渐出现了萎缩和退化,肌群的紧张程度远远不如之前,故回到了原有状态。
表1 A组5次测量数据对比情况 n=6
由表1可知,A组的腰前突水平距离在干预前、干预中和干预结束后都没有显著改变。这可能是因为腰椎的曲度与骨盆位置和角度有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即虽然骨盆的前倾角度发生了一定幅度的变化,但这个变化还不足以引起腰水平前突距离肉眼可见的幅度缩小,故通过测量并未发现有明显的改变。
力量训练引起的力量增长在最初的几周主要是通过增加神经系统对训练的适应过程,改善动作的协调性和加强原动肌的活动,再之后的几周开始是神经系统和肌纤维围度增长的共同作用结果。故在训练的最初几周没有出现很明显的变化是因为之前主要通过动员神经系统的募集程度来增加肌肉力量,而神经系统在平时并不需要如此高的募集程度,所以骨盆前倾角的改变程度比较小。在之后的几周由于神经募集能力达到了一个相对高的水平,此时再加上肌肉的体积增大,肌纤维的体积和它所产生的力量成直接的正比例关系,所以产生了显著性变化。在停训的2周时间中,肌肉会对停训和废用产生适应,发生体积的减小和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降低,这种萎缩的改变是由于肌肉蛋白质的分解和丢失造成的,故原先薄弱的肌肉还是依然薄弱,拉不住骨盆的正确位置,造成骨盆前倾角度的恢复和干预效果的难以维持。
单纯力量训练对骨盆前倾角的减小起效较慢,6周达到了明显的效果,但维持时间较短;对腰前突水平距离并未达到明显的干预疗效。
2.2 PNF训练各时期对骨盆前倾姿态矫正效果分析
如表2所示,随着PNF牵伸训练的进行,B组的骨盆前倾角从干预的第2周起至干预的第6周结束测量都非常明显地小于初始测量值(P<0.01),说明PNF拉伸有效地减小了髂腰肌、竖脊肌等过于紧张肌群的张力,从而减小了骨盆对角线方向上的肌肉配比不平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干预结束后2周测量骨盆的前倾角度又增加到略小于初始水平,说明PNF达到的效果的持续时间并不长,是一种起效快、回弹也快的训练方式。
PNF利用了神经发育学的交互抑制原理,它的特点是牵伸前先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从而达到比单独牵伸更好的效果,它的优点是见效十分快速,几分钟可以极大程度地增加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内的幅度,但缺点是由于肌肉的粘滞性会产生回弹,因为在训练中每天维持的是60min拉伸,每次训练结束6h后进行posture测试,故测量的时间和训练的时间间隔并不长,所以不能排除即时效应对实验的干扰,停训后2周由于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柔韧性训练,加上发展柔韧性是一种长期的过程,故纠正的骨盆位置会逐渐恢复原先的状态。
单纯的PNF牵伸训练对骨盆前倾角和腰前突水平距离两者的减小起效快,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善骨盆的位置和腰椎的曲度,但维持时间短,可作为一种即时治疗手段,但并不能起到长期的纠正作用。
表2 B组5次测量数据对比情况 n=6
表3 C组5次测量数据对比情况 n=6
2.3 力量+PNF训练各时期对骨盆前倾姿态矫正效果分析
如表3所示,随着力量训练+PNF牵伸训练的干预进行,C组的骨盆前倾角不断减小,说明两者的结合作用让骨盆的前倾位置得以不断纠正;在干预第4周开始出现显著差异(P<0.05),在第6周减小程度继续增加,差异继续增大,说明力量训练对肌肉的刺激作用、PNF对柔韧性的发展都逐渐得到了提升,通过加强薄弱肌群、降低紧张肌群的张力起到良好效果;到干预结束之后2周,虽然角度稍微增加了一些,但还是显著小于初始测量值,说明在干预结束后,这种训练的效果可以在很长时间内得到维持,并不是短暂的即时效应,但随着力量的衰减和发展柔韧性的作用减退,造成角度还是存在一些回弹。结合力量训练和PNF牵伸作用的C组中,力量训练增加肌肉力量的同时,PNF又减少了过紧肌群将骨盆位置拉回去的风险,而薄弱肌群力量的增强又反过来使得PNF的牵伸效果更好。之所以不像B组在第2周出现显著差异,而是在干预第4周才开始出现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进行力量训练后肌群有一个疲劳和恢复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需要持续2~3天,之后产生超量恢复,在测量的过程中,力量训练组肌群的疲劳程度更大,故在一定时间内达不到增强效果,所以起效略慢于PNF训练。
由表3可知,腰前突水平距离也有所减小,但是减小的幅度不太明显,并不显著改变,在干预结束后的2周基本接近初始值。在两种训练的结合过程中,骨盆的倾角变化没有B组明显,故此时腰椎的曲度变化自然达不到过多变化的程度。
力量训练+PNF牵伸训练对骨盆前倾角的减小效果良好,起效较快而且能维持相对较长的时间,但是对于腰前突水平距离的缩小没有起到纠正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3.1.1 6周的单纯力量训练对骨盆前倾角的减小起效较慢,维持时间较短;对腰前突水平距离并未达到明显的干预疗效。
3.1.2 6周的单纯PNF牵伸训练对骨盆前倾角和腰前突水平距离两者的减小起效最快,但维持时间最短。
3.1.3 6周的力量训练+PNF牵伸训练对骨盆前倾角的减小效果良好,起效较快而且能维持相对较长的时间,但是对于腰前突水平距离的缩小没有起到纠正作用。
3.2 建 议
3.2.1 从治疗趋势来看,三组的干预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通过延长训练的周期观察三组的参数变化规律,真正指导实践。
3.2.2 从干预后到每次测量时的时间间隔需要更加清晰、明确的界定,不同的时间间隔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 1 ] 赵娜,万凯.腘绳肌训练纠正骨盆前倾疗效观察 [ J ]. 临床医学,2013,33(11):97.
[ 2 ] Mac Thiong JM,Berthonnaud E,Dimar JR,et al . Sagittal alignment of the spine and pelvis during growth [ J ]. Spine,2004,29(15):1642-1647.
[ 3 ] Boulay C,Tardieu C,Hecquet J,et al.Sagittal alignment of the spine and pelvis regulated by pelvis incidence:standard values and prediction of lordosis [ J ]. Eur Spine J,2006,15(4):415-422.
G808.7
A
1674-151X(2017)15-153-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5.078
投稿日期:2017-05-20
翁凯翔(1992—),硕士。研究方向:运动康复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