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探研
2017-10-20隋晓丽
隋晓丽
摘要: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因材施教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培育目标得以落实。至此,初中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也应意识到这一点,并要巧妙地借助于分层教学,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保障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持续地开展下去。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对分层教学的应用路径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借鉴价值。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运用研究
前言:初中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将分层教学这一模式巧妙地应用其中,不仅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能保障每位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有所收获,将学科价值发挥到最大。与此同时,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学习动力等,帮助其突破数学知识的紧密性、复杂性、抽象性,使有效学习得以实现。所以,在现阶段,对该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是尤为必要的。
1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的重要性
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数学这一学科往往具有着较强的抽象性、紧密性,对学生们所提出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也应使其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
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对于不同的学生,其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基础都是不同的,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顾及到这种差异性,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等,难以将学科价值全方位地突显出来,使其的意义、作用得以减弱。
至此,初中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将分层教学这一模式有目的、有意识地应用其中,不但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不足,更好地掌握学生的特点,使因材施教得以实现,也能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起到一个改善的作用,使教学资源得以优化,使课堂教学得以更高层次的发展。
总之,无论是立足于现状,还是从学科的未来角度上出发,初中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分层教学这一模式加以巧妙运用,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在数学学科中,分层教学也有着不可撼动、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2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路径
2.1对学生整体分层,保障教学开展。针对于初中生这一群体来说,其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基础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其学习热情、基础水平、思维能力、数学理解的好坏与否,也将对分层教学的应用产生直接的影响。至此,初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在应用分层教学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整体分层,保障后续教学的开展,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弱点、优势等,来增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开展好相应的教学计划。同时,教师也应着重的注意,对学生们的这种层次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步程度等,进行定期的调整,以便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将分层教学的激励效果达到最佳。如,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能力、基础水平等,将其从高到低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对于a层次的学生,可以在原本的教学目标上增添难度,使其得到进一步地延伸、拓展;对于b层次的学生,按照原本目标实施即可;对于c层次的学生,可以在原有目标上适当降低难度,使其有所收获。在这样的分层模式下,可以保障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教学中,真正地落实因材施教,使教学效果得以强化。
2.2对教学内容分层,增强学习自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对学生整体分层外,也应注重于教学内容的分层。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将教材内容作为基础,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水平、基本技能为着力点,增强教学内容的合理性、科學性,使后进生们基本学会、使中等生们学会、使优等生得到锻炼、拓展等,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巧妙地借助于分层教学的应用,来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得以强化,保障授课目标的落实。比如,首先,可以让学生们自行的阅读、理解课本内容,使其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性的了解;其次,再让学生们尝试着回忆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再次,分别出示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例题,让学生观察、找到二者间的不同,找寻到解题的突破口;最后,教师延伸到二元一次方程上,进行具体的讲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可以给学生一种适当的接受过程,真正地实现循序渐进、由浅至深,使学生们学习的自信心、成就感得以强化。另外,在布置作业时,教师也可以根据题目的难度,来进行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作业内容,使每位学生都得以巩固,将学科价值展现出来。
2.3对教学评价分层,落实有效教学。在分层教学中,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地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自信心、成就感,将该模式的效用展现出来。基于此,初中教师在实际应用时,也应注重于这一点,保障有效教学的落实。
结论:综上所述,身为一名初中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将分层教学这一模式有目的、有意识地应用其中,是非常必要的。在此模式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等,对于有效教学的实现,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具有着较强的应用价值。但是,在这其中,教师也应秉持着一个适当性的原则,应根据具体的学生学情、教学需求等加以应用,将其的应用价值发挥到最大,为教学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